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摘要

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歷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燾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

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39年),北魏政壇上發生了一起巨大的政治地震,北魏太武帝下令逮捕漢人重臣崔浩,隨即將其處死,並且夷滅九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國史之獄”。

就表面而言,國史之獄發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即崔浩在編修北魏《國史》時,過於秉筆直書,未能美化北魏鮮卑皇室早期屈辱的歷史。加上崔浩政敵的構陷,稱其所撰寫之《國史》,雖名為《國史》,但實際是漢人對鮮卑人的汙衊,認為鮮卑人不配做漢人的皇帝。觸動了北魏太武帝,這位胡族統治者敏感的神經,最終導致了崔浩被殺,國史之獄的發生。

不過,陳寅恪與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則對國史之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均指出崔浩被殺事件,從表面上看來國史事件是一起因民族之別而引起的衝突,但實質應是一起政治事件,是皇權對門閥政治的一次絞殺。

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崔浩出自清河崔氏,而清河崔氏在整個北魏時代乃至是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均是名人輩出、將相雲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因其地位的顯赫,故在中國中古這個注重門第的時代,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陽王氏,更被譽為漢人地位最高的“四姓”。

這四姓自東漢末年起,便因世代為官、家學相傳的特性,及其所擁有的龐大政治、經濟勢力,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門閥貴族。儘管,西晉政權於永嘉之亂後崩潰,中國北方陷入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胡族統治與戰亂時代。然而由於漢人門閥所擁有的強大實力與號召力,眾多胡族政權的領袖,如劉淵、石勒、慕容垂乃至隨後的拓跋氏相繼與其合作,使留在華北的門閥士族服膺於胡人皇權之下,利用他們來幫助其治理漢人,以消弭民族矛盾。

北魏太武帝對於崔浩的重用,亦是出此目的。可國史之獄,卻又恰恰暴露了這個政治模式最大的問題,即皇權與門閥間的衝突。北魏王朝雖為鮮卑政權,但在入主華北後,迅速由部落制轉變為漢族皇帝制度。他們相比於漢人,擁有絕對優勢的武力,更是政治上的強者。此時的漢人門閥,僅是皇權的附屬者。

不過,隨著北魏政權的逐漸漢化,崔浩等漢人大臣的逐步受到重用,使他們產生了錯覺。崔浩認為北魏已經到了可以完全漢化的地步,他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將北魏轉變成如東晉一般,門閥與皇權共同執政的完全漢人政權。

這也就觸及到了鮮卑皇權的底線,因為對於皇權而言,不論皇帝是漢人還是胡人,他們所想的均是如何加強皇權,而非與人分權。

因此,崔浩這種復興門閥貴族政治,同北魏皇權平分權力的理想也就無異於自尋死路,最終,也就引爆了“國史之獄”。


參考書目: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內容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