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距离——目不可及的遥远星空如何测量?

当我们仰望夜空,天空中群星闪烁,星河流淌,这如画般的景象,好像触手可碰却又遥不可及。随着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我们终于明白,那些如画卷横挂于天空的场景,其实是诸多远近不一的星辰、星系所构成的,它们离我们无比遥远,以至于我们连看到它们清晰的全貌都十分困难。你可曾想过,在如此广袤无垠的宇宙中,那些离我们远得难以用数字来形容的群星,我们是如何测出它们的距离的?

天文长度单位--光年

要测量天体间的距离,用传统的长度单位在宇宙大尺度的距离上已经不能胜任了。光是我们已知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物质,真空中约每秒30万公里,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大概是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这段距离我们称之为一光年,“年”是时间单位,但“光年”虽有个“年”字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天文学上一种计量天体时空距离的单位,所以聪明的科学家开始用光年来描述那些十分遥远的距离。阿波罗宇航员用时四天登上了月球,而光从地球到月球只需要一秒钟,另外,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离我们有4.22光年远,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十万光年,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仙女座星系,距离我们有250万光年。我们有了天文长度单位,那那些被测量出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宇宙的距离——目不可及的遥远星空如何测量?


三角视差测距法

每当我们抬头看天空,我们所见的只是一个二维平面视图,当你伸手指向某一颗星星时,你根本无法得知这颗星星离你到底有多远,那么天体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得知距离的呢?对于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我们只需要用三角视差来估算距离,这个理论很简单,只需要做一个小实验就能理解其原理。伸出大拇指放在面前,然后闭上你的左眼。现在闭上你的左眼,同时睁开你的右眼,你会发现你的大拇指好像移动了,但是相对拇指遥远的背景里的物体却没有动,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看恒星的时候。但是恒星离我们的距离相比于我们胳膊的长度不知道长了多少倍,而且相对来说,地球也不是很大的星体,所以即使你在赤道两边用不同的望远镜观测同一颗星体,你也很难看到这颗星体位置的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改为观察六个月内星体位置的移动,这个时间刚好是地球绕太阳轨道旋转半周的时间,我们在夏天观测恒星的相对位置,等到了冬天再观测时,就像我们在用另外一只眼睛在看它,离我们近的恒星似乎移动了位置,而遥远距离的恒星和星系保持不动,但是此方法只适用于距离不超过几千光年的天体。


宇宙的距离——目不可及的遥远星空如何测量?


标准烛光测距法​

在我们的星系之外,其他的天体是如此之远,以至于视差太小了,连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测得。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别的办法,这个办法叫标准烛光测距法,标准烛光是天文学中,已经知道光度的天体,打个比方,如果你知道你自家灯泡的亮度,然后你让别人拿着那只灯泡向远离你的方向走去,你知道你看到的灯泡的亮度,是以他走的距离的平方在减弱的,所以通过比较,你看到的灯泡的亮度,和灯泡的原始亮度,你可以计算出他距离你有多远,应用到天文学中,你的灯泡就变成了一些特殊的天体,比如造父变星,这些星星的内部不是很稳定,就像一只会呼吸的气球,它们的亮度随着膨胀和收缩而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它们膨胀收缩的周期来计算出它们的亮度,越亮的星星,这个周期越长,通过比较观测到的这些恒星的亮度,和我们计算出来的它们原始的亮度,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很遗憾,这个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用这个方法,我们只能测量到距离我们不超过4千万光年的独立恒星,超过这个距离的恒星会变得太模糊而无法分辨。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另一种标准烛光,著名的LA型超新星,一种双星系统形成的超新星爆发,也就是巨型恒星爆炸,是恒星死亡的方式之一,这些爆炸是非常亮的,它发生的时候可以照亮整个星系,所以即使我们无法分辨星系中独立的恒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超新星爆发,LA型超新星被证明是可以用的标准烛光,因为亮度较亮的超新星其亮度衰减的速率比较慢,凭借我们对超新星的亮度和衰减速率关系的了解,我们可以用这些超新星来测量离我们几十亿光年远的天体。


宇宙的距离——目不可及的遥远星空如何测量?


观测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观测如此遥远的天体呢?回答这个问题要重新回到光的传播速度上,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八分钟,这就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八分钟前太阳的样子,当我们看北斗星时,我们看到的是北斗星80年前的样子,那些朦胧的星系呢?它们距离我们数百万光年,来自它们的光需要传播数百万年才能到达地球,所以我们的宇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内置时光机。我们看得越远便越接近宇宙刚开始的样子,天体物理学家们试图通过研究宇宙的历史,来解答我们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宇宙不断的以光的形式给我们发送信息,剩下的就等着我们来解读。

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大鱼号和头条号同名号同步发表,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收藏,点赞,转发或是留言到下方评论区,说出你不一样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