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距離——目不可及的遙遠星空如何測量?

當我們仰望夜空,天空中群星閃爍,星河流淌,這如畫般的景象,好像觸手可碰卻又遙不可及。隨著天文望遠鏡的誕生,我們終於明白,那些如畫卷橫掛於天空的場景,其實是諸多遠近不一的星辰、星系所構成的,它們離我們無比遙遠,以至於我們連看到它們清晰的全貌都十分困難。你可曾想過,在如此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那些離我們遠得難以用數字來形容的群星,我們是如何測出它們的距離的?

天文長度單位--光年

要測量天體間的距離,用傳統的長度單位在宇宙大尺度的距離上已經不能勝任了。光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物質,真空中約每秒30萬公里,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大概是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這段距離我們稱之為一光年,“年”是時間單位,但“光年”雖有個“年”字卻不是時間單位,而是天文學上一種計量天體時空距離的單位,所以聰明的科學家開始用光年來描述那些十分遙遠的距離。阿波羅宇航員用時四天登上了月球,而光從地球到月球只需要一秒鐘,另外,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離我們有4.22光年遠,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是十萬光年,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有250萬光年。我們有了天文長度單位,那那些被測量出的數字是怎麼來的?


宇宙的距離——目不可及的遙遠星空如何測量?


三角視差測距法

每當我們抬頭看天空,我們所見的只是一個二維平面視圖,當你伸手指向某一顆星星時,你根本無法得知這顆星星離你到底有多遠,那麼天體物理學家們是如何得知距離的呢?對於離我們比較近的星體,我們只需要用三角視差來估算距離,這個理論很簡單,只需要做一個小實驗就能理解其原理。伸出大拇指放在面前,然後閉上你的左眼。現在閉上你的左眼,同時睜開你的右眼,你會發現你的大拇指好像移動了,但是相對拇指遙遠的背景裡的物體卻沒有動,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看恆星的時候。但是恆星離我們的距離相比於我們胳膊的長度不知道長了多少倍,而且相對來說,地球也不是很大的星體,所以即使你在赤道兩邊用不同的望遠鏡觀測同一顆星體,你也很難看到這顆星體位置的移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改為觀察六個月內星體位置的移動,這個時間剛好是地球繞太陽軌道旋轉半周的時間,我們在夏天觀測恆星的相對位置,等到了冬天再觀測時,就像我們在用另外一隻眼睛在看它,離我們近的恆星似乎移動了位置,而遙遠距離的恆星和星系保持不動,但是此方法只適用於距離不超過幾千光年的天體。


宇宙的距離——目不可及的遙遠星空如何測量?


標準燭光測距法​

在我們的星系之外,其他的天體是如此之遠,以至於視差太小了,連最精密的儀器也無法測得。所以,我們必須找到別的辦法,這個辦法叫標準燭光測距法,標準燭光是天文學中,已經知道光度的天體,打個比方,如果你知道你自家燈泡的亮度,然後你讓別人拿著那隻燈泡向遠離你的方向走去,你知道你看到的燈泡的亮度,是以他走的距離的平方在減弱的,所以通過比較,你看到的燈泡的亮度,和燈泡的原始亮度,你可以計算出他距離你有多遠,應用到天文學中,你的燈泡就變成了一些特殊的天體,比如造父變星,這些星星的內部不是很穩定,就像一隻會呼吸的氣球,它們的亮度隨著膨脹和收縮而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它們膨脹收縮的週期來計算出它們的亮度,越亮的星星,這個週期越長,通過比較觀測到的這些恆星的亮度,和我們計算出來的它們原始的亮度,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們距離我們有多遠,很遺憾,這個方法也有它的侷限性,用這個方法,我們只能測量到距離我們不超過4千萬光年的獨立恆星,超過這個距離的恆星會變得太模糊而無法分辨。幸運的是,我們還有另一種標準燭光,著名的LA型超新星,一種雙星系統形成的超新星爆發,也就是巨型恆星爆炸,是恆星死亡的方式之一,這些爆炸是非常亮的,它發生的時候可以照亮整個星系,所以即使我們無法分辨星系中獨立的恆星,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超新星爆發,LA型超新星被證明是可以用的標準燭光,因為亮度較亮的超新星其亮度衰減的速率比較慢,憑藉我們對超新星的亮度和衰減速率關係的瞭解,我們可以用這些超新星來測量離我們幾十億光年遠的天體。


宇宙的距離——目不可及的遙遠星空如何測量?


觀測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觀測如此遙遠的天體呢?回答這個問題要重新回到光的傳播速度上,光從太陽傳播到地球需要八分鐘,這就意味著,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八分鐘前太陽的樣子,當我們看北斗星時,我們看到的是北斗星80年前的樣子,那些朦朧的星系呢?它們距離我們數百萬光年,來自它們的光需要傳播數百萬年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的宇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內置時光機。我們看得越遠便越接近宇宙剛開始的樣子,天體物理學家們試圖通過研究宇宙的歷史,來解答我們是怎麼來的以及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不斷的以光的形式給我們發送信息,剩下的就等著我們來解讀。

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大魚號和頭條號同名號同步發表,原創不易,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收藏,點贊,轉發或是留言到下方評論區,說出你不一樣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