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準備期,影院類企業該如何蓄力搶跑?

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學校陸續開學,線下娛樂再次按下了暫停鍵。

4月8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通知,"建議低、中、高風險地區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均暫不開業。"

復工準備期,影院類企業該如何蓄力搶跑?

據天眼查顯示,截至2020年3月,全國已有2263家影院類企業註銷,新增企業不到8000家,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滑25%。“黑天鵝”所到之處,對於企業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能夠存活下去的企業,都已找到適合自己的渠道及運營方向。近三個月沒有開業的影院類企業,如何自救迎“春天”?


01、尋求異業合作機會 清倉零食及衍生品


早在2月,萬達電影蘇寧影城、博納影城等各地影院陸續開始推出零食禮包清倉秒殺,有的自主配送,有的與外賣平臺合作,可緩解影院一部分食品倉儲壓力。

復工準備期,影院類企業該如何蓄力搶跑?

而除去零食之外,衍生品一直是影視行業的金礦。在好萊塢的電影收入中,票房只佔30%,衍生品收入可以達到電影公司的70%。


早在2016年,一系列好萊塢電影登陸國內市場。當時,萬達某單個影院,在《美國隊長3》放映期間,單日銷售了3.6萬元的衍生品。在之後《魔獸》上映期間,該店9天衍生品銷售超10萬元,6月份整體衍生品銷售額達到了29萬元。


在疫情期間,消費者無法走進電影院重溫經典,但可以消費衍生品為情懷買單。


02、聚焦及佈局兒童、中老年電影市場資源


隨著大數據應用技術的不斷成熟,影院類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挖掘存量用戶數據價值,區別線上渠道的大片資源,找尋未來影院市場的新藍海。


在“宅家“模式之下,網絡院線發展突飛猛增。但在過去,中老年市場及兒童市場,一直是被各大影院所忽略的,而這兩類人群聚焦線上的活躍度往往不及青少年與中年人,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復工準備期,影院類企業該如何蓄力搶跑?

佈局中老年和兒童的電影市場,對影院來說,票房是其次,主要是通過電影來聚人氣,銷售其他產品來產生利潤,同時帶動部分廣告業務。


以全球領先的數據智能科技平臺MobTech為例,旗下商業化服務可通過智圖商業地產研策方案,可通過機器學習、人工分揀、行業專家分析等層面對,對“城市宏觀-影院板塊-周邊商圈”的數據進行整合,從中剖析城市針對影院企業的政策優勢、對比與周邊競品影院的優劣勢、洞察商圈內其他競爭力及潛在客群畫像。


03、時間溯源+客群分析洞察潛客需求引流


在影院類企業前期做好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MobTech可為企業用戶提供以下服務支持:


精準圈選人群:通過地理圍欄技術精準圈選人群,對曾到達影院及周邊各商圈的消費者精準分層(例如餐飲廣場、商超等),並留存其進入電影院及各商圈時長等維度的數據;


時間溯源能力:通過MobTech自有數據,可溯源影院一整年的客流情況。通過交叉分析各季節、節假日、各商圈、各類電影上線的到訪數據,可判斷用戶年齡、性別、消費偏好等;

復工準備期,影院類企業該如何蓄力搶跑?

圖片為MobTech智圖商業地產研策方案


商圈客群分析:通過對影院周邊餐飲廣場、寫字樓、商超等各業態的客群分析,找到客群對電影偏好的關聯點,引進小眾類影片走進電影院,區分與網播渠道的電影資源;

捕獲精準畫像:區別於傳統洞察,MobTech專家團隊可深度剖析電影院消費者用戶畫像,延展線下行為至線上偏好,洞悉其App行為偏好、購物喜好等精細維度標籤、輔助影院企業後續精細化運營推廣。


雖然,影院類企業看似還在安靜冬眠之中,但此時更應該聚焦對內力的挖掘。順應市場需求,逆向思維尋求自救辦法。

對於,如何面對網絡大電影的侵襲,以及後電影市場的恢復期,都在考驗院線管理者的創新思維和變革魄力。而影院利用大數據應用的反推能力,不僅為企業用戶找到精準用戶人群,還能為日後打造與競品的差異化奠定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