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卖惨”神舟“蹭热点”,抗疫中能否少些不和谐声音?


西贝“卖惨”神舟“蹭热点”,抗疫中能否少些不和谐声音?


过去这一个月来,“疫情”,无疑是国人乃至世人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医护工作者奋战在一线,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截止到21号,累计确诊人数已达到75571,累计治愈人数到达18573,累计死亡2239人。国家卫健委称,疫情爆发趋势得到控制,期待它尽快过去。

这期间,中国企业在抗疫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被疫情打乱了运行节奏以后,诸多企业纷纷通过捐款、捐物、扩大生产、提供服务等形式支援抗击疫情,体现出了强大实力与责任担当。

多数企业捐款捐物,而有些企业则参与到防疫物资的运输当中,为疫区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帮助。中国邮政、京东物流、顺丰等十余家快递企业相继宣布开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的特别通道,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关物资运输。京东全面开放供应链、物流、技术、服务等核心能力,累计投入了近10亿元用于抗疫情、保民生、撑经济、稳就业之中。

在全民抗疫、逆行者感动大众的时候,也有少数企业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怪现象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2月1日,一篇西贝餐饮集团董事长贾国龙的专访文章刷屏全网,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文中 提到:受疫情影响,西贝400家线下门店基本停业,企业账上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

随后,浦发银行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西贝5.3亿元的授信,农业银行也热心肠的加入, 给予了西贝2.5亿元中短期授信。

得此援助,曾经坚持不上市的西贝董事长,乐观到表示愿意重新评估未来西贝上市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靠着一句豪迈的“我宁亏5亿元、卖房卖车,也要让1.6万员工有饭吃、有班上。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手撕员工“减薪”联名信的视频一夜之间火遍网络。

按照“喜闻乐见”的剧情发展,中信银行也“雪中送炭”地携1亿元人民币火速相救,成就了一段疫情期间“企业有担当,资本有良心”的佳话。

可以预见的事,疫情过去之后,这两段故事都将名留公关史,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典型案例 。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每一个“哭”的孩子都喝到了奶,那是否意味着每一个饿肚子 的孩子都应该去学习如何去“哭”。如果“哭声”太多,饥饿的孩子是不是应该露出伤疤、再适当撒点盐,让“哭声”显得更大一点?

怪现象二:明明可以靠法律的,非要先靠舆论

如果翻阅深圳市神舟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军的微博,2月13日似乎就可以觉察到这次事件的“苗头”。

吴海军微博去年最后一次出现动态,还是在去年的10月26日,他贴出了10月31日的神舟发布会海报,此后便沉寂了近三个半月之久,今年2月13日,吴海军微博再次发声,呼吁政府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被欠款的问题。这里第一个关键词浮出水面——结款。

2月18日,吴海军的微博再次强调,呼吁不仅央企应该支持中小企业,大型民企也应该支持中小企业,及时结款。这里第二个关键词付出水面——大型民企。

2月19日,吴海军的呼吁被《中国商报》的微博转发,吴海军为该微博点赞,此刻,已经有媒体开始关注吴的发声。

2月20日,吴海军的微博突然放出重磅消息:正式起诉京东拖欠3亿尾款。至此,人们似乎恍然大悟。

结合前文,吴海军似乎从一周前就对此事进行循序渐进的铺垫及暗示,翻开第二条2月18日的微博,如果将京东带入为大型民企,那神舟对应的位置似乎是“被拖欠了3亿巨款”的中小企业。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最近很流行的公关手段,将自己塑造成“勇者斗恶龙”中的弱者,博得同情。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维护自己权益,本无可厚非,但非要通过“卖惨”的方式,把个体的经济纠纷公布于众,就显然有些过于“套路”了。

怪现象三:裁员收钱假汝之名

如果说有什么公司将裁员弄得轰轰烈烈、大义凛然,大概非“新潮传媒”莫属了。

2月10日,复工第一天,估值150亿的新潮传媒宣布裁员500人,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随后 ,新潮传媒CEO张继学又发布新潮家书称“5000人的企业,活着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有趣的是,此时新潮传媒账上还有10亿现金,一点也没有要倒闭的样子。

一般企业闹个裁员降薪,都藏着掖着还来不及,因为这直指企业盈利能力,无疑会让公司饱 受质疑,但新潮传媒这一次的操作,颇有一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意味,实在让人大跌 眼镜。

自2月份以来,蛋壳公寓单方面以疫情为由,要求全国多地区业主减免一个月的租金,与此 同时,对租客却没有相对应的减免租金或补贴措施,引发了社会的集体声讨。

受到舆论压力,2月17日,蛋壳公寓发布了对租客的补贴措施。公告中指出,对新签租客实 行首月0元住的优惠;针对在租租客给出了至少10天(武汉地区为1个月)的租金补贴。

本来这个故事在此应该告一段落了,但令人懵逼的是,在给出各种优惠措施的过程中,蛋壳 公寓竟偷偷使用租金贷这一金融工具,在“两头吃”负面还未平息的情况下,又引发了监管 部门“亮红牌”。

在抗疫过程中,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疫情之下,企业自身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有些“惨境”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无论如何,利用疫情的影响来“卖惨”也不能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终究,法律的还是要归法律,政策的还是要归政策,商业的还是要归商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