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听着外面淅沥沥的雨声,手捧着把知性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性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享受着如同富于幻想的诗一般的舒曼的曲子,这样美妙的时光真的是没有被我辜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畅销多年的文化散文经典作品。余秋雨先生在走过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后,写出了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的文字。出版后的二十多年来,不断重版。

我喜欢他将我引入历史的文字,也喜欢他没有架势口语式的警句,更喜欢他文字里呈现出的特殊高度。

01

《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磅礴,波涛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低下,却能蒸腾九霄,化云为雨,为虹为霞……”

余秋雨先生把都江堰的治水,用“道”来解释: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开篇便能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故事,遥远的李冰。他没有学过水利,却以使命为学校,留下都江堰这一水坝工程。

对于这个水利工程,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于历史书,且仅仅认为是一道选择题的考点。

从前一直都想去青城山下感受来自白娘子的灵气。却从未想过,去感受一下与它相邻而居的都江堰江流的决绝势头。

何为文化?余秋雨先生为文化制定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那么都江堰的精神价值是什么?“道”,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先领悟水,顺应水,听从水,然后再治水。

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从都江堰建成至今,这个不大的工程,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在那个冒着灵气的地方,我想它的集体人格就是“道家”指导下的“李冰式”的大愚大智,大拙大巧吧。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行人类最清澈的思考。

02

《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白先勇先生这样评价余秋雨先生:“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余秋雨先生不仅仅介绍了他所走过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他走过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文化。他写出来的更是思索后的结晶。

作为一个山西人,《抱愧山西》我自然是读了好多遍。15页之多,介绍山西,还用“抱愧”二字,我感到些许安慰。只是不知道读这本书的人有多少,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有多少?想要去了解山西的人又有多少呢?

从地理环境到历史文化,从文献典籍到山西民歌,从晋商精神到历史教训,这个思索结果深入到我的骨髓里。

好的书就是有能让一个人静下来去思考的文字吧,随着文字的跳动,内涵也跃然纸上。

文字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写出强大文字的学者更是让我们仰望一眼就觉得脚下的路不再那么模糊了!

03

《文化苦旅》|从美妙的文字中感悟遗迹留下的文化

书的魅力,对于我而言,是一种看上了就不会放过的地步。

在网络已然发达到有手机就能看书的时代,我还是习惯于纸质书籍。每当快递小哥给我打电话说网上买的书到了,我总是兴奋到要跳起来。

这种对书的执念,总是让我想起天一阁。想起了那个只要听说是书,只要手指能触摸到薄薄的宣纸就兴奋莫名、浑身舒畅的天一阁创始人范钦。

“不讲理由的痴迷,再加上工程师般的精细,这就使范钦成了范钦,天一阁成了天一阁。”余秋雨先生这样讲到。

还有更痴迷的人吗?有啊,为书而嫁,为书而死的一个女子——钱绣芸。

这位对书痴迷的女子,知道天一阁所有藏书两百年不蛀,全靠夹在书页中的芸草时,她便只想做一枚芸草,夹于书中。

她为了登上天一阁而嫁于范家后人。后因范家家规严格,禁止妇女登楼,她便抑郁而终。

我在想我若生在那时,会不会如她般痴迷于天一阁?她若生于此时,会不会如我般兴奋?

每次取了快递,小心翼翼拆开包装,仔仔细细撕开书的保护膜,归类至于书架上——范钦那时也如我般侍弄着天一阁里的每一本书吧。

若钱绣芸能看到我的书,会不会不再只是想做一枚芸草了!她会如饥似渴般做一只“书虫”,把书里的故事,书里的思想,书里的文字一一吃在肚子里吧!

对书痴迷于此,是因为觉得有的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有些书读着如同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例如《红楼梦》。

若钱绣芸晚出生若干年,若曹雪芹早出生若干年,哪怕钱绣芸看到了《红楼梦》的手抄本,她会不会因《红楼梦》而不再痴迷于天一阁呢?我不得而知。

结语:

读书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情。

闲来读读,汲取精髓,便已足矣!

先生已经是骆驼了,都还在忍受风沙,而我不过是只能围着磨盘转圈的小驴而已!学会骆驼一样的储存力,慢慢地等待某一天的驰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