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古谚“上走下戈不如梅菉共黄坡”可见两镇井市之繁荣。

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吴川县志》墟市置:梅麓城北三十里茂名分界旧名龙滘圩期二五八;黄坡城西二十里旧名叮当又名顿當圩期一四七;

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梅菉, 又有“梅禄”、“梅麓”、“梅陆”等别称, 地滨南海, 介电白水东港和广州湾 (即湛江港附近) 之间, 古时外洋货物多在此集散, 内连东、西两江, 溯江而上, 又可通化州、高州等地, 交通便利, 商业兴旺, 清末以来向有“小佛山”之称。(清)光绪年间, 番禺人梁兆硻和本地人黄炉编撰《梅菉志》和《梅菉赋》 二书。其中, 《梅菉志》原八卷, 尚仅存五卷, 但在其《事纪》、《金石》篇中所反映康熙朝之前的碑铭, 对我们重新回眸晚清时的“梅菉市镇繁华之景况”是最有佐助补充。

梅菉、黄坡!谁在建圩早?


古时梅菉墟地跨吴川、茂名两县, “一分属吴川, 二分属茂名”。早在明朝, 已有人对梅菉地名的来源作过诠释, “说者曰:大将军梅楼船驻节之地, 越岭则为梅岭, 抵陆则为梅陆。又曰:高力士置园亭于海上, 多植梅, 则为梅麓。或曰:皆不然, 四方十五国之人, 托处聚庐, 货征贵贱, 若梅之调鼎而禄斯昌, 此墟之萃美而称名乎?” 梅菉之众多别名。晚清时期, 《梅菉志》置于时间序列中:“本梅姓、陆姓创始, 故曰梅陆墟, 又更为梅录, 近又更录为菉为麓”, 显然未明其中奥妙。

《梅菉赋》 注曰:“是明万历年间开。” 将梅菉镇开圩历史是来自于万历间!其中《玄天上帝庙记》撰于万历壬辰 (1592年) , 内有“高州古源地, 在中国之南, 三水绕城, 有铜鱼浮梁白马诸胜。自西南碁布而下, 有梅禄之墟, 圹琅平饶, 各方商贾辐辏, 坐肆列市迁有无, 废举转赀” 记证之语。《永寿庵记》载“其龙滘墟, 则在上博乡, 去[茂名]城南百四十里而遥, 去梅绿一里, 故又称梅绿圩”。 据此推论出梅菉墟至少形成于在明朝万历年间。

梅菉墟, 岭西一大都会也。考《吴川县志·杂录》引《岭南杂记》。案:薛藩《上帝庙记》云:“自西南碁布而下有梅禄之墟。”此碑立于万历壬辰。(明)万历《高州府志》称:“海防公署, 旧在梅禄地方, 万历三十年, 移建于此 (县置篇 )。清初人杜臻也回溯:“万历间, 议设海防同知, 驻梅菉” 表明万历三十年 (1602) 前高州府曾在梅禄置海防同知。设立海防公署。

明朝中叶, 朝廷往全国各地派捐矿监税使, 搜括天下财赋, 在地方增加关卡税, 或在墟镇收取墟税, “小民几不聊生”。吴川县本只有靠近县城的繁井芷寮限门一地征收关税, 此时过梅菉亦得加收, 造至“倍抽”。 两地“岁约税银四千二百两, 内除抵补议革监税银一千二百五十二两解布政司, 又抽议补增派等银二千三百六十三两四钱七厘充饷”。 一时, “吴川小邑耳, 年收税饷万千计, 遂为六邑最” , 成为高州府属缴税最多的县份。除了限门、梅菉两地, 万历间, 闽、广商船还云集于芷寮, 当地“创铺户百千间, 舟岁至数百艘, 贩谷米, 通洋货”, 繁荣程度不输梅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