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莆田木雕技艺”第三批省级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闵国霖先生!


闵国霖大师从事木雕和雕塑创作工作50多年,在工艺美术行业内德高望重,是莆田木雕行业的杰出代表人物。


于2020年4月11日上午不幸逝世!闵国霖大师一路走好!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莆田木雕技艺”第三批省级传承人

中国木雕艺术大师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闵国霖先生

于2020年4月11日上午仙逝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闵国霖

闵国霖(1941—2020),福建省莆田市人,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从事木雕和雕塑创作工作五十多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杰出传承人、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多个行业协会、美院院校艺术顾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莆田木雕技艺”第三批省级传承人。


闵国霖的木雕作品沉稳大气、天趣质朴,《达摩》、《寿星》等系列作品是业界公认的一流水准杰作,很多作品被名家收藏。


他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木雕作品《洛神》首获全国工艺品质量评比优秀奖。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90年,他创办了“光临雕塑创作室”进行木雕创作及根艺研究,在艺术上提倡表现形式与手法的创新,实践中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


1999年9月大型檀香根雕作品《苏武牧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世纪杯银奖,同年龙眼木根雕《秋江渔者》、乌木作品《屈原》分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选》铜奖及优秀奖。


2002年5月乌木雕《霸王别姬》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2006年黑檀木雕《达摩》获第九届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金奖。


5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先后获得全国各类金、银、铜优秀奖60多个。


代表作品欣赏: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闵国霖大师艺术生涯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68年创作设计牙雕《越南南方女战士》发表于68年《新工艺品画刊》第三期;


1972年创作龙眼木雕《夜送宣传品》《风雷激》选送全国第一届工艺美展;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75年创作设计木雕《三打白骨精》参加泰国展出;


1977年创作木雕《陈毅同志》获省手管局、外贸局、商业局评选的优秀作品奖,并选送参加78年全国工艺美展,发表于78年《工农兵画刊》第四期及80年《福建工艺美术》第二期;现存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77年创作黄杨木雕《洗军衣》当年发表于《福建工艺美术》第二期,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82年创作黄杨木雕《洛神》获82年全国工艺品质量评比优秀作品奖;82年9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品 “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发表于《福建工艺美术》82年第三期,《福建日报》83年4月10日。


1982年又创作黄杨木雕《霸王别姬》获82年全国工艺品质量评比优秀作品奖,发表于83年4月18日莆田报;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同年创作龙眼木雕《屈原》获82年全国工艺品质量评比优秀作品奖;


1987年创作龙眼木雕《达摩》获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评选的优秀作品奖,并选送全国工艺美展;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88年创作的龙眼木雕《苏武牧羊》《东方朔》《达摩禅定》三件作品参加福建省精英作品展。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结合工艺雕刻特点和工作实践体会撰写了《初探雕塑人物的衣纹处理》学术论文,获莆田县科协8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省工艺美术学会82年至85年度优秀论文奖,该文发表于《福建工艺美术》82年第三期;


美术评论文《牙雕“史湘云醉酒”欣赏》发表于《福建工艺美术》80年第三期。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82年之后从事佛教雕塑实践,在莆田广化寺、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四川乐山大佛旁的乌尤寺、广东天宁寺都有相当存量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威猛与静娴和谐共融,独创的风格成为历年来从事佛教寺院雕塑工作者观摩学习的榜样。


1987年4月福建省二轻工业厅授予工艺美术(雕塑)专家荣誉称号;


1989年4月福建省人事局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90年创办“光临雕塑创作室”进行木雕创作及根艺研究,在艺术上提倡表现形式与手法的创新,实践中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作品多为名家所收藏。经过多年发展,创作室荟萃诸多优秀天然根雕、人物精雕及雅逸小品等。


1999年9月,大型檀香根雕作品《苏武牧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世纪杯银奖;发表于1999年度《雕塑》杂志增刊;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1999年12月,龙眼木根雕《秋江渔者》、乌木作品《屈原》分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选》铜奖及优秀奖。


2002年5月,木雕《霸王别姬》为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200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2006年4月,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确认为福建省民间文化(木雕)杰出传承人。


201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中国木雕杰出传承人”称号;


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称号;


201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莆田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人;


以德养艺,身执艺修

走进闵国霖大师的光临雕塑创作室,真正是眼睛的盛宴!——李白醉卧花丛,身畔的酒坛已空;庄周游梦骋怀,那袖上的蝴蝶翩然欲飞;这边是关云长横刀立马,屈大夫翘首问天;那边厢孔丘先生垂目拱手,寿星老儿捧桃微笑。乌木、象牙、紫檀、花梨……空气中弥漫着种种芳香,神秘的糅合,这般淳厚沉郁,这般温润出神。古语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木雕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闵国霖以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文化涵养,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他表白:“欲修佛道,先修人道。国画六艺中有得心应手之说,思想的东西要通过你的手来阐释,因此落刀要精、准、快,心到手即到,这就要靠几十年功力的积累,把锋芒内化,直指人心。”


在惊异、赞美之外,亦令人茫然,自从1968年创作设计牙雕《越南南方女战士》发表后,闵国霖的雕塑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受到的嘉奖也不计其数:他撰写的《初探雕塑人物的衣纹处理》等学术论文也屡获嘉奖,他本人被授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木雕工艺杰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即福建省木雕行业唯一的杰出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他同时身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玩具行业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等。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希,1942年9月出生的他如今已年近七旬,按理说他应该可以像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师们一样,静享多年来盛誉的丰收,安享他的晚年生活,然而对于闵国霖来说,似乎现在才是他创作的青春期,经常可以看到他在简易搭建的厂房,围着一木一根或来回走动,或静坐巧思,或敲敲打打,这与现在中青年一代的做法可谓截然不同。或许与他人七十古希应当静享晚年,于他而言,以艺修心、自我突破与艺术探索却道路永无止境。


大道天成,艺从心生

闵国霖大师早年家境贫寒,却不移其向学之志。因爱好美术,18岁时他考进厦门工艺美术学校。虽然爱画画但是纸笔颜料贵,为省学费他选择了雕塑科,从此手中的雕刻刀便一刻也不曾放下。他孜孜不倦地汲取学院派的营养,为以后的雕塑创作打下扎实的技术功底,也形成他一以贯之的严谨的专业风格。


小耳濡目染民间传统工艺的美感与韵味,在美院接受了现代艺术理念的洗礼和梳理,闵国霖的目光投向将二者完美结合的可能性。毕业后,闵国霖进入莆田雕刻厂(莆田工艺一厂前身)创作组。时正值上个世纪60年代,莆田木雕的第一代传承人朱榜首、黄丹桂、佘文科等人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创作集体。他们在雕刻工艺上的创新,给予闵国霖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得益前辈的点拨,再加自己的融会贯通,精心琢磨,他设计创作出的一系列牙雕和木雕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奖。


檀香根雕《苏武牧羊》是一件令人惊叹的珍品。大师巧取檀香根的色泽纹理,将木心的深色处理为人物的脸部,外围的淡色处理为眉毛、胡须和长袍,底部的天然榴疤勾勒出小羊羔缱绻偎依的姿态。衣纹精简,疏密有间,激昂的情绪,稳健的构图。发如雪,志弥坚。朔风呼啸如在耳畔,仿佛我们也被带到那千年前的寒冬,陪伴苏子卿忍辱负重,立雪眺望。


龙眼木根雕《秋江渔者》却是另一番盎然风趣。树根表皮的粼粼褶皱幻化成老翁手中的渔网,正欲抛撒之间,展望江面鱼群踊跃,丰收在望的喜悦尽写脸上。秋波荡漾,渔翁头戴的荷叶散发淡淡清香。这件作品虚实有度,气韵生动,仿佛一幅绝妙写意水墨画,质朴和典雅融于一体,令人难忘。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大师的的美学观念,可以追溯到佛家和儒家的思想渊源。多年来他一直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看重古人所谓“神、智、器、识”。明朝德化瓷大师何朝宗质朴圆融的风格对他影响很大。多年参禅礼佛,大师创作的一系列达摩形象独具风范,自成一格。其中倾注了他深厚的涵养,亦是他沉静典雅的本性流露。乌木作品《达摩》,为表现达摩刻苦坚毅,不远万里中土传教的精神,大师采用了平口刀块面的手法,以衣纹、气势来呈现,人物造型奇崛,虚实映照,刚柔有度。颇有中国传统写意画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意韵。


尊崇中华工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思想主张,闵国霖定下了光临雕塑室的创作主旨:以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为基础,秉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沉稳大气、适宜合度、天趣质朴的美学风格。在“光临”,大师塑造了诸多中国传统与民间文化中的艺术形象,如达摩、钟馗、关公、寿星童、和合二仙等。


檀香根雕作品《蟠桃会》是大师早期的得意之作,作品取材珍贵的印度老山檀香根,不拼不接,整木全手工雕凿而成。《蟠桃会》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吉祥图腾荟集贯穿于画面之中,真可谓“万花开处神仙满”:瑶池之上仙乐飘飘,王母舆前瑞草琼浆。三星拱曜,麻姑献寿,仙童嬉玩,玉女驾鸾,更有个恢谐老儿东方朔怀揣寿桃,偷得昆仑仙气满衣袍!近看是灵猿仙鹤、金花玉蕊,远观之銮舆顺动、霓旌飘缈。前方见斑衣祝寿、蓝袍交映,萦绕在浓霭香中,水云影里。整件作品构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近景、中景、远景层层递进,妙趣天成,令人几乎忘记是随檀香根之形势取意雕琢。檀香的灵性与作品的意境浑然一体,一派和谐圆融,祥瑞氤氲之气。大师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具,在这件根雕珍品上的体现臻于完美。


沉痛悼念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闵国霖先生

忧心传承,广授门徒

莆田盛产龙眼木。因此龙眼木雕在闵国霖大师的创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创作的龙眼木人物雕刻作品神形兼备,仕女脸部圆润高雅,温柔可人;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致;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龙眼木材质坚固而细密,宜于雕刻,打磨后作品光彩润泽。龙眼木色泽古朴稳重,具有质朴、典雅、简练、古色古香的特色,具有“古董”之美。莆田龙眼木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技法和突出的地方特色,是中国木雕的主要品种之一。民间题材多为古典故事中的老弱、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寿星、渔翁、弥勒、达摩、仙女等人物见长。草虫、花卉、果盘和牛、马、熊、狮、虎及金鱼、仙鹤等也是常见的题材。闵国霖大师极其关注莆田龙眼木雕的继承与发展。


谈到莆田木雕行业的现状,他不无忧心。近年来,莆田木雕业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龙眼木雕创作,大多存在程式化和雷同化问题。知识产权混乱,题材雷同,表现手法陈陈相因,地方特色和民间个性逐渐丧失。随着老一代木雕艺人的离开,莆田龙眼木雕工艺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而年轻的木雕从业人员为经济利益所驱,多以批量复制产品为主,创作能力不能独挡一面,龙眼木雕创作处于青黄不接状况。木雕技工数量不少,木雕艺术家却廖廖无几。


1990年,闵国霖在莆田家乡创办了光临雕塑室,同时课徒授艺,带了十几个弟子。与其创作态度相映照,他授徒的方式也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谁的底子薄、知识面窄,他就会从这一方面着手,耐心加以指点。他的学生黄清銮对此感触良多:“闵老师真正使我脱胎换骨,以前看大师的作品,只觉得它美,现在我可以看出它美在哪,如何下手去创作!”

从闵国霖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年木雕古都的宿影,更看到了古都文化的质朴与深厚,让我们由此对古都的未来雕刻事业发展充满无限美好的想象。

心守一事,生死相依

大师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