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又是一年的世界读书日。

总有人喜欢问,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不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阅读和打游戏,弹琴跳舞吃喝玩乐等其他爱好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

此外,读书还是一件极累人的事。翻开一本书,同一个话题,你会遇到多个作者的多个不同的观点与方法,这些例子和论证与你以前的认知是如此的截然不同,以致于你需要到处寻找资料以补足自己的认知短板,否则便不知所云。过了这关,你开始会对作者产生怀疑,你会开始争辩,这又需要你有强大的逻辑自洽能力与背景知识支撑,否则容易沦为“手无寸铁的杠精”。

囫囵吞枣,翻翻即可的口水书籍,不费脑细胞地快速读书,这样的无效读书并不值得提倡。

在这个讲求速食的社会,一切事情有个结果,最好是极少的付出能撬动极高的成果,可惜读书偏偏是效率不那么高的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塑造人的过程极缓慢,免不了要经历一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恰恰与讲求高效的现代社会南辕北辙。

所以大量的工具书受到追捧,诸如《一本书读懂***》《高效掌握***,这本书就够了》等书籍充斥书店。

“有用”成为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即便结果可能不算太好,但是必须要有个结果。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发朋友圈的自拍,必须反复CUT 过N次,呈现出自己最满意的效果;谈一个朋友,心里得掂量着对方适不适合结婚;写一篇文章,得看看能带来多少流量折多少现。

就连读一本书,心里都不经盘算,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贾平凹曾经说过:

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有人心里狠毒,写出的文学就阴冷,有人正在恋爱期,文字就灿烂。有人才气大,有人才气小,大气的文字如大山莽岭,小才的写得老实,讲究章法,是小盆景。

书读得多,不会使你轻轻松松实现暴富,女神男神也不会因为你读过的书多,就对你多几分爱意,在菜市场买猪肉,摊主也不会因为你读过的书多就给你少点钱。说白了,读书就是一个普通行为,没有必要将它捧上神坛,打造成“高人一等”的高雅行为。

读书,使我们得以窥见千百种人生的可能。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每次翻一本新的书,就在认识一个全新的人,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甚至性格特征,学识偏好等等跃然纸上。看汪曾祺,会不自觉被高邮鸭蛋馋得吞口水;看刘慈欣,会沉醉在另一个时空的未来,那是一个我们永远没机会窥见的未来;看木心,笔下的文字宛如一道精致的菜,讲究摆盘与美味;看梁漱溟,一个老者在你眼前徐徐道来他所悟的人生智慧。看卢梭,才知道作家也是普通人,也会犯各种错误。

读过千百本书,认识了千百个作者,也就看过了千百种人生。

慢慢的,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我们才得以不急不躁,因为丰富多彩的模样你已经见过,大概率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也许会知道宽容的美好。当我们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贯古今,串未来,也许就会对自己和他人多一份宽容,在与自我和解的同时,接纳他人。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正如贾平凹在《好读书》一文所言:

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但是读书会很累,费时间费精力费脑力。这是无可辩驳的。

所以我厌倦了每每到这一天,各大媒体才会掀起来的“读书潮”现象。不仅推动阅读的成效微乎其微,且在电商媒体共同造势的狂热情绪下,人往往高估了自己阅读的决心,买了一堆书,最终角落蒙尘,使人“望灰兴叹”的同时,进一步磨灭了对阅读的激情。喜欢读书的不用推一把也会读,不想读书的刀架脖子上也没用。

我们的问题更多在于都知道该读书,却都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爱不爱读书其实没有高下之分,读书本该如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但如今我们却要广而告之再三强调读书的意义。

是挺令人遗憾的。

正文到此结束。

另外,文中所提到的引语来自贾平凹的书《自在 独行》,读罢使人平静。在今天推荐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