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首診“開閘”,六大試驗區或成嚐鮮者

線上首診“開閘”,六大試驗區或成嚐鮮者

線上首診或將“開閘”。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這份旨在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發展的文件,前所未有地突破了國家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監管的一貫論調,首次提出了“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

文件中具體指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開展互聯網醫療的醫保結算、支付標準、藥品網售、分級診療、遠程會診、多點執業、家庭醫生、線上生態圈接診等改革試點、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

具體到落地省份,去年10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發佈,浙江省、河北省(雄安新區)、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等6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接受授牌,正式啟動試驗區創建工作。

而至於首診制,多位互聯網醫療行業人士紛紛向億歐大健康表示,信息量很大,線上首診如果開始探索,應該會先試點,“可能把皮膚科、心理諮詢這類風險相對可控的,先納入初診。”其中一位人士提及。

在此之前,政策層面一直對線上首診嚴令禁止。

早在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份文件,為互聯網醫療行為畫好紅線,明確界限。文件指出,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只能對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複診服務。

當時,針對初診與複診的區別,國家衛健委領導也在專題發佈會特別做好區隔——醫師應當掌握患者病歷資料,確定患者在實體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病、慢性病後,才可以針對相同診斷的疾病在線開具處方。

而針對初診患者,醫生查詢不到任何病例資料,患者需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在建立電子就診記錄以後,下次患者如果是屬於診斷明確的同樣疾病在線複診,那麼醫生可以給他提供相應的在線服務。

不過,從今年開始,特別是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的配套鼓勵政策接連下發,原來關緊的閘正在一步步鬆開。

今年2月初,國家衛健委連續下發文件,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進行疫情防控,要求針對發熱患者組織呼吸科、感染科、急診醫學科、重症醫學科、精神衛生科及全科醫生,通過互聯網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診療諮詢服務。

緊接著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與此同時,在重點疫區湖北武漢,還率先進行了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納入醫保的探索。2月26日,武漢醫保局火速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武漢市衛健委加急辦理互聯網醫院審批。2月29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視頻連線湖北省武漢市醫保局,研究加強慢性病患者“互聯網”+醫保服務工作。

從線上複診、接通醫保到如今探索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互聯網醫療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大。

好大夫在線創始人兼CEO王航對億歐大健康表示,線上首診值得嘗試,但需要慎重,警惕風險,探索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