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自新冠疫情在欧美蔓延,要求“中国为疫情损失买单”的论调在西方媒体不绝于耳。而德国媒体中火药味最浓的,莫过于《图片报》。

其实,这本不足奇。许多年来,包括《图片报》在内的一些德媒对中国的任何事情几乎都只有一种声音——指责。

但最近这波操作,已经近乎勒索和挑衅。

早自疫情暴发之初,《图片报》就接二连三地发布大字报式的短评,尽妖魔化中国之所能。4月15日,该报更是发表《现在中国欠我们的账》一文,煞有介事地列出一份长长的索赔清单,从德国各行业在疫情中的损失到政府买口罩和研发疫苗的费用,以及人均GDP损失,详细到可笑的程度。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图片报》截图

其索赔的理由是:中国没有及时向世界通报信息,导致疫情蔓延,因此中国“负有法律责任”。

该篇文章不仅发布在《图片报》网站上,还刊载于纸媒。虽然该报自成立之初就是公认的“八卦街头小报”,但是其发行量之大是其他德媒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其对舆论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

随后,中国驻德使馆立即致函该报表明立场。

然而《图片报》并没有就此收手,其主编莱歇尔特(Julian Reichelt)反而在4月17日亲自下场录了一段视频,以“公开信”的形式向中国叫板。

视频中的这位,撸起了袖子,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而他口中的中国,一无是处。从民众自由到知识产权,话题已经完全超越了疫情本身。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图片报》视频截图

从一份莫名其妙的清单,到一段装腔作势的视频,《图片报》在辱华的路上越走越远。

实际上,这种论调并非《图片报》独有。包括同属一个媒体集团的《世界报》在内的不少德国媒体在这场疫情的舆论风波中不断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

1

到底是谁延误了疫情?

要想看清这个问题,先简单捋一下时间线:

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卫组织通报了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020年1月11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向全球共享。

1月20日,中国宣布确认“人传人”

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截至此时,整个欧洲还没有出现病例。

1月28日,德国巴伐利亚州通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两周内增至16例。

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月1日,德国撤侨人员中出现确诊感染者。

在此期间,各种活动照旧,包括狂欢节。德国官方再三说:不用戴口罩!

2月15日,北威州Gangelt举行狂欢节,后来证明这次狂欢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2月25日,北威州出现确诊病例,随后感染者人数激增,疫情在德国正式暴发。

3月16日,德国宣布防疫管控措施,社会生活停摆

3月22日,全德“社交限制令”开始

4月20日,德国开始逐步“松绑”,各地陆续推行“口罩强制令”

如果觉得太繁琐,就看极简版:

中国:这病传染!
德国:哦……

中国:我们都封城了!
德国:哦……

WHO:高危险警报!
德国:哦……

中国:我们全国都戴上口罩了,大家别出门!
德国:呵呵,口罩没用。

……

中国:我们快要挺过来了!
德国:情况不妙!都戴上口罩!中国你怎么不早说?!赔我钱!!!

???

在中国发出警报时,整个欧洲都还没有出现一例感染。从中国宣布病毒“人传人”开始,到德国疫情暴发,中间足足有一个多月时间,德国一直沉浸在“准备好了”的迷梦中。如今疫情暴发,却责怪中国“说晚了”?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早说几天,德国就会安然无恙吗?

“抄不抄作业”是各个国家自己的选择。作为媒体,对他国防疫措施进行评论,倒也无可厚非,但是甩锅、索赔、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就是借疫情“碰瓷”的无赖做派了。《环球时报》评价莱歇尔特为“全球知识界里一个流氓式的典型人物” “德国媒体之耻”。

不可否认,在疫情暴发之初,国内的做法确有不当之处,中国的媒体和舆论对此也曾激烈批评。这些中国从未否认。随后中国立即以强硬措施,坚决阻击疫情的扩散。就在一月下旬,被中国网友称为“德国钟南山”的病毒学家德罗斯腾(Christian Drosten)还曾表示,中国做了应做的一切(China tut alles, was getan werden muss)。如今,在索赔论、阴谋论上升之时,罕有德媒重提旧话了。

事实上,早在疫情全球暴发之前,相关资料已经公开,对病毒传染性的了解成为世界共识。只要重视,完全可以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反应,防控的难度和损失本应比中国小很多。

正如中国驻德使馆回应中所说,“应对如此规模的危机不是演戏,没有任何脚本,即便是德国根据《德国传染病防治法》精心制定的应急方案恐怕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事实证明,即使像德国这样医疗水平发达的国家,在已知的病毒真正到来时也免不了最初的慌乱,这一点从官方对待口罩前后矛盾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所以,假如在对病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疫情最先在德国或美国暴发,今天世界的局面会更好吗?如果要索赔,海外的留学生又可否因为曾经的“口罩禁令”而遭受的风险和白眼索赔呢?


2.

“双标”,无处不在

双标之一:“病毒起源于中国;如果不是,我们也不说”

除了指责中国“延误疫情”,还有不少德国媒体抛出“武 汉实验室泄漏病毒” “ 疫情数据造假”以及“中国想借抗疫来扩大影响力”之类的阴谋论和谣言。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图片报》4月15日发文《怀疑中国:病毒是否出自武汉实验室?》

《华盛顿邮报》曾有报道怀疑病毒来源于武 汉实验室。《图片报》主编在视频中直接言之凿凿将其引为事实陈述,丝毫没有进行任何的调研与分析。

而事实上,对“实验室泄漏”的说法,学界早就进行了批驳。世卫组织最近也公开表态:

4月21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例行记者会上,世卫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谈及“新冠病毒起源”话题时表示,就现有证据来看,新冠病毒起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人为制造。

不仅如此,很多美国媒体也都对此论调进行过驳斥:美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科学家掌握有力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为自然产物;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称,基因组研究显示纽约主要新冠病例来自欧洲。似乎,对于所有这些论据充实的报道,《图片报》等媒体都选择了装聋作哑。

同样是传染性疾病,H1N1和艾滋病都首先出现于美国,西方媒体可曾质疑病毒是“刻意制造”?又有谁提出了赔偿?而新冠肺炎在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出现之后,许多德媒以讹传讹,把谣言作为论断的基础。这不是“双标”,又是什么呢?

德国医学专家保罗·葛哈德(Paul Gerhardt)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这种流行病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 “尽管武汉最先发现了疫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要对此负责,就像没有一个国家对鼠疫、霍乱、肺结核和梅毒负责一样。”(采访链接)

双标之二:“你的数据是假的,我的,只是错了”

4月17日,武汉订正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病亡数据。《图片报》主编大约认为自己逮到了绝好的机会,在采访外交部长海科·马斯时不无诱导式地发问:“我们看到中国数据不准确,疫情的通报大概率非常不及时。您认为中国诚实吗?”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图片报》截图

在疫情中,哪个国家能做到没有遗漏的完全统计?一向以科学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也做不到。

从德国官方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在德国好像“一到周末就休息”,德媒也曝光RKI的数据“滞后超过半周” “漏报严重” “数据相差高达5000例”。不靠谱的程度有目共睹,所以大部分德国人不得不绕开官方而去其他平台找数据。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截图来自《明镜》

4月21日,英国国家统计局也修正了新冠死亡数据,将4月10日前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数调高了40%。就连广受信赖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也在4月14日出现了一次乌龙事件,后来官方解释为“人工输入问题”。

不过,某些德媒眼里,西方国家的数据有问题是工作失误,可以轻描淡写,而中国的数据进行修正就是篡改,是“不诚实”,是严重的品质问题。双标还不够明显吗?

双标之三,援助海外反成罪过?

中国在疫情严重时,接受了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帮助。中国从官员到媒体再到普通网友对此心怀感激,交口称赞。

所以当国外疫情蔓延之时,中国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援助,还派出医疗队驰援海外,并以各种形式分享经验。

但这一切,在某些德国媒体口中变了味,甚至被一些德国主流媒体解读成一场“宣传战”。《每日镜报》称中国试图利用新冠疫情的机会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法兰克福汇报》则评论称,中国这样做是为了转移焦点,想从“罪魁祸首“变成“救世主”。《星期日世界报》在4月12日称中国想让德国官员帮忙宣传抗疫成就。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上:《每日镜报》;下:《法兰克福汇报》

对此,中国使馆回应表示,“中华民族是讲感恩的民族,帮助从来都是相互的,我们不需要其他任何赞扬。中国将在集中精力防止国内疫情反弹的同时,继续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

我们知道,在法国和意大利疫情严重时,德国也曾伸出援手,接收了重症病人。对此,德媒报道中没有了阴阳怪气的批评,而是值得骄傲的“好人好事”。而中国的主流媒体,对于德国的举动也是一片称赞声,何曾因此给德国扣上“摆姿态”或“求夸奖”的帽子?

大疫面前,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但同样是帮助他国,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

当然,双标并非德国的特色。但耐人寻味的是,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德国某些媒体似乎越来越紧跟美国的步伐,亦步亦趋地带动舆论风向。

《图片报》最初挑衅般地列出“中国欠账清单”,正是对此前特朗普“向中国索赔”言论的积极附和。

有个背景值得一提:《图片报》和《世界报》同属欧洲最大的数字出版集团Axel Springer。该集团坐拥欧洲230多家报纸、杂志,影响力巨大。2019年,美国资本巨头KKR开始投资Axel Springer集团。今年三月,KKR再次扩大占股份额。据德媒报道,目前美国KKR在Axel Springer集团占股47.62%,成为该集团的最大股东。

你品,你细品。

《图片报》等媒体舆论双标的背后,是否有利益因素?这个疑虑也存在于德国其他的主流媒体中。《南德意志报》在KKR投资之初就对“美国资本的加入是否会影响德国媒体的新闻独立性”提出过质疑: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截图来自《南德意志报》

3

在喧嚣声中的理性之声

尽管舆论风向已经跑偏,但在德媒一片“追责”的喧嚣中,也有一些独立和理性的思考。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员Sonja Kastilan在4月19日以“围绕武汉的辽阔世界”为题发出诘问:难道我们现在就没有比“病毒是否来自于中国实验室”更紧要的问题吗?

勒索、挑衅、双标:疫情下的“德国媒体之耻”

截图来自《法兰克福汇报》

文中说:“合理的批评可以有,也必须要有,它可以针对世卫组织,也可以针对基金会、政府部门、研究所等机构。但是,这种批评不应当煽动制造迷惑、让民众不安,而是应当致力于辨析澄清问题,从而让今后的工作开展得更好。因此,新冠病毒可能源于实验室泄漏事故的传言,无益于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 “但愿我们都能够像学者、医生、护士等其他一线工作者一样,睿智而无畏地抗争我们面前的共同敌人:新冠病毒。除此之外的一切其他话题,至少在当前都不重要。”

然而遗憾的是,谈及中国话题,这种理性的声音在德媒中实不多见。

************

诚然,仅凭一组事件去评价一个团体是有失公允的。然而以《图片报》为代表的一些德媒在疫情中的动态,确实让人嗅到了一些新的气息。正如中国驻德使馆所说,“《图片报》所谓的‘算账’实际上是在煽动民族主义,鼓吹偏见和仇外仇华情绪”。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资本的运作,还是因为把中国视为“体制竞争对手”,又或是自我炒作以求流量,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些行为都击穿了媒体的底限。

据笔者观察,尽管有大量德国网友对于《图片报》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或讥讽,但是其中不少人还是将一部分的谣言或者偏见当做既定事实来看待。因此,即使这样的媒体背后有着“低俗小报”的标签,也难免会误导民众,加深彼此的隔阂,从而影响双边合作,甚至是海外华人的生存处境。

在此,我们也不禁要问,对于德国对华舆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