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是一部高度写实的历史剧,再现了千年前盛唐人民的生活场景,从建筑造型,室内装饰,衣裳服饰,插花艺术,面部妆容,珠宝首饰,胡人贸易,几乎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从人物的配饰,工匠的刀具,花房里的增温系统,棺材店里的唐三彩,以及倒出来的红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体会到大唐的盛世繁荣。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更关注的是唐人的美食,剧照由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从监狱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吃得鸡头白脸,三下五除二,哧溜,哧溜就吃完一碗,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剧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美食,例如火晶柿子,大量的异域水果,葡萄酒,还有外来的胡人食品,胡饼,奶酪,驼蹄羹等等。

在肉类美食中,羊肉是主角,唐朝用羊肉做的菜肴很多,例如在烧尾宴(相当于满汉全席的答谢宴)上,有通花软牛肠(把羊脊髓和佐料灌注到牛肠中),羊皮花丝(羊肚切成细丝),红羊枝杖(类似于烤全羊),五生盘(猪、牛、熊、鹿、羊肉制成的刺身拼盘),升平炙(鹿舌和羊舌),锦装鳖(羊脂烹饪甲鱼),此外还有回汤武库、浑羊殁忽、生羊脍等,现代人很少见到的美食。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俗话说,在菜肴当中鱼是最大的官,无鱼不成席,一场大唐的舌尖盛宴怎么能少了鱼肉?那么唐人都是如何吃鱼的呢?又是如何捕鱼的呢?为何崇尚鲤鱼(锦鲤)呢?我们先来了解下唐代的捕鱼方法。

唐朝捕鱼方法

唐朝的捕鱼技术在前代捕鱼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捕鱼方法和捕鱼用具都有很大的进步,主要有猎捕:就是用木叉,弓箭,茅镖等直接在水中叉鱼,当然这只适合在潜水区域;网捕:顾名思义就是用网捕鱼,当然,那时候的渔网没有现代的先进,网捕,捕鱼量大,使用范围广。

《渔具诗》记载“大凡结绳持网者,总谓之网罟”“ 大罟纲目繁,牵时万鬐入,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

笼捕:就是用口小肚大,呈圆锥形的鱼笼捕鱼,材料多是由竹木编成的,适合在浅水区域捕鱼;诱捕:利用声音驱赶的原理,或布置“鱼阵”等引诱方法捕鱼。

兽捕:利用驯化过的鸬鹚和水獭进行捕鱼,当水流很急,水浅的难以下网时,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酉阳杂俎》记载“元和末年,有百姓,养獭余头,捕鱼为业,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相若,群獭藉膝,驯若守狗。”

药捕:利用植物分泌的毒液来毒死鱼群,捕捉量很大,这种方法不可取,是竭泽而渔的一种方式,不仅污染水体,而且容易造成毒素在鱼体中残留,引起食物中毒;

钓捕:就是钓鱼,具有娱乐性的一种捕鱼手段。

唐朝鱼的养殖

有唐一朝,除了上述诸多的捕鱼方法外,其养鱼业也很发达,在唐朝以前,人工养鱼的品种主要以鲤鱼为主,到了唐朝品种扩展到青鱼、鳙鱼、草鱼、鲢鱼等等四大鱼种。养鱼的方法也有很多,鱼池养鱼,稻田养鱼一举两得,还有天然河流,湖泊养鱼等等。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鱼的食用

民以食为天,对于吃货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鱼的食用了,随着唐代烹饪技术和厨技发展,吃鱼的方法真是种类繁多,但无外乎主要有生吃和熟制两种,先来了解下鱼的生吃:

生吃鱼肉法:做鲙(做脍),直接把鱼刮鳞,去刺,去内脏后,切成细丝或者薄片,就是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其实在唐朝吃生鱼片是一种时尚;或许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就是受唐朝影响的。

《齐民要术》“切脍人,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腥。要待食罢,然后洗也。”

唐朝人制作生鱼片时,是非常讲究的,注重刀功,尤其强调切脍人手上不能沾水,否则生鱼片很腥;虽然鱼鲙对刀功技术要求很高,但生鱼片在贵族和平民百姓中都是非常流行的美食。当然,用作生鱼片的鱼,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而定,大多数选定鲫鱼,但是在江南盛产鲈鱼的地区,常常选用鲈鱼做生鱼片。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做鲊(咸鱼),鱼鲊是平民老百姓最普通的菜肴,将鱼做成咸鱼片,就是为了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腌制发酵后的咸鱼片,味道醇厚,口味上佳,深受人们喜爱,做法很简单,就是将鱼清理干净后,切成薄片,加上香料、酒、盐巴等调料腌制起来。

鱼肉熟制法,鱼肉熟制作法非常多,有烤鱼,也叫炙;蒸鱼,跟蒸包子原理一样,将鱼用调料调制好后,直接蒸熟;有做鱼羹汤,也叫羹;唐人做的鱼汤喜欢放莼菜,做法简单,味道鲜美。

《齐民要术》莼菜鱼羹 “一斗羹,一升水,多着加之,益羹;下盐、菜、豉悉不得搅。”

这种莼菜鱼羹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很多诗句都有对鱼羹味道的赞誉。除了以上吃法外,还有煮、炸、煎、烹、烧等方法。

唐朝的鱼除了食用外,还有药用和观赏嬉戏用,有得鱼药用价值很高,《山海经》记载的异鱼,可以入药;《酉阳杂俎》记载鳝鱼能治疗白发病;以现代的观点看,显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但中医原理提倡“药膳合一”,鱼在医药的用途上也得到了开发。

锦鲤沉浮镜中天

唐朝国力昌盛,经济富裕,生活水平高,唐人在闲暇之余,也赏鱼消遣,特别是在皇宫里,观赏鱼更为普遍,唐玄宗曾在盆中养数头鱼,供人观赏,五颜六色的鲤鱼,色彩斑斓,生命力顽强,深受人们喜爱,这大概是锦鲤的来源。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这不由让人想起宋代白玉 对锦鲤的赞美诗“玉萍掩映壶中月,锦鲤浮沉镜里天”,锦鲤被日本奉为“国鱼”,其中早在唐朝锦鲤就已经成为观赏鱼了,并且被尊为“国鱼”。此外还有,《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于西宫,见鱼跃焉!”《帝王部》“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余人于池中取大鱼,送入新池。”由此可知,唐朝后宫观赏鱼还是很普遍的。

但唐朝鱼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鲤鱼的地位崇高,禁止食用鲤鱼,甚至野外误捕的鲤鱼也要立即放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唐朝特殊的鲤鱼文化。

唐人崇尚鲤鱼,形成特殊的鱼文化

唐人爱食鱼,爱观赏鱼,但有一种鱼是特殊的,不仅不能食用,食用是违法的,是要受到处罚的,这种鱼备受唐室推崇,这种鱼就是鲤鱼。其实,鲤鱼的地位在鱼类中一直是很高的,在很早的时候,鲤鱼被视为鱼类之首。到了唐朝鲤鱼备受皇室青睐,地位达到最高峰。

唐朝王室为了保护鲤鱼,唐玄宗曾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此外,为了避讳谐音“李”,甚至不能直呼鲤鱼之名,鲤鱼被唐室尊称为“赤鯶公”,从此鲤鱼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王室的圣物,为了鲤鱼,唐王室甚至专门下了一个法令,那就是“禁鲤令”。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唐律规定,鲤鱼不能被食用,意外被捕捉必须立即放生,如有人非法买卖鲤鱼的,要处以六十杖的惩罚‘当然,在唐朝中后期时,气度雍容自信的朝廷,世风进一步开发,对百姓吃鲤鱼这件事情,制行的并不那么严格,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民间食鲤鱼,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朝王室之所以崇拜鲤鱼,除了谐音相似外,还与道教有关,我们都知道唐室李氏含有游牧民族血统,是鲜卑族的后裔,为了能够更名正言顺地统治中原地区,为了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李唐王室开始与道教创始人,与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攀上了关系,他们尊老子为始祖。

李唐王室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攀上门第关系,得到中原地区门阀士族和大贵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神化道教,进而神化“君权神授”思想,为自己正本溯源,巩固统治地位;同时,鲤鱼身上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例如“琴高骑鲤”和“子英骑鲤”得道成仙的典故,更为唐朝李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在道教中,鲤鱼是圣物,乘鲤得道成仙是道士的毕生追求,唐朝王室在推崇道教的同时,鲤鱼的地位愈加崇高,在唐朝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就拿军事信符来说,汉代能调动军队的是虎符,而唐朝则变成了鱼符。得到成仙的典故影响之后,鲤鱼更是成了道教门徒信仰的圣物,在道教中乘鲤得道飞天就是成仙的标志,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时,更加强了对鲤鱼的保护和推崇。

《朝野佥载》记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唐初,为银兔符,以兔为符瑞故也,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

由以上资料可知,汉朝发兵用虎符,唐朝初年为兔符,后来又改为鱼符,并特意制成鲤鱼的形状,鲤鱼由此成为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天下即为“李家天下”。

鲤鱼在民间也备受推崇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王室推崇鲤鱼,老百姓更是钟爱有加,我们在唐诗中能看到很多赞美鲤鱼的诗句,例如章孝标的“眼似真珠鳞似金”,方干的“鲤鱼纵是凡鳞鬣,得在膺门合作龙”,还有那著名的“得名当是鲤,无点可成龙”等等;鲤鱼由于其光彩夺目的外形,端庄的体态,被视为信使、爱情、朋友、情人等象征,常用来当馈赠礼物。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老百姓之所以崇尚鲤鱼,还源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王朝中,龙是天子的象征,而龙为鲤(李)化,鲤鱼被认为是龙子,因此,常常用来形容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中榜者;鲤鱼寄托着老百姓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水经注》记载“鲤也,出空穴,三月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由以上的史料可知,我国古代老百姓,对鲤鱼能跃龙门,甚至化鲤为龙是深信不疑的,但必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如果跃不过龙门,那依然还是一条普通的鱼,由此可知,鱼跃龙门竞争力很大的,机会很小的,这与隋朝创建的科举制度不谋而合。

科举制度创建后,普通的老百姓要想入仕为官员,除了沙场征战立功外,就剩下科举考试一条途径,但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三年考一回,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录取率也是极低的,有句谚语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由此可知,科举的难度之大,但是即使这样,考生也要拼一把,一旦成功了,命运就改变了,从此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结尾

有唐一朝,基于对鲤鱼的崇拜,鲤鱼已经是鱼文化的主要载体,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在诗词歌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鲤鱼的歌颂和描绘,不仅如此,民间关于鱼的故事也很丰富,有梦幻型,鲤鱼报恩型,鲤鱼化仙型,这些与鱼有关的饰物和传说 ,流传已久,已经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鲤鱼在唐代以后,就成了吉祥物,象征着好运和快乐,鱼跃龙门更是代表着唐人不畏艰辛,最终苦尽甘来,事业有成之意,一直激励着劳动人民,奔向美好的前程。鱼文化能够在唐朝达到巅峰,除了鱼的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寓意。

“鲤鱼”的“鲤”与唐朝创立者的“李”谐音,这个巧合是的鲤鱼被唐室奉为神明,并且唐室还有养宠物的习惯,鲤鱼极具观赏性,在唐室的推崇下,以及民间流行的“鱼跃龙门”的典故,使得鲤鱼与“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进而融入到道教中去。

眼似真珠鳞似金,锦鲤沉浮镜中天,窥探唐朝极具特色的鲤鱼文化

此外,唐朝极为推崇道教,几乎将其定为国教,道教的创世人老子被唐室追封为先祖,而鲤鱼就是唐室和道教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的桥梁,并且道教文化与鱼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太极图结构就是两条黑白鱼,其相互追逐,首尾相连,完美地诠释了道家思想。

鲤鱼化龙,乘鲤成仙的故事让道教教徒深信不疑,鲤鱼成为道教徒中敬仰的圣物,而龙代表天子,龙就是皇权的象征,鲤鱼化龙与李氏成帝寓意不谋而合,所以,李唐皇室需要推崇鲤鱼,而在民间,鲤鱼跃龙门意味着能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科举制度的成功率不高,但却是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上升渠道。

参考文献:《新唐书》、《水经注》、《旧唐书》、《齐民要术》《唐六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