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每個王朝的強盛都必然有著兩個基礎,對外平定勁敵,內部政權穩定。這兩個基石要是有一個存在問題,王朝怕是會動盪。若是內外都久有問題,王朝也就再難強盛了。後梁從907年建立到923年滅亡,滿打滿算不到17年時間,後梁這短暫的17年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內憂外患,不止後梁,後唐14年,後晉12年,甚至整個五代頻繁更替的根本原因就是內無固政,外有強敵。本文以後梁為例,介紹並分析五代內外混亂形勢。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907年,朱溫早已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河南的經濟也恢復到了頂峰,朱溫順勢結束了唐朝289年的統治,建立後梁。在此前20餘年,朱溫從來到汴州開始,一路摸爬滾打豐了羽翼,開始擴充地盤,發展農業,恢復經濟。直到907年當上開國皇帝這一天,本以為是進步的起點,卻不知朱溫事業的巔峰是在開國前的那幾年,後梁從建立起就在沒落。

梁朝建立前的局勢

  • 經濟開始下滑

朱溫建立梁朝前期,河南的經濟其實早已達到了巔峰,雖說當時極力鼓勵百姓發展農業,且有著相當適宜的農業制度,但其一,土地資源有限,其二,戰亂時期軍隊頻繁在百姓之中徵兵,導致勞動力缺失,因此河南的農業經濟在張全義進行農業改革的十幾年後達到峰值。同時,軍隊的資源完全依靠農業提供,經濟到達峰值不前意味著軍事力量也將止步不前。這個時候的時間點為9世紀末10世紀初,離梁朝的建立還有幾年時間。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朱溫


此時的朱溫與同期的其它勢力相比,已經不再具有軍事補給充足,資源豐厚等優勢了。反而因為朱溫的殘暴執政,各種毀壞建築,破壞農業用地,甚至讓原本經濟恢復的河南地區的經濟資源有一定的破壞。其他以李克用為首的勢力也開始對朱溫造成了更大的威脅,如906年滄州一戰,朱溫意圖短時間內可以拿下滄州了,可不料此時的汴軍已大不如前,在李克用沙陀軍的勢力威脅下,汴軍不僅沒能如期拿下滄州,反而棄營而逃,大量的軍需糧草在此戰中被消耗,不可估量。

  • 軍事力量下滑

由滄州一戰可見,汴軍的確不如9世紀末那段時間風頭正盛,戰無不勝。多年的經濟止步不前和朱溫的暴虐執政,讓汴軍的地位下降不少。可即使這般,朱溫依舊暴虐朝野,荒淫無道,沒有做出任何改變。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在這般局勢下,朱溫的地盤雖然沒有太大變動,可世紀影響力大不如前。加上朱溫早期在汴州擴充軍隊的時候,就對軍中士各種欺壓,據史書記載,朱溫為防止軍中士兵外逃,就在等級較低的士兵臉上刻上“定霸都”三字,強迫士兵一心為他效力。因為朱溫在軍中的種種惡行,多年來,逃離了汴軍的士兵也不在少數,可由於臉上的刻字,這些士兵無法被其他勢力征用,也無法回鄉做正常的生產活動。

越來越多的這種“定霸都”逃兵的無處可去,逐漸聚集起來,形成一支支小型義軍。所以朱溫在河南地區外有李克用一類的勁敵威脅,內有百姓的唾罵和各類義軍的起義,加上農業生產的破壞,經濟有後退趨勢。這種情況本不樂觀,但朱溫依舊在形勢的壓力下結束了大唐的289年的歷史,於公元907年建立梁朝。

從上文可知,梁朝和先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前其他朝代不同,不是在自己軍事經濟等最強的時候建國。這也從側面證明當時整個局勢不容控制,梁朝的建立,也從此正式拉開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史的序幕。



梁朝建國後的內憂外患

公元882年朱溫降唐的時候被賜名朱全忠,唐僖宗萬萬沒想到全忠可一點都不忠,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登基稱帝,國號為梁。有趣的是,朱溫可能自己也意識到了自己叫朱全忠這個名字有點笑話的意思,於是在稱帝前給自己改了個名,以後不叫朱全忠了,叫朱晃。

朱溫雖然建立了梁朝,結束了大唐。但這可不意味著梁繼承了大唐的所有,就拿地盤來講,梁的國土面積比唐少了不是一點半點。那其他這些面積算哪去了,這就要引出了梁建國後的第一大問題——外患。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李存勖


  • 李存勖的威脅

唐朝的國土減去梁朝的國土,那些剩下的無疑是被其他的勢力瓜分,這些可不是一點點坐地為王的山賊強盜,那都是實打實有軍事戰力的國家。梁朝周圍就有晉、蜀、楚、吳等國家,這些國家中最讓朱溫害怕的還是他老對頭李克用的晉國,但此時的李克用已經老了,加上常年在戰場上受傷,等梁朝建立的第二年(908)李克用就去世了,繼承他大業的是他的親兒子李存勖。

李克用臨死前也想著他的老對頭朱溫,短暫回顧自己輝煌的一生後就拿出三支箭對兒子說:“你繼承我的大業後一定要記住,朱溫是咱們一輩子的仇人,劉仁恭和耶律阿保機背叛了我,你要替父報仇。”後來李存勖就拿著這三支箭,繼承了晉國大業,並開始一步一步成為梁朝的最大威脅,每次出戰前都會拿出這三支箭祭拜,以告李克用的在天之靈。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 潞州之戰

開平二年(908),朱溫當上皇帝的第二年,此時朱溫已經56歲,早已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用兵如神。這年李克用去世,意味著朱溫已經沒有最忌憚的那個人了,這樣一來,朱溫更加放肆,在用兵出征方面也無所顧忌。

上文寫過朱溫帶領汴軍在滄州一戰上吃了大虧,損失慘重,可那時李克用沒死,朱溫忌憚他和他的沙陀軍,所以棄營而逃。這次朱溫在帶兵攻打潞州過程中,李克用死了,朱溫大喜,對潞州一戰也是志在必得,立馬放鬆了警惕,準備享受勝利的喜悅,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繼承李克用大業的可是李存勖啊。

李存勖,李克用的親兒子,自幼熟讀兵法,早年間就曾勸他的父親要嚴格管理軍隊,善待百姓,發展農業,可惜當時李克用沒聽進去,被朱溫拉開差距。如今潞州一戰,李存勖尤其重視,親自帶兵出戰。此時梁軍因李克用去世而鬆懈,被晉軍打了個出其不意,直接大敗。這次的潞州一戰,梁軍傷亡幾萬人,被收繳的糧資器械不計其數,可以說是梁軍第一次打如此敗仗。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此戰過後,朱溫算是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了,隨後910年的柏鄉之戰,912年的鎮州,定州之戰,梁軍都是鎩羽而歸。整個梁軍包括朱溫都對晉軍有所忌憚,甚至可以說是恐懼,多次被晉軍嚇到棄營而逃。至此,梁軍已無法在正面和晉軍抗衡了,朱溫自己也曾感嘆道:“生子當如李亞子”。

面對李克用的遺願,李存勖的作為可以說是沒有讓人失望,子承父志,反觀朱溫和兒子的關係,問題可就大了。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梁國宮內矛盾

朱溫的暴虐荒淫在歷史上那都是能排的上號的,到了晚年朱溫甚至將兒子的妻子安排到宮中侍寢,如朱友珪的妻子張氏和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兒子們雖然感到侮辱,但面對朱溫,他們也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接受。

  • 皇位之爭

公元912年,60歲的朱溫將朱友文妻子王氏召到身旁,欲將皇位傳給友文,張氏也聽到了這一消息,便回家告知丈夫朱友珪。不久朱友珪被派到外地做刺史,朱友珪夫妻感到惶恐不安,怕有性命之危,便決定造反。朱友珪本職是管理宮中禁軍,912年六月,朱友珪帶領禁軍將朱溫殺害,一手建起梁朝的朱溫就死在自己兒子的劍下,隨後偽造聖旨殺害朱友文,並擁立自己為皇。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相比於李克用之子為父報仇,朱溫兒子的作為就顯得悲哀了。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朱友珪當了皇上後手中卻沒有兵權,當時的絕大部分兵權掌握在楊師厚手中,兵權即政權,朱友珪這個皇位註定是坐不久的,很快,朱溫另一個兒子朱友貞就聯絡楊師厚等人起兵造反,朱友貞自立為皇。

  • 梁朝的徹底沒落

新皇上位之後,朝臣中的格局也發生了大變化,幫朱友貞當上皇位的各位自然是加官加爵,而敬翔、李振等和朱溫一起出生入死到如今的老臣則失去了權勢。政局的動盪讓本就混亂的統治更加混亂,管理者的改變讓梁國的經濟生產迅速沒落,與此對應的軍事發展也一落千丈。

內無固政,外有強敵,後梁十七年即亡是必然


短短几年間,梁國換了三位皇帝,內部政權極其不穩,整個後梁處於混亂之中,朱友貞和一系列新貴也無作為,加上之前逃兵聚集的起義軍亂鬥,不用外界的干擾,後梁就已經危在旦夕。

結語

朱溫建立梁國前軍隊和生產等方面雖不及巔峰時期,但好在政權穩固,不至於一團散沙。梁國建立之後,朱溫愈加荒淫無道,朝野和百姓都苦不堪言。朱溫死後,各皇子朝臣爭權爭勢,朝內政權早已破碎不堪。梁國內部無固政,對外又有李存勖等勁敵圍剿,大梁王朝的沒落也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