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導讀

茶樹菇是黎川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歷史上只是“天生自長”,主要分佈在西城、東堡、社蘋等鄉鎮的高山密林地區油茶樹的樹蔸處。茶樹菇具有營養豐富、口感獨特、清香氣濃、味道鮮美、食後回味無窮等特點,屬高檔食用菌。

1999年,黎川縣一些農民自發到福建省三明地區食用菌研究所學成歸來後開始從事茶樹菇規模生產,他們一般都是使用雜木屑(尤其是闊葉林林木屑)作培養基質材料。此工藝生態效益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改變茶樹菇培養基質材料的配方,改用其它物質取代木屑基質材料勢在必行。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體制入手,著力茶樹菇產業發展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01

黎川縣委、縣人民政府及時出臺政策,引導和扶持農民成立茶樹菇民營研究所、食用菌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和食用菌辦公室,以儘快研究出新的培養基質材料替代品,從而更好地保護青山綠水,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把發展茶樹菇產業列為黎川新農村建設點的主導產業項目之一;指導和組建茶樹菇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培育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培養茶樹菇產業的技術骨幹(領軍人才),並由縣委人才辦直接管理和培訓,每年給予一定的技術服務補貼;縣財政從2001年起每年撥付5萬元預算專項經費用於茶樹菇人才培訓和招賢引智以扶持茶樹菇產業發展,同時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2014年下撥專項經費已達50萬元,同時引導合作社、生產專業戶樹立市場觀念和綠色無公害意識,使其產品自始自終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流程種植,為打造黎川縣茶樹菇品牌提供支撐。


機制激勵,穩定茶樹菇產業人才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02

為挖掘技術人才,黎川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以其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農村實用人才(尤其是茶樹菇產業實用人才)管理工作走向規範化。同時,把從事茶樹菇產業的人員根據其學歷、技能、業績評定相應的技術職稱,並以此規範和調動農村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在冊鄉土人才870名(其中茶樹菇產業實用人才350名),茶樹菇產業評定各類農民技術職稱人員35人。

此外,通過引導、扶持、培育從事茶樹菇生產的農戶成立茶樹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70個,培育科技示範戶500戶;充分發揮茶樹菇產業人才的示範帶頭作用,建立人才+協會+公司+農戶的工作模式,發展了茶樹菇示範基地6個、標準化示範點20個、培育了年銷售收入1.5億元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食用菌)龍頭企業1家;全縣從事茶樹菇(食用菌)的菇農發展到1.3萬人。


招賢引智,提升茶樹菇產量品質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03

黎川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聘請省內知名專家、研究員12名為黎川縣食用菌(茶樹菇)生產技術顧問。定期開展針對性實用科技知識的理論輔導和宣傳,培訓了1000多名具有一定創業技能,能帶領農戶發展茶樹菇生產的新型農民。同時引進技術人才到本縣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圍繞提高單產、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等課題,研發高產栽培,反季節栽培等高新技術,使茶樹菇生產專業村達到50多個,佔全縣行政村的46%,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

此外,通過培育茶樹菇生產大戶、示範戶和舉辦經驗交流會及外出參觀學習取經,提升菇農生產水平及開闊菇農眼界,轉變觀念,引導他們大膽發展茶樹菇產業,致使茶樹菇專業戶、生產大戶、各種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2003年成立的江西利康綠色農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公司下屬合作社社員達10000餘戶,佔全縣農戶1/4強,年產茶樹菇上億筒(袋),產量佔全縣的70%以上,鮮菇每筒(袋)達0.25㎏以上,高出周邊及其他地區20%以上,戶均創收1.8萬元,公司年銷售收入1.5億元,擁有固定資產5000多萬元的規模,其總經理曾當選江西省勞動模範,為黎川縣乃至全省茶樹菇生產的佼佼者。


科技創新,實現茶樹菇持續發展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04

經過全縣上下十多年打拼和堅持科技創新,黎川縣茶樹菇已發展到年生產3億筒(袋)、產值3億元以上的規模,成為華東地區茶樹菇生產和幹、鮮產品主要集散地之一。

除此之外,黎川茶樹菇的榮譽和成果累累:2001年8月“日豐”牌茶樹菇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為“綠色食品”;2007年上半年,“江西利康綠色農業有限公司”被江西省技監局認定為食用菌(茶樹菇)生產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茶樹菇生產標準被批准為省級行業標準;2010年黎川茶樹菇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仁旺”牌茶樹菇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推廣棉籽殼(稻草)替代闊葉林林木屑栽培食用菌(茶樹菇),每年可節省1.5萬立方米木材;研究和生產出“黎茶V96、黎茶V98”等具有產量高、抗病強等極具推廣價值的茶樹菇栽培新品種;其新品種選育及關鍵技術獲得“江西科技進步三等獎”;烘菇裝置改造後使廢棄菌袋取代木柴用來烘菇,其灰燼又可做有機肥還田,既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減少了水土流失,使碧水青山永存,有如一幅活生生的“循環農業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畫圖,實現了茶樹菇可持續發展。


電子商務,茶樹菇升級揚帆起航

黎川茶樹菇“飛”出大山,這張“名片”徹底火了!

05

黎川縣茶樹菇是特色農產品,儘管俏銷國內各大中城市,在港澳臺及東南亞、歐盟也有一定知名度,但由於黎川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加上以往傳統的營銷手段和模式存在成本高、業務小、損耗大、交貨時間長、貨款回收不及時和易造成資金短缺等弊端。

正是在黎川菇農面臨傳統營銷手段和模式漸現疲態的情況下,在人們眼中“虛無縹緲”的電子商務徹底改變了黎川茶樹菇傳統的營銷手段和模式,給黎川茶樹菇帶來新的商機和支撐,極大方便了黎川菇農的生產和生活,節省了茶樹菇交易雙方的時間,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交易數量倍增。江西利康綠色農業有限公司主動迎合時代潮流,2013年與黎川縣東鑫電子商務園合作僅幾個月時間,就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茶樹菇總額達到5000多萬元,佔全年銷售額的1/3以上,成為黎川電子商務平臺最直接的受惠者。該公司董事長深有感觸地說:“今天不電子商務,明天就‘無商可務’了;電子商務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利用電了商務平臺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問題,讓茶樹菇這張黎川“名片”飛出大山,走進了千家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