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雲和的故事:雪梨穿上“文化衣”果農鼓起“錢袋子”

思路出路 | 來自浙江雲和的故事:雪梨穿上“文化衣”果農鼓起“錢袋子”

我出身於雲和縣崇頭鎮,老家素有種植老梨的習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兒時家鄉最美的風景。2018年12月,我有幸轉任元和街道黨工委書記,與雲和雪梨結緣。

元和街道是雲和雪梨的發源地和主要生產地,最大的種植基地就在梨莊行政村下屬的蘇坑自然村。這兩年,蘇坑村的農戶一直處於“單打獨鬥”的局面,沒有形成合力,也沒有打造出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於是,到崗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轉化生態價值,如何依託“小福果”實現“大民生”。帶著這個問題,我帶領全體班子成員第一時間到蘇坑村開展專題走訪。

“真心希望我們的道路能夠再寬一點。”這是走訪中聽到較多的一個建議。蘇坑村原有道路僅3.5米寬,每到梨花開放時節,來賞花的遊客經常堵車,雪梨豐收的時候運輸也不暢,這已成為制約雪梨產業發展的痛點。我第一時間與縣交通局、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對接,爭取了蘇坑村道路拓寬項目。如今道路拓寬了將近一倍,道路寬敞了,人心也順暢了。

思路出路 | 来自浙江云和的故事:雪梨穿上“文化衣”果农鼓起“钱袋子”

豐收季,遊人享受雪梨採摘樂。汪麗芳供圖

基礎設施提升了,來賞花的遊客越來越多,如何讓美麗的自然風景“轉化”為農民口袋裡的票子呢?我牽頭組建了工作專班,鼓勵農戶擴大種植面積。擴種需要資金,難題又來了。蘇坑村的大多數農戶有技術,但年齡偏大、無資金、無固定資產,貸款成為難題。我想起了縣裡推出的“黨員先鋒貸”,不需要抵押,憑黨員身份就可以貸款創業。我決定試一試。

我諮詢縣裡相關部門,並牽線村鎮銀行黨總支聯合蘇坑村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在現場,村書記藍益聰和20餘名黨員帶頭辦理了100餘萬元貸款。2019年,憑藉“黨員先鋒貸”資金,全村雪梨種植面積擴大10餘畝,村集體收入達到40餘萬元。

品質是農產品的靈魂。如何提升雪梨品質,我想到了“雲和師傅”。“雲和師傅”是浙江省唯一的以人名命名的勞務品牌,他們農業技術精湛、經驗豐富、踏實肯幹。我積極倡導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師傅助力的工作機制,發動藍益聰、雷宗明、藍小建等一批種植大戶以及“雲和師傅”與種梨農戶開展“1+1”產業幫扶項目。村主任雷宗明是雲和雪梨協會會長、雲和雪梨產業農合聯理事長、鄉村振興“最美農民”,他有著20多年的種植經驗,手把手教周邊梨農雪梨種植、梨園管理和深加工等技術。

要提升雲和雪梨的美譽度和競爭力,單靠品質是不夠的,還得借點文化的巧勁。

我牽頭組織對雪梨種植歷史、種植技術和雪梨文化等開展多方位研究,更新產品包裝、舉辦梨花節、傳揚雪梨文化,為產業振興注入“文化之魂”。2019年,我們先後舉辦了“梨花微雨”攝影採風節、農民豐收節暨雲和雪梨採摘節,吸引了上千名遊客。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堅持“紅色黨建+綠色產業”的“紅+綠”融合發展路子,在農民豐收節上專門設置低收入農戶雪梨銷售區,並帶領街道機關黨員為低收入農戶搬運雪梨、現場吆喝,當日累計為村裡9戶低收入農戶售出2000多斤雪梨,為他們增收2.5萬元。一位農民緊緊地拉著我的手說:“你們街道的服務真是太好了!”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原本安靜的小山村變得熱鬧起來,村裡的老人坐在家門口賣起了雪梨乾、雪梨酒、雪梨膏等深加工產品,“沒想到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了!”看到老人眉開眼笑,我心裡比喝了蜜還甜,不禁感慨:“雲和雪梨不僅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更是鼓起了鄉村振興的底氣!”

此外,我借力浙建集團與梨莊村結對的契機,實施“一對一”訂單式農業服務項目,銷出雲和雪梨、小香薯等農產品1000餘份,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累計20餘萬元。

目前,全村雪梨年產量達到1400噸,產值達700萬元。梨莊村的梨園更是被評為浙江省100個“最美田園”之一,也是雲和縣唯一獲此殊榮的少數民族村產業園。村內80%的村民不僅摘掉低收入的“帽子”,更是蓋上了新房,村莊面貌也煥然一新。如今,“金果圓碩似胖娃,自在風中盪悠悠”是我眼中最美的風景。(作者為浙江省雲和縣元和街道黨工委書記 周世福)

思路出路 | 来自浙江云和的故事:雪梨穿上“文化衣”果农鼓起“钱袋子”

編 輯 | 車 婧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聚焦三農工作隊伍

聚力鄉村振興戰略

思路出路 | 来自浙江云和的故事:雪梨穿上“文化衣”果农鼓起“钱袋子”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圖:[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