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武陟:黄河岸边有滋有味的民间小调


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来到“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必听民间小调二股弦戏。


二股弦戏,起源于武陟县黄河岸边的大司马村。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股弦戏共有五个曲牌、十八个唱腔板式,皆为庙会上所唱之调。二股弦戏唱腔、曲牌,完全在大司马村土生土长,以硪号、经调、说书调为主,加上哭坟调、纺花调等等俚俗小调,与传统民乐曲牌糅合而成。其主要剧目也是由社会生活故事、宗教故事整理创编。如《刘全砍柴》《李翠莲上吊》《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等戏本均为本土故事。


因而,二股弦戏是黄河岸边原滋原味的民间小调。


焦作武陟:黄河岸边有滋有味的民间小调

焦作武陟:黄河岸边有滋有味的民间小调

据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古碑文记载:大司马,古镇也,是东至燕赵、西通关洛的交通要道。河边码头货栈林立,街上钱庄店铺比邻,车船相连,呼号之声不绝于耳。由于人多,求财祈福者众,因而鼎盛时的大司马村所建庙宇多达13座,家家香火旺盛。于是,旱船,高跷,小车,经担唱的缸调、经调,说书唱的坠子、唠子,叫化子唱的莲花落及驻扎在此的山西会馆带来的迷糊(眉户)等各种民间艺术集会庙会。期间,有个叫苗丁的人,把经调和民间小调融合后排演了一出庙里劝善经文里唱的故事,就成了“戏”。因所用伴奏乐器为二股弦,故称其戏为“二股弦戏”。


焦作武陟:黄河岸边有滋有味的民间小调


明清时期二股弦在当地相当受欢迎。在黄河南岸、山西等地演出时,常常引起轰动。二股弦戏对后来产生的怀梆、豫剧有很大影响,如《借迪迪》《卖苗郎》《桃花庵》等许多剧目经过改编,都成了怀梆、豫剧的传统剧目。


除了二股弦戏,武陟黄河岸边还有专门用来庙会祭祀的鼓乐——大圣鼓。2011年,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圣鼓是一种独特的庙会祭祀鼓乐,极富地方特色。相传,大圣鼓是以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动作表演的一种独特的庙会祭祀鼓乐,现仅存在于河南省武陟县西姚旗营村。


姚旗营位于沁河入河口,是两汉期间,刘秀大将安成侯姚旗在怀县的营盘。其村人自古以农耕为主,兼黄河、运河船运。古时的姚旗营无堤防保护,水患不断。明末,因《西游记》故事流传,村民听说龙王怕孙悟空,就盖起了大圣庙。每年在祭祀龙王的同时祭祀齐天大圣,从而催生了大圣鼓。


焦作武陟:黄河岸边有滋有味的民间小调


大圣鼓的特征大都与孙悟空有关:孙悟空猴性多变,大圣鼓大开大合、霹雳震天、诙谐多趣;孙悟空雷音寺受难,大圣鼓禁用铜器;孙悟空喜怒无常,动作无一定之规,所以大圣鼓虽有基本鼓谱,但多即兴表演,不断地变换和调整鼓点,谁打错了、打乱了,谁挨金箍棒。因此,大圣鼓对鼓手要求极高。表演时,鼓手必须注意看捆马童的动作神情,将金箍棒当成乐队指挥棒。孙悟空的替身即捆马童,更要精通武功、音乐和表演技艺。所以,大圣鼓虽名镇八方,但学成者少。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玮萱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