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  

  從彈幕對古箏等古典樂器演奏的常年追捧,到紅色文化破次元點燃年輕人的熱情,再到近日打香篆、赤水獨竹漂等非遺項目在短視頻網站上的超高人氣,傳統文化的“雲”上生存並沒有遇冷,反而在青年網友的助推下,有日趨增多的勢頭。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江南少女裙飛揚,靈動可愛模樣;眼眸碧波在流轉,春水般明亮……”近日抖音的直播間裡舉行了一場“國韻潮聲”非遺音樂會,在專業音樂人的創作發揮下,非遺音樂以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形式亮相,二胡名曲《賽馬》品出了搖滾味兒,江南絲竹配樂的《江南少女》則有了流行味兒,粵劇《帝女花》被唱出R&B味道……這種新鮮感十足的曲風吸引了數十萬名網友觀看,大家讚歎:非遺原來還能這麼潮!

  仔細看會發現,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多古風音樂、古風舞蹈、非遺技能等備受觀眾追捧,點擊量很大。據抖音平臺統計,2月份傳統文化領域的開播主播人數增長82%,直播觀看人次增長129%,而傳統文化中播放量最高的話題集中在書畫、手工藝、戲曲、武術、民樂等領域。在這裡古風藝術呈現了強大的吸引力,年輕人自身對傳統文化元素並不排斥,反而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

  年輕人聚集的B站最能說明他們日常的文化審美需求,在這裡追求古風、古韻是不少年輕人的個性標籤。近日該網站“中國華服日”活動舉行,展開國風十二時辰線上直播,涵蓋民樂、舞蹈、妝容、服飾、美食、華服知識等五花八門的內容,專業院團帶來《昭君出塞》選段,音樂人戴荃展示扇面書法,李子柒展示古法美食,還有鞠婧禕和於朦朧等明星上演漢服秀,更有美妝博主化出精緻華麗的神獸祥瑞妝,這些都深得年輕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華服展示上,不斷出場的色彩鮮豔、質地和做工都堪稱華麗的魏晉唐朝襦裙、明朝馬面裙等再現華裳風采,驚豔了年輕人。而網友通過妝容恢復的一套完整的唐代《簪花仕女圖》中的形象,讓大家深入瞭解了唐代盛裝的魅力。大家發現,在傳統文化不斷破圈的B站,傳統文化線上生存別有洞天、妙趣橫生。

  不只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節目在B站口碑發酵,關注度猛增,在這個年輕人聚集的網站,帶“古風”“傳統文化”“民樂”“中國舞”標籤的視頻也在日益增加,不斷地彰顯傳統文化之美,成為該網站的一大特色。入站必看第一排位的視頻是一段古箏演奏視頻,而各年輕愛好者沉迷其中並製作的古法香篆、宋式點茶、古法胭脂、火漆印章等各種非遺項目、傳統文化視頻更是能輕鬆上數萬、數十萬點擊量。古風正慢慢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需求,傳統文化這樣的破圈受追捧,得益於其內容呈現得有深度、有價值,內容呈現形態也足夠年輕化。

  除了網絡平臺越來越深挖傳統文化,讓古風、古韻日益活躍,最近一段時間,在無法開門接待參觀者或觀眾限流的情況下,各大文化場館也開啟了各種雲直播、雲展覽、雲課堂的網上狂歡,更多傳統文化開始認真從線下走向線上,那些年輕人不方便接觸或不曾深入瞭解和關注的傳統文化藝術,瞬間照亮網絡,引發年輕人圍觀。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在近日的一波波博物館直播熱潮中,不僅敦煌雲展覽火了,敦煌動畫劇也火了,千年壁畫變身為動畫,九色鹿、樂團眾人、善事太子等敦煌天團成為了動畫主角,傳統靜態文化、傳統文化符號開始藉助網絡動畫劇講起了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敦煌IP這扇大門終於逐漸被打開。

  最近上百家博物館也推出了花樣百出的雲展覽,比如故宮博物院的“全景故宮”“故宮名畫記”、上海博物館的“網上博物館”專題、蘇州博物館的“線上逛蘇州”、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線上遊國絲”等都吸引大批的年輕人。諸多罕見文物的大方亮相,加上講解員新鮮又活潑的講解方式,高大上的文物在網絡上呈現出另一種魅力。

  這期間西藏布達拉宮罕見的金頂火了;蘇州博物館粉牆黛瓦的建築火了,“文徵明的紫藤花”也火了;甘肅省博物館的“史前萌寵”火了,馬踏飛燕火了;海南博物館的遠海古沉船也火了;廣東省博物館的老食譜火了……通過雲展覽、直播,大家才發現原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竟然如此好玩又有趣,不少年輕人紛紛曬出新入手的各大博物館衍生文創產品,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騰訊“博物官”產品高級架構師韓朝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疫情期間根據後臺的用戶大數據來看,雲看展的群體裡中小學生的比例增加了。諸多國寶級文化IP活躍到線上,並且快速破圈吸引大量年輕人,更多古老的文化走入年輕人的視野和生活。

  此外,青年人聚集的潮流活動中,也能發現年輕人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追求。比如B站的跨年晚會,除了精準地聚焦動漫、遊戲、音樂等年輕人喜愛的潮流文化,還特地請來了主旋律抗日影視劇《亮劍》中楚雲飛扮演者張光北,讓他攜手軍星愛樂團合唱《中國軍魂》和《鋼鐵洪流進行曲》,上演了熱血軍魂,而愛國主義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片尾曲演唱者也帶來正能量歌曲《不願回頭》和《驕傲的少年》,不斷刷屏的“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訴說著青年人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對熱血燃情故事的共鳴。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近期傳統文化在網上的風生水起,讓大家看到傳統文化距離當下的青年人並不遙遠,而是逐漸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些網站可以看到年輕人是真的熱愛並沉醉於傳統文化之美,網絡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年輕人的視野,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審美多元化,更尊重傳統文化,也能從古韻、古風中感受到共鳴,能喚起年輕人的表達欲。

  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與推廣,最重要的是能到達年輕人的視野範圍,並且能影響更多人。在優質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更多年輕人會成為傳播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他們的傳播有想法、有新意,更年輕態。

張煒新作《我的原野盛宴》網絡研討會舉行

記錄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

傳統文化雲上狂歡?張煒新作記錄一個時代的文化?復活一段歲月?

近日,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長篇新作 《我的原野盛宴》 網絡研討會成功舉行。來自中國作協、山東省作協、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大學、石河子大學、魯東大學等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餘位知名作家、青年批評家在網絡雲端共同打造一場別開生面、思想交鋒的研討盛會。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朱德蒙

  詮釋張煒各個時期代表作品前瞻性

  研討會上,知名作家、青年批評家們圍繞作品展開充分激烈的討論。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孫書文首先闡析了張煒作為思想者、語言大師、文學技術的探險者這三種形象的深層內涵。著名評論家、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掖平從文學史的大視野出發,以優美生動的語調熱情詮釋了張煒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所無法忽略的種種前瞻性,引發與會專家們的共鳴。

  山東大學教授叢新強指出,《我的原野盛宴》具有“天、地、人、野物”的思維結構,自然萬物的“神性”與外祖母的“博愛”是核心關鍵詞。評論家,《當代文學研究》 副主編崔慶蕾評價該作整體上是一部溫暖的、充滿童趣和愛的作品,刻繪了一幅和諧詩意的、具有前現代意味的歷史風景,塑造了“我”這樣一個具有自然化人格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作家張煒貫穿始終的自然主義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春勇指出,這部作品體現出了寶貴的生態和諧觀念,同時將張煒的文學書寫放進文學史大傳統中給予把握,認為他繼承復活了沈從文的傳統,並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期待張煒能進行更多“反現代性”的、“殘酷性”的寫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認為,這部作品是從“融入野地”到“迴歸田野”的返璞歸真式的寫作,指出它以正-反-合的方式勘探出一條試圖重新回到文學“最初的單純”的道路。評論家,中國作家網主編劉秀娟認為,《我的原野盛宴》 的神秘主義因子完整地表達了“野氣”理念,指出要注意辨析張煒的自然觀與其他作家的自然觀之不同,認為這部作品的書寫對張煒來說具有精神棲息地和尋找自我的意義所在。

  知名作家,山東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 主編劉玉棟從文學創作的內裡來解讀《我的原野盛宴》,他從作品標題入手,指出“我”寄予的深切記憶和感受,“原野”所隱喻的無比發達的根性、天地人之間的和諧,“盛宴”呈現出的愉悅之書的特徵,以點帶面地把張煒創作的奧秘展現出來。山東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馬兵指出張煒寫作具有博物學特點,提出研究界是否應該運用“原張煒”的概念,來特別指稱他的童年時期或者半島時期,認為童年是作家的“巨資”。

  在廣闊生命背景上書寫天然天性

  2020年1月,《我的原野盛宴》出版,該書作為張煒唯一長篇非虛構作品,是一個人的成長史和心靈史,記錄了一個時代,復活一段歲月。書中講述了一個關於“人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的故事,描繪了360多種動植物,堪稱一部半島動植物誌。文筆精湛質樸,為現代漢語寫作的範本和美章。

  上海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楊位儉指出,《我的原野盛宴》 的童年之美與歷史相勾連以及對鄉土文學的生命意義,他認為這是一部成長小說,書寫不可知的探險、分享利他等,作品在成長書寫意義上進行本質性言說,具有打動人心的共通層面,特別比較了與魯迅的百草園、蕭紅筆下後花園,認為其後半部分的翻轉是不可迴避的現代性。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張麗軍指出,作品將童年學、美學和自然學三者相結合,不應僅侷限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還有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平衡法則,指出作品蘊含的童年學的意義和價值,少年形象塑造的價值。評論家,《百家評論》 副主編趙月斌認為,《我的原野盛宴》 是張煒作品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幫助讀者對張煒從童年到大學期間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對理解他的作品、成長具有整體性意義,該作接續古老的“風”的傳統,在廣闊生命背景上書寫天然天性,彰顯作家曠達的精神向度。山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夫龍聯繫了張煒的其他作品,發現其與俠的精神聯繫以及蘊含其中的俠與遊相得益彰的張力結構之於張煒其人其文的意義,強調該作指向的是作家的精神原鄉和生命原點。

  網絡研討在真誠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近5個小時。最後,孫書文作會議總結,他將本次會議特徵概括為三個“無”:無邊界限制、無年代間隔、無限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