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姓氏趣谈―王族与寻根

姓氏趣谈―王族与寻根


80年代初期,国家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在国内对姓氏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的时候,仄国王氏宗亲总会一行5人组成代表团,从山西开始,过山东,经河南,下江浙,转吴楚,入八闽,最后到达潮汕地区,几乎走遍半个中国,行程万里为寻根。 海外王氏赤子的行程,沿循的正是当年先祖由北方入潮开避家园所走的路线。潮汕是这个远方跋涉而来的姓氏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站。当年正是从这里,他们跨出了国门。

一、列黄帝为一世祖 中国各家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序排列表。从得姓始祖开始,一代代排下去。这些氏族当然希望不断不乱,以利于“序昭穆,明长幼”,但这在客观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温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治乱交颠倒是非的状态。战乱一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合家合族合乡。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或大或小的宗法社会,一下子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东西南北各觅避难所。谱牒资料或毁于战火。或失于路途。因此,中国各姓氏能够脉络分明地自本人身上开始,一代代往上溯,一直溯到第一代,即开姓始祖身上的姓氏并不多。王氏倒是很幸运的一个。有趣的是,中国王氏居然上溯到黄帝。黄帝是众姓的共同祖先,王氏却把这位老人家列为本姓的一世祖,他们这样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因为王氏流系出姬姓,属黄帝旗下嘛。 看王氏世系表,比看“联络图”,不知要复杂多少倍。就像一张无限大的蜘蛛网,中心点是黄帝。粗线细线,主线支线,横线竖线,纲目连结,形成了整体。潮州王氏,恰好处在大网连缘,由此再划出若干条长长的细线――直指海外。这张大网已经织了130多代,只要地球还存在着,这张大网还要无限地不断地编织下去。

二、王潮、王审知八主八闽 谈到潮州王氏,首先得谈王潮、王审知兄弟。 王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王族与寻根

潮和王审都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与陈政、陈元光是同乡。闽南、潮州可说和固始很有缘份,两次移民的首领都来自固始。 唐末五代初,天下大乱。王潮起初在固始县衙内当一名小官吏。寿州屠夫王绪和妹夫刘行全聚众500余人起来闹事,后来发展到万余人,攻陷了府城光州。王潮、王审知就投奔了他们得到王绪的重用。后来王绪在光州站不住脚,就率众南下流窜,一直打到福建。 王绪为人非常残暴,见军中有谋略在他之上的或形貌奇古魁伟的,怕将来取代他,就设法杀掉,弄得军中人人自危。王潮和王审知、王审三人暗商,与其让他杀了,倒不如先杀了他,先下手为强!部队行军至福建南安县,王潮三兄弟就发动兵变、生擒王绪,并杀了他。众人拥护王潮为首领。 福建观察使上表朝廷,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任泉州刺史后,召集在外逃难的百姓,减免赋役奖励农业生产,泉州相对安定。 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十二月,福建观察使陈岩病危。陈岩治闽多年,是个比较贤明的地方官吏,他看出王潮有能力治理八闽,决定把位置让给他。王潮未到来时,陈岩已卒,他妻弟乘机夺取军政大权。全陈岩的旧将都知道主公的意图,很愿意服从王潮。于是王潮攻打福州,但经年不下。王潮下令说:“拴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我自己来!”于是将士一心,愈战愈勇,终于攻破福州城。王潮当了福建观察使/ 陈岩未死之前,当地已有民谣:“潮人来,岩头落,矢口出。”矢品合起来就是个“知”字。果然王潮代替了陈岩,而王审知又继承其史兄王潮的位置,治理八闽达30余年。此时,中原已是战乱频仍,由王审知创立的闽国。经济文化却相对稳定和发展。 王审知重视教育,建立有名的鳌峰书院,并重建福州城。审知时代的福州城,已有了相当的规模。他招揽贤士,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他曾对部下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可见他的胸怀。中原百姓纷纷入闽避难,导致了福建和粤东地区的第二次移民高潮。他从固始带来的部卒全部定居福建,尔后再向潮州发展。连王审知自己的后代也向潮州移民。所以,福建、潮州王氏,均尊王潮、王审知为“开墓始祖”。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王族与寻根


三、审知玄孙入潮州 很多人知道潮州古时候出了“前八贤”和“后八贤”,这十六贤的名字也大多能背出来。但“前八贤”、“后八贤”的身世来历,知道的人就比较少。比如“前八贤”之一的王大宝,很少人知道他就是闽王王审知之后。 很么,这位闽王的第八代裔孙又是如何来到潮州的呢?说起来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经历呢。 话说王审知割据福建之后,中国已进入军阀割据混淆是非战的五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王潮、王审知兄弟采取保境息民政策,闽国的百姓总算过了30多年比较安定的日子。但王审知死后,儿子不如父,又开始对百姓横征暴敛。还大兴教,文建寺院。“;轻百姓而厚奉游食”,豢养大批不事生产的僧尼,规定人民每户要输纳丁身粮五斗,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王氏内部,又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王审知生有4子:延翰、延金钧、延羲和延政。审知卒后,立二子延钧。四子延政为建州刺史,也自立为王。王延羲又杀王延钧,自立为帝。而王潮的那一班儿子,也参予了夺权斗争。由王氏建立起来的闽国终于在自相残杀中瓦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朱文进杀王延羲,自立为闽王。王延政就在建州称帝,发兵攻打朱文进。朱文进被杀,王延政狼入福州留次子王继昌守福州。次年,王继昌被部将李仁达所杀,福建归顺南唐,闽国灭亡。但王氏子孙在各地仍掌握军权,拥兵自保,一直延续到宋太祖统一中国,王氏子孙才正式听命于宋室。王审知的第四代王宗让,宋太祖时代官拜池州团练使王宗让生有3个儿子:王坦、王埭和王下个星期。王坦由泉州迁移漳浦。他生有4个儿子:王坦、王埭和王�o。王坦由泉州迁移漳浦。他生有4个儿子:万宝、万玉、万璧和万安。就在这时,这个王室异军突起后、世代簪缨之族,触犯了朝廷刑律,于是发生了一场大变故。到底是什么事,族谱没有言明。是不清楚还是为“祖宗讳”?就不得而知了。但问题一定很严重,说不定有杀头之罪或灭门之灾。也或许问题本来很轻,只不过是朝廷有意上纲上线罢了。因为宋太祖在坐稳江山之后,就开始大杀功臣。对这支闽帝遗族,自然不会轻易燃易爆放过。总之,走为上着。因为事情可能是三儿子万璧引起的,王坦就携万璧逃窜到饶平,成住在黄冈。一段时间后,又移居海阳汛头村(今潮安归湖镇)。其实饶平黄冈当时也属海阳县,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才用现在的地名称呼。为了避免招来麻烦,万璧还政名为万癖。显赫一时的闽帝后遗从此就在那个平静偏僻的汤头村安居下来。不久之后,王埭、王�玫暮蟠�也先后进入潮州。 王审知的玄孙王坦入潮定居,又了四代,海阳汤头村出了一位人物,就是现在大多数潮汕人闻过其名的王大宝。王大宝还有三位兄弟;大鼎、大奎、大纲。王大纲登进士第,王大宝还有三位兄弟:大鼎、大奎、大纲。王大纲登进士第,王大宝不单进士及第,还廷试第二名。得中榜眼。自此之后,王氏又开始中兴。如今,潮州王氏已是泱泱大族。他们的身世,也渐为人知了。 今日全潮由王氏人口不下数十万。究其源流,不是王坦之后,便是王埭、王介之后,但当以王坦这一支为主流。如潮州、潮安王氏,均为王坦之后。饶平渔州、东宫王氏也为王坦。澄海南洋和外砂王氏,一部分为王坦之后。另一部分为王埭之后。

潮汕文化―姓氏趣谈―王族与寻根

四、潮州王氏的厄难 潮朝同治年间,潮汕王氏又遭受了一次厄难,首当其冲的是澄海南洋王氏和外砂王氏,而以外砂为甚。 事情还是从清朝咸丰年间说起。咸丰年间,潮州发生太灾荒。民不聊生,便铤而走险,揭竿起义。这就是潮汕有名的吴忠恕、陈阿十起义。普宁许阿梅也起来响应。而在澄海,则有外砂的义军和吴忠恕遥相呼应。这次农民起义,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也给清朝腐朽的统治一次有力的打击。统治者一直心有余悸,同治年间,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方耀任潮卅总兵,他借口“办积案”,到处搜捕暴动者残余,实行“清乡”政策。潮阳、澄海等地多人被杀害,许多祠堂被烧,民房被毁。 . “清乡”带来的后果是“散乡”,外砂主要的居民是王、谢二姓,大多世代务农。田园多在海滨,是围填海滩的沙田地区,离乡较远,便于洲头搭建田头寮,农忙时来此寮中暂居几日。待农事结束,便载着稻谷衣被回家。田寮便空无人居。方耀第一次来清乡捉人,众人毫无准备,束手就擒。方耀再次带兵而来,有人闻讯,就商议:官府把守路口,逃往别处肯定被抓住,何不逃到田头寮避祸。众人觉得有理,就抱起衣被,乘夜向海滨而来。夜里钻进田头寮安歇,白日就躲进成田里的庄稼和野草丛或驾小船在海上漂流。方耀进乡捕捉不到人,也曾带兵追到海边,见有一大片茫茫黄沙,或小片一小片薪垦殖的咸田媪,媪里秧苗随风起伏。此外就是齐腰高的咸草,密密生长于咸水洼地和沙滩上。间或见园头立有竹子搭建的三角寮,前高后低。高的不过齐胸高,低的低得贴地。方耀便派人进去查看,回报说里面空无一人(白日避祸者把被服藏在成草里)。方耀也估计荒凉的海滨难以藏人,搜捕几日,就收兵回营。他哪知农民来到这里。就如鱼得水,田里有自己种的地瓜,海里有可以做菜的鱼虾。过了六月,早稻便收割了。真是“田有白米粥,海底献鱼虾”,祖先种下的榕树、竿竹更可做柴火。锅上不愁,锅下也不愁,就是和官军周旋一年半载也没问题。 官军哪能株守那么久?方耀率军回潮州之后,避祸的民本可以平安回乡。可是有人却发现常住海滨原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反正田园都在这里,为什么每年要辛辛苦苦跑来跑去呢,干脆住下来,在此创乡立业。过几天“山高皇帝远”的平静日子吧,也免得进乡担惊受怕。有人就把家眷接来,把如观音坐莲的田头寮(也叫观音寮)改造成草舍茅屋。从此,这一片年轻的冲积地便有了鸡鸡狗吠,也有了孩子的哭声、女人的笑声。其他人见状,也纷纷仿效,各自改造自家的田头寮,终于发展成为村落。 方耀“清乡”清出了一个新溪镇、一个俱头镇。两镇以外砂河口为界。外砂谢氏多到河西那一片冲积地定居。王氏则过河东安家。繁衍至今日,两镇居民仍大多数姓王和姓谢,且多是当年逃难者的后代。繁殖速度之快简直是奇迹。 位于莲阳河口东面的俱头镇,现有35个自然村,除一个自然村是由外姓来此创村外,其余有31个村均是外砂王厝人因避兵祸来此创乡的。另有三个乡也是外砂王厝人与他姓共同创立的。当时,外砂王氏人口不过两三千人,而如今,俱头镇4万多人中,王姓人口超过80%!以咸媪村为例,起初王厝村来此创乡有三户十多人,传至今日不过八、九代,现在已有人口2500多人。且中间还经历过发生于1922年的“八・二”风潮劫难,全乡罹难者数以百计。还有100多人不敢居此地,迁往南港。风潮前,全村有900人,劫难后死的死,走的走,剩下不足300人。灾后复“产”如此迅猛,非听他们亲口讲述,断难相信。

五、翘楚王大宝 潮州王姓名人很不少。 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澄海外砂王厝出了个王天性。虽为官不大,只做到南昌通判。但为人非常正直,为官极其清廉,每到一处,都得到人民的称赞。在南昌通判任上,他曾亲撰口号,让人民颂唱:“吏要钱,永为娼!官要钱,死他乡!“身为官吏中的一员,敢用赌咒式的语言但是廉讽贪,可见他的勇气和清廉,贪官污吏一个个暗地里恨得咬牙切齿,终于勾结起来,寻个机会弹劾了他。王天性被削职回乡,从些再无心仕途,在乡里教书,领导人民兴修水利。他兴修的堤围涵闸,到解放后还产生效益。 王天性文学也很好,有不少诗文传世,澄海县第一部县志就是他编篡的。 当然,潮汕王氏的翘楚,还当首推王大宝。 王大宝(公元1094-1170年)字元龟,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举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曾任连州、袁州、温州知府,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官至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他是南宋坚定的主战派,主张起用主战将领,搞金收复失地,也反对朝廷用各种名目向百姓聚敛税赋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因此常在朝中受到打击。但他为人刚直不阿,敢面斥投降派。政治主张不被采用,他就上表辞职。因此朝野有人敬他,又有人怕他,称他“王老虎”。由于他学问非常好,皇帝又不得不启用他。乾道元年(公正1169年)金兵大举南侵,朝廷启用王大宝为礼部尚书。因和主降派不合,后被迫辞职,翌年病逝。 王大宝墓在潮安县归湖神前山。墓地坐西向南,因濒临韩江边,俗称“沉江月”。墓前有文物多种,大型石雕石羊、石马、石狮、石笋、石翁和石望柱等分列左右。石雕线条粗犷,凿刻简练古朴,是潮汕一处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墓葬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