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談―王族與尋根

姓氏趣談―王族與尋根


80年代初期,國家剛剛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在國內對姓氏的研究還很少有人涉足的時候,仄國王氏宗親總會一行5人組成代表團,從山西開始,過山東,經河南,下江浙,轉吳楚,入八閩,最後到達潮汕地區,幾乎走遍半個中國,行程萬里為尋根。 海外王氏赤子的行程,沿循的正是當年先祖由北方入潮開避家園所走的路線。潮汕是這個遠方跋涉而來的姓氏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站。當年正是從這裡,他們跨出了國門。

一、列黃帝為一世祖 中國各家姓氏,都有自己的輩序排列表。從得姓始祖開始,一代代排下去。這些氏族當然希望不斷不亂,以利於“序昭穆,明長幼”,但這在客觀上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於治亂交顛倒是非的狀態。戰亂一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閤家合族合鄉。好不容易構築起來的或大或小的宗法社會,一下子土崩瓦解,作鳥獸散了,東西南北各覓避難所。譜牒資料或毀於戰火。或失於路途。因此,中國各姓氏能夠脈絡分明地自本人身上開始,一代代往上溯,一直溯到第一代,即開姓始祖身上的姓氏並不多。王氏倒是很幸運的一個。有趣的是,中國王氏居然上溯到黃帝。黃帝是眾姓的共同祖先,王氏卻把這位老人家列為本姓的一世祖,他們這樣做當然有自己的理由,因為王氏流系出姬姓,屬黃帝旗下嘛。 看王氏世系表,比看“聯絡圖”,不知要複雜多少倍。就像一張無限大的蜘蛛網,中心點是黃帝。粗線細線,主線支線,橫線豎線,綱目連結,形成了整體。潮州王氏,恰好處在大網連緣,由此再劃出若干條長長的細線――直指海外。這張大網已經織了130多代,只要地球還存在著,這張大網還要無限地不斷地編織下去。

二、王潮、王審知八主八閩 談到潮州王氏,首先得談王潮、王審知兄弟。 王

潮汕文化―姓氏趣談―王族與尋根

潮和王審都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與陳政、陳元光是同鄉。閩南、潮州可說和固始很有緣份,兩次移民的首領都來自固始。 唐末五代初,天下大亂。王潮起初在固始縣衙內當一名小官吏。壽州屠夫王緒和妹夫劉行全聚眾500餘人起來鬧事,後來發展到萬餘人,攻陷了府城光州。王潮、王審知就投奔了他們得到王緒的重用。後來王緒在光州站不住腳,就率眾南下流竄,一直打到福建。 王緒為人非常殘暴,見軍中有謀略在他之上的或形貌奇古魁偉的,怕將來取代他,就設法殺掉,弄得軍中人人自危。王潮和王審知、王審三人暗商,與其讓他殺了,倒不如先殺了他,先下手為強!部隊行軍至福建南安縣,王潮三兄弟就發動兵變、生擒王緒,並殺了他。眾人擁護王潮為首領。 福建觀察使上表朝廷,推薦王潮為泉州刺史。王潮任泉州刺史後,召集在外逃難的百姓,減免賦役獎勵農業生產,泉州相對安定。 唐昭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十二月,福建觀察使陳巖病危。陳巖治閩多年,是個比較賢明的地方官吏,他看出王潮有能力治理八閩,決定把位置讓給他。王潮未到來時,陳巖已卒,他妻弟乘機奪取軍政大權。全陳巖的舊將都知道主公的意圖,很願意服從王潮。於是王潮攻打福州,但經年不下。王潮下令說:“拴盡添兵,將盡添將,兵將俱盡,我自己來!”於是將士一心,愈戰愈勇,終於攻破福州城。王潮當了福建觀察使/ 陳巖未死之前,當地已有民謠:“潮人來,巖頭落,矢口出。”矢品合起來就是個“知”字。果然王潮代替了陳巖,而王審知又繼承其史兄王潮的位置,治理八閩達30餘年。此時,中原已是戰亂頻仍,由王審知創立的閩國。經濟文化卻相對穩定和發展。 王審知重視教育,建立有名的鰲峰書院,並重建福州城。審知時代的福州城,已有了相當的規模。他招攬賢士,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他曾對部下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可見他的胸懷。中原百姓紛紛入閩避難,導致了福建和粵東地區的第二次移民高潮。他從固始帶來的部卒全部定居福建,爾後再向潮州發展。連王審知自己的後代也向潮州移民。所以,福建、潮州王氏,均尊王潮、王審知為“開墓始祖”。

潮汕文化―姓氏趣談―王族與尋根


三、審知玄孫入潮州 很多人知道潮州古時候出了“前八賢”和“後八賢”,這十六賢的名字也大多能背出來。但“前八賢”、“後八賢”的身世來歷,知道的人就比較少。比如“前八賢”之一的王大寶,很少人知道他就是閩王王審知之後。 很麼,這位閩王的第八代裔孫又是如何來到潮州的呢?說起來還有一段頗為曲折的經歷呢。 話說王審知割據福建之後,中國已進入軍閥割據混淆是非戰的五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王潮、王審知兄弟採取保境息民政策,閩國的百姓總算過了30多年比較安定的日子。但王審知死後,兒子不如父,又開始對百姓橫徵暴斂。還大興教,文建寺院。“;輕百姓而厚奉遊食”,豢養大批不事生產的僧尼,規定人民每戶要輸納丁身糧五斗,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王氏內部,又為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王審知生有4子:延翰、延金鈞、延羲和延政。審知卒後,立二子延鈞。四子延政為建州刺史,也自立為王。王延羲又殺王延鈞,自立為帝。而王潮的那一班兒子,也參予了奪權鬥爭。由王氏建立起來的閩國終於在自相殘殺中瓦解。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朱文進殺王延羲,自立為閩王。王延政就在建州稱帝,發兵攻打朱文進。朱文進被殺,王延政狼入福州留次子王繼昌守福州。次年,王繼昌被部將李仁達所殺,福建歸順南唐,閩國滅亡。但王氏子孫在各地仍掌握軍權,擁兵自保,一直延續到宋太祖統一中國,王氏子孫才正式聽命於宋室。王審知的第四代王宗讓,宋太祖時代官拜池州團練使王宗讓生有3個兒子:王坦、王埭和王下個星期。王坦由泉州遷移漳浦。他生有4個兒子:王坦、王埭和王�o。王坦由泉州遷移漳浦。他生有4個兒子:萬寶、萬玉、萬璧和萬安。就在這時,這個王室異軍突起後、世代簪纓之族,觸犯了朝廷刑律,於是發生了一場大變故。到底是什麼事,族譜沒有言明。是不清楚還是為“祖宗諱”?就不得而知了。但問題一定很嚴重,說不定有殺頭之罪或滅門之災。也或許問題本來很輕,只不過是朝廷有意上綱上線罷了。因為宋太祖在坐穩江山之後,就開始大殺功臣。對這支閩帝遺族,自然不會輕易燃易爆放過。總之,走為上著。因為事情可能是三兒子萬璧引起的,王坦就攜萬璧逃竄到饒平,成住在黃岡。一段時間後,又移居海陽汛頭村(今潮安歸湖鎮)。其實饒平黃岡當時也屬海陽縣,不過為了敘述方便才用現在的地名稱呼。為了避免招來麻煩,萬璧還政名為萬癖。顯赫一時的閩帝后遺從此就在那個平靜偏僻的湯頭村安居下來。不久之後,王埭、王�玫暮蟠�也先後進入潮州。 王審知的玄孫王坦入潮定居,又了四代,海陽湯頭村出了一位人物,就是現在大多數潮汕人聞過其名的王大寶。王大寶還有三位兄弟;大鼎、大奎、大綱。王大綱登進士第,王大寶還有三位兄弟:大鼎、大奎、大綱。王大綱登進士第,王大寶不單進士及第,還廷試第二名。得中榜眼。自此之後,王氏又開始中興。如今,潮州王氏已是泱泱大族。他們的身世,也漸為人知了。 今日全潮由王氏人口不下數十萬。究其源流,不是王坦之後,便是王埭、王介之後,但當以王坦這一支為主流。如潮州、潮安王氏,均為王坦之後。饒平漁州、東宮王氏也為王坦。澄海南洋和外砂王氏,一部分為王坦之後。另一部分為王埭之後。

潮汕文化―姓氏趣談―王族與尋根

四、潮州王氏的厄難 潮朝同治年間,潮汕王氏又遭受了一次厄難,首當其衝的是澄海南洋王氏和外砂王氏,而以外砂為甚。 事情還是從清朝咸豐年間說起。咸豐年間,潮州發生太災荒。民不聊生,便鋌而走險,揭竿起義。這就是潮汕有名的吳忠恕、陳阿十起義。普寧許阿梅也起來響應。而在澄海,則有外砂的義軍和吳忠恕遙相呼應。這次農民起義,雖然被殘酷鎮壓下去了,但也給清朝腐朽的統治一次有力的打擊。統治者一直心有餘悸,同治年間,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的方耀任潮卅總兵,他藉口“辦積案”,到處搜捕暴動者殘餘,實行“清鄉”政策。潮陽、澄海等地多人被殺害,許多祠堂被燒,民房被毀。 . “清鄉”帶來的後果是“散鄉”,外砂主要的居民是王、謝二姓,大多世代務農。田園多在海濱,是圍填海灘的沙田地區,離鄉較遠,便於洲頭搭建田頭寮,農忙時來此寮中暫居幾日。待農事結束,便載著稻穀衣被回家。田寮便空無人居。方耀第一次來清鄉捉人,眾人毫無準備,束手就擒。方耀再次帶兵而來,有人聞訊,就商議:官府把守路口,逃往別處肯定被抓住,何不逃到田頭寮避禍。眾人覺得有理,就抱起衣被,乘夜向海濱而來。夜裡鑽進田頭寮安歇,白日就躲進成田裡的莊稼和野草叢或駕小船在海上漂流。方耀進鄉捕捉不到人,也曾帶兵追到海邊,見有一大片茫茫黃沙,或小片一小片薪墾殖的鹹田媼,媼裡秧苗隨風起伏。此外就是齊腰高的鹹草,密密生長於鹹水窪地和沙灘上。間或見園頭立有竹子搭建的三角寮,前高後低。高的不過齊胸高,低的低得貼地。方耀便派人進去查看,回報說裡面空無一人(白日避禍者把被服藏在成草裡)。方耀也估計荒涼的海濱難以藏人,搜捕幾日,就收兵回營。他哪知農民來到這裡。就如魚得水,田裡有自己種的地瓜,海里有可以做菜的魚蝦。過了六月,早稻便收割了。真是“田有白米粥,海底獻魚蝦”,祖先種下的榕樹、竿竹更可做柴火。鍋上不愁,鍋下也不愁,就是和官軍周旋一年半載也沒問題。 官軍哪能株守那麼久?方耀率軍回潮州之後,避禍的民本可以平安回鄉。可是有人卻發現常住海濱原來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反正田園都在這裡,為什麼每年要辛辛苦苦跑來跑去呢,乾脆住下來,在此創鄉立業。過幾天“山高皇帝遠”的平靜日子吧,也免得進鄉擔驚受怕。有人就把家眷接來,把如觀音坐蓮的田頭寮(也叫觀音寮)改造成草舍茅屋。從此,這一片年輕的沖積地便有了雞雞狗吠,也有了孩子的哭聲、女人的笑聲。其他人見狀,也紛紛仿效,各自改造自家的田頭寮,終於發展成為村落。 方耀“清鄉”清出了一個新溪鎮、一個俱頭鎮。兩鎮以外砂河口為界。外砂謝氏多到河西那一片沖積地定居。王氏則過河東安家。繁衍至今日,兩鎮居民仍大多數姓王和姓謝,且多是當年逃難者的後代。繁殖速度之快簡直是奇蹟。 位於蓮陽河口東面的俱頭鎮,現有35個自然村,除一個自然村是由外姓來此創村外,其餘有31個村均是外砂王厝人因避兵禍來此創鄉的。另有三個鄉也是外砂王厝人與他姓共同創立的。當時,外砂王氏人口不過兩三千人,而如今,俱頭鎮4萬多人中,王姓人口超過80%!以鹹媼村為例,起初王厝村來此創鄉有三戶十多人,傳至今日不過八、九代,現在已有人口2500多人。且中間還經歷過發生於1922年的“八・二”風潮劫難,全鄉罹難者數以百計。還有100多人不敢居此地,遷往南港。風潮前,全村有900人,劫難後死的死,走的走,剩下不足300人。災後復“產”如此迅猛,非聽他們親口講述,斷難相信。

五、翹楚王大寶 潮州王姓名人很不少。 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澄海外砂王厝出了個王天性。雖為官不大,只做到南昌通判。但為人非常正直,為官極其清廉,每到一處,都得到人民的稱讚。在南昌通判任上,他曾親撰口號,讓人民頌唱:“吏要錢,永為娼!官要錢,死他鄉!“身為官吏中的一員,敢用賭咒式的語言但是廉諷貪,可見他的勇氣和清廉,貪官汙吏一個個暗地裡恨得咬牙切齒,終於勾結起來,尋個機會彈劾了他。王天性被削職回鄉,從些再無心仕途,在鄉里教書,領導人民興修水利。他興修的堤圍涵閘,到解放後還產生效益。 王天性文學也很好,有不少詩文傳世,澄海縣第一部縣誌就是他編篡的。 當然,潮汕王氏的翹楚,還當首推王大寶。 王大寶(公元1094-1170年)字元龜,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舉進士第二名,欽點榜眼,曾任連州、袁州、溫州知府,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官至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他是南宋堅定的主戰派,主張起用主戰將領,搞金收復失地,也反對朝廷用各種名目向百姓聚斂稅賦徭役,加重人民的負擔。因此常在朝中受到打擊。但他為人剛直不阿,敢面斥投降派。政治主張不被採用,他就上表辭職。因此朝野有人敬他,又有人怕他,稱他“王老虎”。由於他學問非常好,皇帝又不得不啟用他。乾道元年(公正1169年)金兵大舉南侵,朝廷啟用王大寶為禮部尚書。因和主降派不合,後被迫辭職,翌年病逝。 王大寶墓在潮安縣歸湖神前山。墓地坐西向南,因瀕臨韓江邊,俗稱“沉江月”。墓前有文物多種,大型石雕石羊、石馬、石獅、石筍、石翁和石望柱等分列左右。石雕線條粗獷,鑿刻簡練古樸,是潮汕一處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墓葬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