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
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

這篇小短文很短,意思也淺顯易懂。
大家都覺得這個故事主要表述小孩子應該謙讓,
為了避免獨生子女成為"小霸王",
經常拿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
也有人覺得現在新時代了,
按照"孔融讓梨"教育出來的孩子,
莫不是一個受氣包?
所以孔融讓梨這種古代文化糟粕,還是要早早丟掉。
那麼孔融讓梨真的是糟粕嗎?
讓我們抽絲剝繭,尋找食物的真相吧。

【孔融是誰】
人常說中國沒有千年的世家。
如果不那麼嚴格的看,孔家勉強算是中國唯一的千年世家。
而孔融,就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正是黃巾軍肆虐時期;
他擔任北海相,供伐黃巾軍,被虐;
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也有他一號;
再後來和曹操不對付,老是罵曹操;
最後被曹操殺害。
可以說,孔融秉持儒家學說用於亂世,
和他的先祖孔子在春秋戰國之交推廣儒家學說一樣,
很難被統治階級採納。
不合時宜,加上志大才疏,人生自然沒有好的結果。
【如何理解孔融讓梨】
首先,孔融讓梨表現的不僅僅是"讓",而是"悌"。
所謂的"悌",就是尊重兄長。
所以孔融的"讓",不是被動、被迫的,
而是主動地、發自內心的尊重。
那麼從儒家思想來看,難道哥哥就應該理所當然的享受弟弟的尊重了嗎? 朱子家訓中寫道: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也就是說,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重兄長。 如果兄不友,則弟不恭,這就是道德教化,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養成的習慣。
現代人如果事事都從自己是否吃虧著眼,那麼自然會覺得孔融太傻,自然無法理解孔融的言行。
中華文明的擴張異於西方,是以血脈、宗族為基礎進行擴張的。因此儒家學說也就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和朋友有信為人倫。
雖然說過分強調拔高某一種品德會帶來行為的扭曲,但是本質的這些不是糟粕。
最後用《菜根譚》的一段話來結束吧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該當如是,當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閱讀更多 每天大語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