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是誰打破了李安的處子之身?

這不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因為李安本人曾經給出過明確答案。

懷著無比憧憬的心情,李安憶起那個面頰消瘦卻精神矍鑠的老人——

“伯格曼的電影奪走了我的處子之身,那種精神上的震撼,教會我用哲學觀念去統御電影”。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這位與李安完全不在同一時代的電影老人,究竟有何魔力,能讓安叔如此“大尺度”安利

都說百聞不如一見,就去他的電影裡一探究竟。

英格瑪·伯格曼有一雙屬於典型瑞典人式的精明小眼,凸出的額頭和彷彿被拉長的腦門尤為惹人注意。而每逢他思考心事時愁上眉心的一刻,眼神中就會射出狡黠與懷疑冰川的深意,腦門上淡淡的浮現出的褶皺也預示出寶藏般的創想即將在下一刻出爐。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眾所周知,年輕時的伯格曼就對信仰充滿一種沉默式的質疑。但加繆的存在主義又禁錮著他的質疑,讓他在對神性的“信”與“疑”間搖擺不定。這種矛盾,終於在他中年時期爆發,並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他的電影靈感。

1957年,40不惑的伯格曼一口氣拍攝了兩部影史經典——《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兩部作品與1960年被奪走李安精神處子的《處女泉》一起,並稱為伯格曼的“神之沉默三部曲”

如果說直面死神與上帝的《第七封印》表達了伯格曼的無神論,而獲得救贖重拾信仰的《處女泉》又寄託了他對神性的依念,那夾在如此矛盾反差的中間拍攝的《野草莓》,或許才是伯格曼內心真正的中庸嚮往。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今天來看,這部影片不僅是意識流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品,更因影片所探討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回憶、冷漠與孤獨、懺悔與寬恕、以及愛情和上帝究竟為何等討論,而俘獲了不少迷影一族的鐘情。

影片講述由瑞典國寶級男演員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飾演的80歲高齡老醫生伊塞克,正準備在兒媳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榮譽學位頒發,並在路上順道重遊舊地,追憶往事的平凡故事。

與同年拍攝的前一部作品《第七封印》明顯區別的是,伯格曼這次將自己放置在一個更為理智的角度上,重新地審視了關於生命的種種含義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男主角伊塞克曾和堂妹有過一段美好的初戀,卻因性格冷酷孤僻,而被他人乘虛而入、橫刀奪愛。如今時日無多的伊塞克,眼前時常浮現出舊愛青春依舊的美麗模樣。這位雖獲得了無數光榮榮耀的人生贏家,卻只能在生命最後的時刻,沉浸在對昔日生活沉重的自省中。

簡言概論,一個用犧牲一生愛情來換取一世功成名就的老人,在暮年之際帶著對初戀愛人的遺憾與懺悔,去找尋上帝的存在是《野草莓》的故事內核。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拍攝此片時,伯格曼的私人生活並不安生。小心翼翼步入第3次婚姻的他大多數時間都很自閉,在工作中則表現得比較專制。

《野草莓》中年歲老邁醫生伊塞克的悲苦暮年,某種程度上甚至成了伯格曼自己老年生活的一次預演。而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都是對父親性格的不自覺地“繼承”。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片中,伯格曼通過刻意與外界保持距離的老教授伊塞克生活中的一日來展現出他對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畏懼和嚮往,從而間接地表現出伯格曼渴望父母關愛的內心表現。

這種愛恨交織的感情在片中多有體現。伊塞克和女傭人彼此之前的談話,和他兒媳與兒子的交流,與三個陌生的年輕搭車人以及在回憶中個人的對話等等。

伊塞克可以說是伯格曼人格中的一種體現,兒媳則是一面鏡子,也是伯格曼另一種的人格,它更直接、尖銳地指出伊塞克自私的一面。而兒子繼承了父親冷漠的性格則是伯格曼對於自己成長的一種影射。在與現實相互交叉的回憶中,伯格曼更是通過了表妹與表姐、亡妻與情人的談話來體現出自己不善交際以至於使人誤會的性格。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除此之外,伯格曼還在影片中游刃有餘地加入伊塞克教授的回憶與夢境,使現實場景與虛幻夢境相互影響、呼應,更為有力地體現了伊塞克教授的內心世界。

開頭處的噩夢更是成為神秘主義電影中的經典。伯格曼通過沒有秒針的鐘表,無面目的行人,在寬闊無人的街道上孤獨行駛的馬車,以及它被路燈絆住前進時的掙扎,搖曳著的刻有嬰兒狀的車頂和最後墜地而出的棺材中的教授本人,充分地表達出他對生命不可預知的恐懼與對死亡的思索同時,也帶有一種嘲諷的態度來看待人生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在這一段落中,伯格曼通過快速切換的鏡頭和不斷出現的特寫,影射了人的一生,在加強了立體感的同時也強化了伊塞克此時惘然恐懼的心理。

之後在路過少年時的住居時,伯格曼更是讓時空交錯,使伊塞克觸景生情地回到了年輕的時代,目睹了表妹做出選擇愛情的整個過程。這一段與之後伊塞克在夢境中看到結婚生子的表妹和林中偷情妻子一起,

則透露出當時伯格曼看待婚姻與愛情的態度:不過是受慾望支配的膚淺的感情

影片冷峻工整的攝影,令四段用意識流表現手法呈現出來的夢境格外引人深思。夢境與現實穿插隱喻,讓人能夠切身感受到男主角伊塞克直面過往人生時,目睹到的真實死亡與審判,如同一束強光逼迫自己回溯生活中孤獨的牢籠與自我編織的對死亡的恐懼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如此沉重深刻的電影主題,放在以往,伯格曼難免會長篇大論一番,但在《野草莓》中他卻沒再發表見解。故事的結局,他讓愛情的出現衝散了一切的質疑與自責。

影片最後的段落,伊塞克教授和自己的兒子推心置腹地進行了交談,關心起女僕的生活,接受了3個年輕人的美好祝福,並在夢境中再一次地回到了那個曾經讓他備受痛苦的家。只不過這一次,暗戀終生的表妹拉著他的手,帶他走向了遠處的正在釣魚並招手呼喚他的父母那裡。

可能就是從《野草莓》裡的一時刻起,伯格曼開始種下了要與生活和解的種子。

這一粒種子,在3年後的《處女泉》中慢慢成長,讓故事的主角見到了上帝存在的神蹟。也在多年後,讓《芬妮與亞歷山大》這部作品裡展現出伯格曼影片罕見的溫馨與溫暖。

誰才是影響李安一生的精神導師

更在許多年以後,讓正在籌備《色戒》的李安,用一次冒失的拜訪換得了獨居法羅島的伯格曼那一個熱情的擁抱。

想必此時的李安,一定在自己精神導師伯格曼的懷中,重拾了處子般的激動。而這位瑞典老人,也猶如《野草莓》中最後的伊薩克教授一樣,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對他人敞開了的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