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黛玉的才华是公认的,三百年来,她已成为才女的代表。那么,她的成才之路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我们能否从她身上学到读书成才之道?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通过深入文本、不断挖掘,我失望地发现:黛玉的成才之道不能学、不可学,而且最好不要学,因为,她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所带来的结果都是不可取的


黛玉的读书之弊:读诗只读格律,形式大于内容。


黛玉教香菱写诗,方法简单明了: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王摩诘即王维,老杜是杜甫,李青莲是李白,要学作诗,先从这三位巨匠入手,这是普识。王维的五言律、杜甫的七言律、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是在格律上达到了极致,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黛玉所讲的方法,正是此理。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但是,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之所以出名,并非仅仅是格律上的工整,而是他们的诗在内容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王维有“诗佛”之称,因其诗蕴含佛理、禅意浓厚;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的诗中充满着圣人般的悲悯情怀,时刻关注民间疾苦;李白是“诗仙”,他的诗如仙人般豪放、洒脱,不被俗世的艰难困苦所束缚,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黛玉教香菱熟读此三人的诗,她自己必是早已烂熟于心的。但是,无论是从黛玉的日常表现还是她的诗作来看,都看不出她从这三人的诗中受到过影响。她没有王维的豁达,也没有李白的乐观,更没有杜甫那种对底层人的悲悯情怀,所以才会对刘姥姥极尽讽刺。


那么,黛玉读诗,读到了什么?她只读到了格律,只关注外在的形式,忽略了这些律诗的内容。正如她教香菱学诗,把优质的格律诗读熟,“

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在黛玉的认知里,能写出格律工整的诗,就是“诗翁”了。黛玉没有说在了解格律之后,如何通过诗歌的内容增长见识,了解诗人的思想,并与生活感悟相结合,这说明黛玉并不注重内容的深度。用一年的时间,仅仅靠读几本诗集就能成“诗翁”,这“诗翁”之称也来得太简单而浅薄了吧?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正是黛玉的读书之弊,从而也形成了她的世界观:重外表而轻内在,被一个贾(假)宝玉迷得神魂颠倒,看不到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神采飞扬的外表之下,其实是草包一个。


黛玉的成才之道不可复制:天赋大于努力。


人比人,气死人,人和人之间,最不能比较的就是天赋。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高的人,具有先天的优势,起点高。黛玉就是具有先天优势的人。


黛玉的先天优势包括两方面:


一是“心较比干多一窍

”,绝顶聪明,记忆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即元春所说的“捷才”,思维敏捷。


二是林家集钟鼎和书香于一体,且已经过了四代的沉淀,蕴育了黛玉钟灵毓秀的独特基因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此二者能拥有其一都能成为不世出的人才,何况黛玉二者兼有。


这份天赋,是旁人羡慕不来的,当然也不可复制。


可惜的是,拥有如此天赋的黛玉,并没有在后天的努力上予以加强,仅仅只是靠天赋的超强记忆力,成了一个精通格律、能随时调用知识点的人


读书的目的,是拥有深远的精神世界。


黛玉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诗才,爱读诗,爱写诗。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为凝练的,爱读诗爱写诗的人,往往有着深邃的精神世界,即“诗与远方”里的“远方”。


然而,黛玉读诗写诗,却停留在诗的层面,并没有从诗里读出远方,也没有把远方融进她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什么是远方?远方不是空间距离,而是精神世界的深远,比如王维的豁达、杜甫的悲悯、李白的洒脱,都属于精神世界的深远,即不被一身、一人、一事所困,心中藏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世界


这正是黛玉所不曾做到的,她把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天赋,和林家几代人蕴育的钟灵毓秀,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围城,把自己困死在城里


由此可知,作者曹雪芹说黛玉是“咏絮才”,用谢道蕴七岁写咏絮诗来形容黛玉,其实是赞黛玉少有捷才,是天赋之才,与后天的努力无关,也说明黛玉后续并无成长。


拥有天赋之诗才的黛玉,不是个可学习的读书榜样,诗才没能让她活出幸福感,反而成为了她泪尽而逝的催命符

《红楼梦》| 诗才出众的林黛玉,只有诗,没有远方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深远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是愉悦而幸福的,否则,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