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五卷│祭意篇第七十七(4)

2020年04月19日 星期日

农历庚子年【鼠年】三月廿七


《论衡》第二十五卷│祭意篇第七十七(4)

【原文之四】

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是故圣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民事而野死。鲧勤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凡此功烈,施布于民,民赖其力,故祭报之。宗庙先祖,己之亲也,生时有养亲之道,死亡义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神,缘生事死。人有赏功供养之道,故有报恩祀祖之义。

《论衡》第二十五卷│祭意篇第七十七(4)


《论衡》第二十五卷│祭意篇第七十七(4)

【字词】

1、殛:(jí)杀死

2、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黄帝之孙,“五帝”之一。

【拙解】

凡是祭祀有两种意义:一是报达功业,二是尊奉祖先。报达功业是为勉励所尽之力,尊奉祖先是为尊崇先人的恩德。勉励其力尊崇其恩,树立功德广传教化,这是圣王之责。所以圣王设立祭祀制度,制法能施行于民者则祭祀他,勤勉于事而死者则祭祀他,辛劳定国者则祭祀他,能抵御大灾难者则祭祀他,能防御大祸患者则祭祀他。帝喾能找出星辰运行的规律并使百姓可以运用,尧能赏罚公平依法施刑而得以善终,舜勤于民事而死于远地。鲧勤于治理洪水却因无功而被处死,禹能完成鲧未尽的治水之功。黄帝为百物确定名称以未百姓共拥其财,颛顼能继承黄帝之业。契作为司徒而教化百姓有成效,冥勤于其水官之职而死于治水,汤以宽厚统治百姓而放逐夏桀。周文王以文治,周武王凭武功除去了民众之灾。所有这些功德,遍施于民,百姓依赖其功,故而祭祀报答他们。宗庙供奉的先祖,是自己的亲人,亲人活着的时候有赡养亲人的道义,亲人死后按照礼义不可背弃,故而祭祀先祖,以示待其如生之时。按照人间的事侍奉鬼神,依对待活人之礼侍奉死者。人有奖赏功德供养亲人的道义,故而有报答恩德祭祀祖先的道义。

【小议】

祭祀祖先之礼,对于生者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从古至今,世人逐渐对鬼神之说有了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鬼神的存在,更不相信人死之后会变成鬼神。然而,仍有很多人不弃祭祀之礼,但祭祀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巨变。如今人们祭祀祖先,更多的是表达血脉的传承,对先人的尊敬。更有炎黄祭祀大典、孔子祭祀大典等,彰显的是炎黄子孙的血脉相承、华夏文化的认同。祭祀之“礼”,其中有历史文化精华,当然也有迷信鬼神的糟粕。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历史传承下来的“礼”亦当有所扬弃。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