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司马光的《独乐亭记》也是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二者相同的地方当然是不少的。而二者相异的地方也是不少的。究竟谁更乐,谁是真乐呢?下面不妨且从两篇文章各方面的异同聊开去。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的相同处:

1、两篇文章的作者的写作处境相同。二人写作此二篇文章的背景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官场失意后而作的。

欧阳修是因支持范仲淹变法而被贬到滁州,在滁州欧阳修写作了《醉翁亭记》。司马光是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朝堂廷辩失势后,辞官归隐到洛阳而作的。虽不是被贬,但也是政敌得意,使他被迫辞去职位,《独乐园记》是他官场失意后在洛阳购了二十亩地修建了独乐园后而作的。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2、二者处境相同影响了其心情也是相同的。单看其标题,《醉翁亭记》《独乐园记》,一个是“醉翁”,一个是“独乐”。醉酒之人总是不理智的,独乐之人未免是自私的。总之心情都是糟糕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来了,失意不开心,那就要用开心的事、高兴的心情来调节呀。欧阳修、司马光二人失意了,总得自我安慰解脱、调整心情情绪吧,那就写关于乐的事,于是,写作手法也颇类似,整体心态是自嘲、自愚、难得糊涂。因为不乐,所以才写乐,正谓是缺啥吆喝啥。归根,其实都是官场失意,同是自我安慰开脱,寄情于物而已。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3、《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所表达的“乐”之下其实都是一种烦恼心情的排遣方式而已。

无论是醉翁,还是独乐,既没有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直傲世。也没有表现出李白那种,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率真阔达。也没有范仲淹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重的忧思的直抒胸臆的意思。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的是,“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无论是醉翁之乐,还是迂叟独乐,都内涵有难得糊涂、自得其乐之意。无非是失意后的一种烦恼心情的排遣法而已。这点是相同的。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同是写到乐,《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的不同处

1、 描写的对象——亭与园的归属的属性不同。欧阳修描写的醉翁亭不是自己修建的,司马光的独乐园是自己修建的,属于自家的私有财产。

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不是自己开工建造的、独有的,而是欧阳修在外遇见的,是“山之僧智仙”建造的,只不过“醉翁亭”这三个字是欧阳修取的。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而《独乐园记》的独乐园是司马光自己购买了20亩地由衷的随从自己的心意自家规划建造的,独乐园这个名字也是司马光自己取的。二者描写的亭子与园子归属属性截然不同。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独乐园记》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2、《醉翁亭记》中的“乐”与《独乐园记》的“乐”品味相反,同是写到乐,乐的感受及取向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追求众乐乐,与民同乐、与众人乐;一个但求独乐乐,自乐乐。

或许也是因为,醉翁亭这个亭子是人家的,不是欧阳修本人的,欧阳修只是借亭宴饮自乐而已,这本就是必须与人分享的一种状态,是分享僧人智仙的亭子,由此,欧阳修即便想独享独乐也是不可能的呀,亭子不是自家的嘛。只能随遇而安、随遇而乐,俗中取乐。于是,欧阳修估计就想了,那好,大家就来共同享用吧,亭子大家共同乘凉,我欧阳修再招待些酒食,大家共饮,这么就有了共乐、与民同乐的氛围、品味。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相反,司马光因朝堂上的失意,使他多想一个人静享独处时光,摆脱烦恼呀。遂生出独乐乐的想法,独乐园完全是司马光按着司马光自己的当时的心意一手出资打造的,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为此园起名“独乐园”且为此园写下《独乐园记》,完全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有一种隐居了,自作优雅清高的,孤芳自赏的不关俗世杂事的品味。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3、两位作者对革新变法的立场不完全一样。

毋庸置疑,二人虽因不同的变法活动而牵涉被贬和被迫辞官隐居,欧阳修是因支持范仲淹变法而被贬,司马光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迫辞官隐居,但总之都是因变法活动而官场失意后而写作的《醉翁亭记》、《独乐园记》。但他二人对待革新变法的立场不尽相同。

欧阳修比司马光年龄稍长些,在1043年宋仁时,范仲淹发起领导了 “庆历新政”,此时,欧阳修是支持者,还算是革新派。而此时,司马光对范仲淹变法的立场不太确定,司马光是1038年,登进士第,又毕竟是与范仲淹是否在同一个朝堂相遇也未有史料文字记载。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来宋神宗一朝,1069年王安石领导“熙宁变法”,欧阳修当初对王安石的变法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地方,如青苗法欧阳修就反对。当然后来随着新法施行过程中用人的不当和各种问题的出现,欧阳修也极力反对王安石新法。

然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是从一开始就彻底的完全反对,且一直反对到底。司马光是反对变法革新的头号保守派人物。直到宋神宗去世后,宋英宗继位,司马光被召回朝廷,任职宰相,把王安石的所有变法全部都废除了。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相比较而言孰是真乐呢?

欧阳修的“醉乐”、“与民同乐”的精神更符合儒家正统观念中的仁人君子的道德标准,而且,似乎也能说其超越儒家,更具有普世价值;而司马光的自乐独乐,就显得有些自私之味,当然这是表面文意上、名义上而言。但实质,一如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本质则一。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同是写到乐,其背景、心情大抵相同。而细致比较的话,虽然二者之乐的取向,方式等是截然不同。但是,不论欧阳修的“醉乐”、“与民同乐”,还是司马光的“独乐”、“自乐”,都是失意后的一种心理调节和心情状态而已。虽乐的具体方式、取向不同,终究都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闷。与范仲淹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样,是自我心理调节安慰而已。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所谓,闭门造车孤芳自赏,都不是且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的。醉翁借酒取乐,实际是一种麻醉自己,不敢正视不尊重客观实际,遂不可能有正常状态下的真正喜悦快乐;迂叟独乐,不与外界联系,这是割裂的处世法子,也是不尊重客观联系的世界这么个实际。当然也不可能真正的喜悦快乐。

“乐”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反映的是作者不快乐

综上,“乐”字贯穿全文的《醉翁亭记》与《独乐园记》两篇文章,反映的正是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位作者现实的不快乐。知与行不合,都是被迫的,违心的,不得以的,欧阳修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醉翁,司马光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扫门前雪的独乐。也可以说二人都没达到真正的放下,其二人的作品反映的二人的心境不过是自嘲、自娱而已,因此,“醉乐”与“独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否则,欧阳修朝廷失意后,也不用做什么太守了,辞官归隐得了;而司马光还写什么资治通鉴,到了宋英宗还返回朝廷当什么宰相干嘛呢?足见二人,所写之乐,调节心情,自我安慰而已,是一种方法,实是不乐,才写乐弥补不乐。在这点上此二人,倒是都没有范仲淹更敢于直抒胸臆,表露实际心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若说,《岳阳楼记》贯穿着一个“忧”字。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透露着进取探险的精神。则欧阳修的“醉乐”“与民同乐”和司马光的“自乐独乐”大都有自愚自嘲、难得糊涂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