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莫泊桑

莫泊桑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除了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外,其实也写了不少的长篇小说。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生》更是被推举为女性必看的成长书,且因和福楼拜的师徒关系,是在老师福楼拜的催促和指导下写成的,所以不少人会把莫泊桑的《一生》与师傅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相比,然而莫泊桑《一生》笔下的约娜,在塑造其形象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包法利夫人》的爱玛是追求幻想而不可得,《一生》的约娜是追求现实而不可得。

《一生》简单来说,单纯的约娜被伪装的于连所迷惑,带着对幸福的憧憬,开始了一生苍白无力的悲剧,最终重拾生活的希望。

小说以“善良”为核心点,深刻讲述一个被男权时代所左右的善良女性。那我就以“婚姻”的角度来解读《一生》的背后:婚姻里的善良,并不是盲目与放纵。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01、【婚姻里的善良】:解读约娜善良,是原生家庭的赋予,压倒一切的背后,是外来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一生》里的约娜出生在家境优越的贵族,加上父亲把她送进了与世隔绝的五年修道院生活,这也是原生家庭直接造就了她的“善良”。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过: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关于“善良”的来源,最初都是很多家庭所赋予子女的传统美德,其出发点是没错的,因为心善之人总能无愧。实际上,父母在赋予这种思想时,并没有教会如何用好善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的感受会成为人生决定的一大部分基础,造成我们会笨手笨脚的去套用父母善良方式,选择公平性善良对待每个人,然后是得到现实冲击下的极大碰壁:

看到老人摔倒,都会有所顾忌;听到陌生的求助,都会考虑背后的善恶;想到流言蜚语,都会感叹“一句恶语六月寒”。

善良总是没有错的,只是需要一定的理性去判断与运用,而不是像《一生》里的约娜的悲剧起源于“善良”。

善良的她被假绅士的于连所迷惑,就算是发现伪装,也是默默承受起那悲剧一生;听信丈夫于连的花言巧语,把私人财产交给他而被挥霍一空;撞破于连的出轨,又因善良选择原谅,导致对方的肆无忌惮;失去丈夫的她,还是善良的溺爱儿子,导致他的堕落人生。

所以善良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人生,也可以指引毁灭。显然,善良的约娜并没有在婚姻里有所觉悟:善良到底在婚姻占据多大的成分呢?

我想很多人都说不清,也定义不清楚,唯一能肯定的是善良之人在婚姻总会“失去比得到的多”,人性始终存在着“恶”。

之所以有这样子的感叹,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黑暗,人性是光明的另一面是“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婚姻是两人之间的人性纠缠与对碰,那么过于善良的人总是处于被动,慢慢被对方吞噬自己,逐渐失去自我,最终形成另类的“依附式婚姻”。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独特品格,只是当婚姻处于被动的失衡状态时,那么压倒一切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与自我意识的覆灭,从而形成一种依附关系:约娜是出嫁前对父母的依赖,结婚后对丈夫的依赖,丈夫出轨后对儿子的依赖,她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能选择依附在别人身上,寻求精神的慰籍。

所以,我觉得过于善良之人在婚姻里并不被看好,它会处于被动,又是压倒一切,那么它的带来的结果是一种人性对自身品格的侵蚀,也会面临着“放纵”的后果。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02、【婚姻里的放纵】:善良的人总会去原谅,从而形成恶性的放纵。

凯鲁亚克说过:“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

这位“衣来伸口”的大小姐没能看透生活的本质【痛苦】,也正因为约娜的眼里充满了爱,所以她总是会习惯以自己的善良去对待别人,包括她的丈夫于连。就算是丈夫的粗暴、占有她的私人财产等等行为,最终是出轨。

因为她的善良,换来的是于连有恃无恐的放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并不提倡过度的善良行为展示给别人看,久而久之会给予一种“什么都可以妥协”以及“人善被人欺”的感觉。这是种很微妙的心理,人在看到别人的性格弊端,就会在潜意识里做出相对应的针对性行为,比如说“放纵”。

放纵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建立的,它的初步形成并无太大的伤害,只是会随着善良的影响,逐渐形成恶性的反复伤害,分为无意识伤害和有意识伤害。

  • 无意识伤害:“那么善良,应该是不会介意”的心理,人在对别人的品格判断,就会形成一定的理解,用印象去做出看似合理性的理由,从而形成无意识伤害;
  • 有意识伤害:在对方清楚的情况下,有意而为之的恶性伤害。深刻明白对方的性格缺陷,逐渐形成有恃无恐的有意识伤害。

对比两种性质的伤害,我们就能发现《一生》表达“放纵”的真正含义:于连是抓住了约娜的“善良”,才有恃无恐的去放纵自己。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疫情期间,有着沸沸扬扬的“留学生事件”,让人争执不断。近日有个留学生回国后,不仅不按照要求自我隔离,还多次出门遛狗。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知晓情况后,就登门劝阻的时,该男子居然对社区人员泼开水,并叫嚣:“我未成年,不怕警察!”

这句话“未成年”成为近几年来的未成年犯罪的理由,利用着人们对未成年的善良与保护,甚至有人想要趁成年时,干一票大的,想想也是可怕。

或许善良的人总会去原谅别人,只是人性的复杂,存在少许的“恶”,让善良之举形成可怕的放纵。

同样的,我并不提倡婚姻里的过于善良,除了会放纵对方。它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也会让对方有恃无恐,失衡的婚姻地位,终究还是会走向破裂。

所以,我们才会在《一生》里,看到善良的约娜放纵了丈夫于连,而一味地被动自己,伤害自己,甚至是以死逃避。这也是莫泊桑在“善良”这方面,给人深刻的思考:善良的我们总会去原谅,除了积极作用外,还是否会养成恶性的放纵呢?

但是,我也深信善良总是没错的,它只是需要去不断成长起来,去匹配生活。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03、【婚姻里的成长】:成长是为了更好的去匹配生活。

琼瑶《婉君表妹》里的“小婉君”扮演者谢玲玲被当时身家600亿的富二代林建岳看上并且嫁入豪门,听从婆家的话,为林家生下2男3女。

后来老公出轨,在悲痛1年后,重振旗鼓开始炒股,投资苏州的商铺,去法国投资酒庄,收藏名画。除了这些,她个人更是学绘画,办个展,跳拉丁,做慈善。

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就算是失去婚姻的依靠而离开了,还毅然去成长自己。

比起约娜是原地不动的成长,莫泊桑在《一生》里描绘这么特殊的女人,她就是曾经丈夫于连的情人————罗莎莉。

两人都是曾经依靠在于连身上的女人,但安排的结局极具讽刺性:一个曾经富裕,却在最后落得贫困潦倒(约娜);一个曾经贫穷,到最后是有着美满幸福家庭以及安逸的晚年生活(罗莎莉)。

作者莫泊桑通过这两个女人的对比,突显了“成长”的重要性:婚姻始终不能停止成长,它意味着走向不一样的命运。

在我看来,婚姻最好的状态是势均力敌的成长:不被落下,也不会超越太多。不管是女强男弱或是男强女弱的地位,都会走向不可控制的失衡状态。

就如莫泊桑结尾那句“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那么,成长是最好的掌控生活。

白岩松在《白说》中说道:“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决定我们婚姻的价值与地位,形成不可代替的正比。

物质的衡量、思想的高度、彼此的深度都是建立在成长的基础上,婚姻里的成长只是为了更好匹配对方与生活。

《一生》里约娜与罗莎莉的命运走向,都是因为彼此的成长度所决定的,这部长篇小说《一生》与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本质还是一样,爱玛或约娜都是一辈子都在依靠中寻找自己的感情归宿,却忘却自身的女性独立意识。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04、【婚姻里的希望】:生活还是具备“希望”,指引美好的人生。

于连的偷情死去,并没有带给约娜太多的伤心,反而是她的溺爱导致儿子的烂赌,让约娜的晚年无比落魄,最终她只能在儿子与暗娼生下的一名女婴身上,寻找到生活的一点点温暖、希望。

莫泊桑用“希望”作为约娜最好的结局,点明人生最终的态度是对不管如何糟糕的生活,都要抱着希望去勇敢面对。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1998年上映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活在了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身边所有人全是演员假扮的,只有他是真实的人。

从婴儿到成人的30年里一直都活在摄像机的拍摄下,日常生活通过电视机出现在全球观众的眼前。偶然得知真相的楚门,仅克服内心的恐惧还成功逃离了虚假的生活,因为他始终抱着生活的希望。

鲁迅也曾经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的生活着,但从小心中是存在“希望”之光:读书时,是希望有好成绩;工作时,是希望有好工作;结婚,是希望幸福。所以,生活还是具备“希望”,指引美好的人生。

婚姻只是把一个人的希望,合并为两个人共同的希望,幸福美满与孩子的健康平安。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生命终点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我们也能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带着少许的希望陪伴走过一段。当这个人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我们走的更远

《一生》:善良的背后,是一种人性对品格的侵蚀


莫泊桑的《一生》是女性必读的小说,它很深刻讲述善良的女人在婚姻里的悲剧。

在那个男权时代,约娜终究没能突破自己,觉醒自我的意识。

《一生》:婚姻里的善良,并不是放纵与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