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醜與不完美就像麵包上的裂痕,對整條麵包的賞心悅目也有貢獻。”——

哲學家馬克•奧勒留《沉思錄》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容易受到風尚的左右,導致我們習慣性的將長腿、大眼睛、瓜子臉等外表特徵定性成美,而將矮個子、小眼睛、國字臉定性為醜。人們常常將“美與醜”對立起來,從心理層面去牴觸“醜”,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世間根本沒有醜,那麼美又從何而來?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今天,我們來一起品讀史蒂芬•貝利的《審醜:萬物美學》,重新認識一下萬物中的“醜”態。

史蒂芬•貝利是世界上知名度最廣的設計與通俗文化評論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家、藝術策展人與節目主持人。另外,他還是多家設計師和建築師事務所的顧問,併為包括福特汽車、可口可樂公司、大眾汽車、寶馬汽車和哈維尼克斯百貨在內的諸多品牌提供諮詢服務。

他從年幼的時候開始,不可救藥地痴迷事物的外形樣貌,不管是一隻裝番茄醬的瓶子或是一座神廟,是一個女人或是一輛車。這讓他萌發了創作《審醜》這本書的衝動。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貝利在書中嫻熟地將數個世紀以來的藝術、設計遺產與文化史精妙編織在一起,探討了醜以及與醜截然對峙的美。貝利以引人入勝,不時詼諧逗趣,又信手拈來的慣常風格,探尋和闡釋了對萬物的審醜。

下面,我就從醜的形態與概念變遷、美的遺憾、被人類操控的審美這三個方面,解讀一下這本書。

醜的形態與概念變遷

18世紀,城市的工業文明給人帶來夢魘般的煩躁印象。工業汙染不斷加劇,催生了反工業的“震顫派”。震顫派的整體信念是拒斥和否認城市工業文明,強調獨身、勤勉和純潔。從這時期,人們就開始將美醜劃分開來。震顫派認為“奇異的或者匪夷所思、花裡胡哨的”就是醜的,不被接受的。於此相對的是,震顫派設計的傢俱和建築中乾淨的輪廓線條則受到強烈推崇。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紐約州黎巴嫩山附近的震顫派教徒


巴洛克繁複,極其張揚的藝術風格,在當時也一度讓人難以接受,被認為是醜陋的藝術。作者在文中寫到:

這是被合理化的放縱,是另一個版本的人間天堂,也恰好是無暇純淨的對立面。

天堂是美麗的嗎?而地獄和魔鬼的領地則是醜惡的?

在西方文化的基本理念裡,將神聖的美德善行與美關聯,藝術作品中的女巫都被呈現為醜陋險惡。正是此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在眾畫家筆下的地獄畫面,令人驚悚不安,充滿黑暗和恐懼。

文中舉例了博斯的板上油畫《塵世樂園》,畫中對殘損人體和怪誕變形的可怕描繪是一種諷喻,寓意世俗誘惑及其受到的懲罰。時至今日,在宗教徒的潛意識裡,依舊將地獄當成是醜陋的、陰暗的地方。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博斯的板上油畫《塵世樂園》


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鐵路、地鐵等紛紛出現,這些先進的交通工具在反工業的人士看來,也是醜陋的發展物。

文中多次提到19世紀著名的藝術與社會評論家約翰•拉斯金,他是一位極端的反工業批評者。

他有著頑固的性別身份觀念和封閉呆滯的宗教虔敬信念,使得他一直處於極端的心態。他認為一切工業進步都是醜陋的。

作者通過大量素材展現了宗教、藝術、工業等多個方面,對人們判斷美醜的影響。同時,他從精神學角度分析得出,我們的審美是源於大腦中的生物電能和對外部刺激的本能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的審美品味不是由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或者遺傳影響的,而是必然的神經活動結果。

打個比方,你會在你的潛意識裡面,將體態豐滿的女性設定為是漂亮的,而強壯高大的男性設定為是健康的。

美的遺憾

貝利在開篇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他寫到“無暇的完美也可能乏味無聊,而且有時還是令人煩惱不安的”。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維克斯重機槍


數碼領域有一個叫作“詭異谷”效應,當機器人跟人類的樣貌越接近,電腦生成的人物越逼真,會帶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息,令人不安。所以,我們看到的3D電影才會將好多不完美的因素融入設計之中。

貝利還提到完美設計的維克斯•馬克I型重機槍、B—52轟炸機等製造物,用途卻醜惡殘忍。美的東西並非全然都是好的,也存在遺憾。

醜的形態就一定令人厭憎嘛?

昆丁•馬西斯作於1513年的板上油畫《醜公爵夫人》,畸變增大的上頜、變形的鼻子、下垂的下巴,醜的嚇人。不可思議的是,倫敦國立美術館商店出售的明信片,這位醜公爵夫人銷售量喜人,大受追捧。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無獨有偶,丹麥木雕師托馬斯•丹於1959年,創作了一組“洞穴人小侏儒”的雕像。染色的蓬鬆頭髮,凸出的眼睛,滑稽的笑容,模樣古怪荒誕,但是卻非常受歡迎。

作者通過對比不同事物的美醜形態以及所帶來的反響,佐證了一個事實, 醜並非美的對立面,而是美的一方面。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洞穴人小侏儒


被人類操控的審美

我們的審美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會有一種隨大流的趨勢。

比如,人們容易受到媚俗文化的影響,注重粗糙簡陋的即時性結果,追求的是反饋、回應,而不是居間過程中的美學效應。邁阿密楓丹白露大飯店是20世紀媚俗風尚的黃金標杆,耀眼奪目,誇張狂野。大廳帶有一個液壓控制的舞池,成噸的紅色天鵝絨用於內部裝飾。

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大量湧現的產品在某種程度上讓大自然顯得渺小、平庸。貝利認為琥珀中的蒼蠅、養在溫室箱中的蕨類、實景模型與動物標本園等等,表明了對自然的虛假的控制,也是媚俗低劣品位的最好例證。

商業廣告也在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取向。現代廣告不敢醜。例如,鋥亮閃耀的汽車廣告,它不會被呈現落上了鳥糞,或者被路上的泥土弄髒。

《審醜•萬物美學》:以“醜”之名,見證美學

楓丹白露大飯店


貝利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影響下,人們的審美也會發生改變。當大多數人認為醜陋的事物變成一種流行,它便不再醜陋,而被廣泛接納。

可以說,我們對醜的偏見來源外部環境的影響。當代作家也依舊習慣刻畫醜陋的外貌特徵,來揭露人性的惡。例如莫言在《豐乳肥臀》裡對人物的描寫是這樣寫的

“九老媽手像鴨蹼,瘋貓似的眼睛,躺在綠草上又像一條昏睡的大泥鰍。”

我們習慣性地通過一個人的外貌來判定他的人品,是因為我們接收到的知識和環境左右了我們的看法。

現實意義:

《審醜:萬物美學》這本書探討醜及其意義,不是單純地滿足於表象的描述和圖像的羅列,向世人展現畸形怪怖、醜惡離奇的圖片,給人帶來視覺的衝擊。作者以工業革命前後與維多利亞的自然、社會和文化生態劇變為核心切入點,再關聯到其他必要的歷史時期,來觀照醜的形態與概念變遷。

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醜比我們想象中的複雜,也比我們想象中的有趣。生理殘障的醜並沒有那種故意而為之的表現意圖,而人為的建築醜態,才真的令人不悅。

作者的核心觀點就是醜並非美的對立面,而是美的一方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作者試圖在證明,醜其實也是一種美,也值得被欣賞,我們應該放下對醜的偏見,接受事物的不同表象形態。

萬物本無美醜,美醜皆在世人心中。誠如雨果所言:“醜就在美的身旁,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善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