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讀》36-孔子心目中的聖人

《論語通讀》36-孔子心目中的聖人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孔子說:多麼偉大啊,舜和禹雖然擁有天下,卻從不謀取一己私利。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對舜和禹的讚美,按照儒家構建出來的傳說故事,當他們成為天下共主時,與他們居陋巷、嚼草根、穿粗衣時並沒有顯得有什麼兩樣,說明他們沒有私心,不以權力、地位、名譽為意。

說到讚美,我倒是想起孟子說過的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什麼意思呢?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但不包括擁有天下這件事情。

那麼,是哪三種快樂呢?一是父母健在,兄弟平安,和諧相處過日子,也就是闔家歡樂。二是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也就是坦蕩生活。三是得天下良才而育之,也就是教書育人。

但是作為君子,不會慾望膨脹,去幹奪皇位、得天下的事情,即使坐擁天下,快樂也不來自於皇位,而在於前面說的三類事情。

在這裡,孔子只說了舜和禹,但我們都知道他對堯、舜、禹三代聖王都非常崇敬,那麼他會如何評價另一位聖王——堯呢?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孔子說:堯作為一代君王,真是偉大崇高啊!只有上天是至高至大的,也只有堯能做到一切都向上天學習。他的恩惠真是廣博啊,人民都沒有辦法以言辭來讚美他了。他的事業如此成功,功績真是偉大啊;他的禮制典章真是美好啊。

在這裡,孔子發出了對心目中的聖王堯的最高讚美,認為他的德行甚至能夠被稱為“效法”上天。他的偉大、崇高、廣大、燦爛,有史以來只此一人,不作他想。

這句話,包括上一句對大禹和舜的讚美,字面意思都不難理解。但是我要提醒你注意,儒家對聖王塑造的歷史。

孔子之後,在《史記》裡司馬遷同樣也歌頌了堯的偉大功績。從天上到地下,四海之內、四嶽九川乃至萬邦萬民萬物,堯創造了一個被後人繼承的天下秩序——天地人和的大格局。

從文化人類學的眼光來看,傳說中對堯、舜、禹的描述,都是最高等級大巫師的形象。他們能夠溝通天地,協和萬邦,是上天的代言人。

但到了周公時期,特別是經過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這個神話的歷史傳統其實進行了改造整理。三代聖王作為巫王的特色減褪,人格里神的因素不斷去魅,天的含義也漸漸地被理性化解釋為各種客觀性的道,形成了規律法則。這又一次呼應了“子不語怪、力、亂、神”。

除了三代聖王之外,孔子還特別尊崇周朝。接下來這一章,就是談論周朝的兩位王了——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矣已。”

舜有五位能臣而天下太平。武王說:我有能臣十人。孔子根據這些故事說:人才難得啊,難道不是這樣嗎?自唐堯到虞舜之間,這個時候人才最多了,(周武王說的十人中)還有一位是婦女,實際上就是九位能臣而已。

到了周文王時,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能稱臣服事於殷王朝。(就從這一點來看)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極致啊。

在這裡你得先搞明白一個字詞的障礙:周武王說的“亂臣十人”的“亂”字,實際上是“治”的意思。所以,句子裡的“亂臣”不是亂臣賊子的意思,而是幫助武王治理天下的賢臣。

十人中的這位女賢,有人說是指文母太姒,也有人說是武王之妻邑姜。按當時的習慣,婦女不能上朝堂,這是另一個問題了,在此不多做討論。

孔子是比較真誠地相信,歷史上的聖王們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具體到傳說的細節,舜是不是真的有那樣五個能臣,武王怎麼樣、文王怎麼樣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最後那句“周之德,其可謂至德”,重點落在“德”字上。

回到這句話,對於文王、武王的評價,你明顯可以看出孔子對文王的評價更高一籌。這是為什麼呢?

我理解,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和百姓都跟隨周文王,但文王還是帶著各國諸侯去事奉紂王,沒有馬上推翻他,還是在做一個臣子的本分。但是到了周武王的時候,紂王變本加厲,天下百姓也最終忍無可忍,周武王才把他推翻,但畢竟是動了武,於禮稍微有虧。

孔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呢?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有一句特別經典的解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大概可以解釋孔子的這麼說的理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其中的差別和選擇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經驗有關。

孔子這裡的讚美恐怕是有所指而發,是針對當時子弒父、弟弒兄、臣弒君的血淋淋現實而發的。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孔子說:對於大禹,我沒有什麼可議論的了。自己飲食簡單,在禮敬鬼神時,祭品卻置辦得豐盛;自己穿戴粗鄙,卻把祭典時的禮服裝飾得華美;自己的居所簡陋,卻致力於農田水利。對於大禹,我沒有什麼可以議論的了。

夏商周的末代天子,比如夏朝的桀、商朝的紂、西周的周幽王,一個個都紙醉金迷、驕奢淫逸還暴虐成性,比起來禹是怎樣的清廉節儉啊。這裡對禹的讚美,是對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描述,事情都非常具體可觀。

孔子一直強調儉以養德,在當時的環境下,孔子感嘆過去聖王的功績,其實還是針對現實而言,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們不要重蹈覆轍。

而孔子之後,隨著儒家在漢代以後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大禹的形象也通過儒家的不斷強調和發揮,成為了“天下為公”的典範,千百年來被中國人不斷傳頌。

在《泰伯篇》裡,我帶你讀到了孔子和曾子的言論,還讀到了孔子對三代聖王堯舜禹和周文王、周武王的評價。

--摘自靳大成《論語通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