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眼瞅著法定節假日馬上結束,疫情數據卻還在上漲,不斷變化的疫情深深牽動著人們的心。小悟趁著年前放假攢了幾場展覽,與大家分享,為了給無聊在家的你,疏解一下緊張的心情。下面就開始開啟甘肅彩陶之旅啦~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從製陶捏泥的工藝中領會出了人類的起源,尤其是那些色彩質樸、圖紋優美、造型多樣、工藝精湛的彩陶。起初在上面刻刻畫畫各種紋樣,到後來弄出好多文字雛形。這時,文明的曙光已經探出地平線,在甘肅大地上大放異彩,而這一刻,距今天也有八千年了。


甘肅彩陶是經過當地和周邊地區的文化融合發展過來的,從八千年前的大地灣文化開始,經歷了仰韶文化的興盛、馬家窯文化的繁榮,至辛店、沙井等青銅文化的餘暉,時間跨度有5500餘年之久,是彩陶文化中延續時間最久,文化發展脈絡最清晰的一段。對於今天我們瞭解自己的祖先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巫術、宗教等,很重要。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此次《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機構共同推出的專題性地方精品文物展。甘肅省13個文博單位最具代表性的彩陶精品首次在首都集中亮相,可以說是一次甘肅彩陶的視覺大宴。在國博定製級展櫃中,特製燈光的襯托下,這些文明之罐無比清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毫髮畢現、紅潤鮮活。展廳也經過精心設計,飾以黃土之色,與彩陶的質樸相輔相成,遊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遠古的淳樸和歷史的沉澱。展覽分“黃土下的彩色世界”、“筆畫與色調的奏明”、“大自然的生命組歌”、“精神的家園”四個單元,涵蓋甘肅彩陶各個歷史時期,涉及文化、工藝、藝術、宗教、社會生活等多個主題,其中一些彩陶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向人們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燦爛輝煌。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是被一個瑞典的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安特生是拉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大幕的人,也被稱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變了中國近代考古的面貌,被中國評價為“了不起的學者”,但也被罵作“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幫兇與走狗”,這樣兩極分化的評價在一個人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不過歷史最終還是給了他最公正的評價,一個成就卓著的學者。


而為什麼中國一些早期的文明是被一個外國人先發現的?這位外國學者為什麼又曾經譭譽參半?


這就要說到中國近代史上的亂象,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國內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中國的考古研究工作尚沒有成形,同時造成了大量文物外流。在當時的境況下,經常有外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探險者來中國挖地取寶,或許也正是這樣,安特生才稱為“文物販子”。


不過在當時來說,安特生是被中國政府特邀而來的學者。也或許是我們的眼光還不夠久遠,沉寂於地下已然埋藏了數千年的文明形態,如果把一切交給時間,相信安特生這個人的功過是非,會日漸明晰,然而他自己也證明了這一點。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安特生


當時的北洋政府,認為瑞典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沒有野心”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探查中國的礦產,給身為瑞典人的安特生遞上了橄欖枝。1914年春,一紙來自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顧問的聘任書打破了安特生平靜的內心,他毅然辭去了瑞典國內的職務,輾轉來到中國。1921年,他在遼寧錦西砂鍋屯、河南省瀴池縣仰韶村進行發掘,證明了中國史前存在的新石器時代。1923-1924年,為了進一步追尋仰韶文化彩陶的源頭,他於甘肅地區開展了大量的調查和發掘工作。1925年發表了《甘肅考古記》,將甘肅古文化分成六期,與我們現在認定的有一定的出入和錯誤,但被後來的考古發現逐一糾正。同時,他對中國還有一項重要的考古貢獻,就是讓傳統的中國考古學家明白,考古這件事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更應該去實地發掘。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夏鼐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nài),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為我國考古事業投入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他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出了全面探討,首倡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創造性地利用考古學的資料與方法,開拓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在古代中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提出創見。


1940年12月,夏鼐從開羅登上歸國的列車,學成歸來,滿懷抱負。剛回國後不久,他就應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羅常培先生邀請,在昆明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考古學的方法論》。就古物搜索、發掘,到整理、研究,他一一詳述。由於此前很少有中國學者論述過考古學方法,他回國後的第一講就成了昆明學術界的一件盛事。


實踐出真知。回國後,夏鼐很快開展田野考古。夏鼐等人在甘肅的史地考察,1944年集中於河西走廊地區,與彩陶無關;1945年起,則專於史前遺址的考古和彩陶發掘,其範圍和路徑與安特生大致相似。除了新發現蘭州中山林、太平溝等數處彩陶文化遺址外,夏鼐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發現了甘肅仰韶和齊家期的層位關係——寧定陽窪灣齊家文化墓葬的發掘,從地層學上確認仰韶文化的年代早於齊家文化,對甘肅彩陶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證明了安特生所謂的“甘肅仰韶文化”的諸多不妥之處,並將其糾正,把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的體系中獨立出來。


小編不是學考古的,對其中的知識點了解的並不是很透徹,但是很明白的是,如果沒有夏鼐,中國考古界的祖師爺,我們可能還在用錯誤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們曾經擁有的燦爛文明吧。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我們回到展廳,環顧四周大致可以發現,彩陶的顏色是紅、黑、白,變化的是紋樣圖案。從最初簡單的一抹紅彩,到後來絢麗複雜的紋飾,從直線到曲線,從漩渦紋、網格紋、鋸齒紋,到葫蘆網格紋、四大圓圈紋、回形紋,彩陶經歷了5500多年。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人面魚紋盆,其上的人面魚紋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中紋樣最有代表性的。像這樣的仰韶中期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數量較多,大多也是工藝精緻、裝飾華美。陶質以細泥紅陶為主,手製作品,一般採用泥條盤築法。主要紋飾有圓點、曲線、弧邊三角形、月牙形、魚紋、花瓣紋等,這些常見的紋飾多以組合的二方、四方連續的形式裝飾在器物表面。也有一些器物的表面飾一些較為複雜的動物紋樣,如鳥紋、蛙紋,有時也會以二方連續的形式繪畫。


這件人面魚紋盆,尖底瓶的紋飾,比同時代同等大小的彩陶器裝飾圖案要繁縟、華美,它可能不是日用品,而是有某種特殊的用處。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漩渦紋四系罐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越公元前3000年—前2700年)

1956年甘肅省永靖縣三坪


馬家窯文化距今公元前5 0 0 0 — 公元前4 000年 ,持續時間長達1 000多 年。馬家窯文化是甘肅地區彩陶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堪稱“彩陶之冠”。這個時期的彩陶,色彩是紅、黑、白共用,圖案繁縟多變,線條流暢細緻,形成了典雅端莊的藝術風格。


進入展廳第一單元,便可以看見這件被譽為“彩陶之王”的馬家窯文化的代表漩渦紋四系罐。之所以稱之為“王”,我認為不僅它是出土彩陶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同時其上的紋樣也是最完整、繪製最清晰的一件。這件彩陶罐斂口鼓腹,是一個儲藏用的陶甕,口沿外側有4個鉤狀的系鈕用以加蓋封口。器表大部用黑彩飾以大小不等的漩渦及水波紋,其流暢的線條與精美的構圖使其成為馬家窯文化的代表。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波浪紋內彩盆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漩渦紋三聯杯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約公元前3000年-前2700年)


展廳中,有一件形制很有意思的漩渦紋三聯杯,收藏於蘭州市博物館。聯體杯造型奇特,如何使用還是個謎。有人推測,它可能是不同部落首領協商議事時,為合作成功準備的禮儀性酒具。因此,連體杯的造型體現了彼此部分高低、共同合作的理念。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在馬家窯馬廠類型的彩陶上有一些較為特殊的符號 ,常見的有“+ ”、“- ”、“X ”、“○ ”、“卐”、“| ” 等 ,可能是當時文字的雛形、可能是某種記事方式、可能是標識陶器在窯中的位置、也可能是象徵族徽,有些符號與商代的甲骨文較為相近。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人獸紋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約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這件彩陶上有人和動物的組合,人手持武器,像是弓箭類型,也可以看出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上古時代,原始信仰是人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們把自己的靈魂安放在這些大大小小、長長扁扁的彩陶紋飾之上。彩陶紋飾中最能體現這些特徵的就是鯢魚紋和神人紋,這些紋飾的共同特點就是把自然萬物生靈與人結合,不僅反映了史前先民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體現了原始信仰中靈魂互通的樸素思維。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公元前3800-前3000年),武山縣傅家門出土。陶瓶侈口平沿、平底直腹,腹上部有雙耳。器身通體黑彩繪有一鯢魚,身子蜷曲、尾巴上翹,人面雙眼圓睜、嘴巴寬闊,頜下有須,腹部肥大,前兩肢張開,飾網狀。除此件鯢魚紋彩陶瓶外,在臨近的甘谷縣西坪還出土了一件與此類似的人面鯢魚紋彩陶瓶。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展廳中造型最為特殊的展品,非“人形罐”莫屬。這隻人形罐的造型與彩繪顯示了河西走廊遊牧部族的衣裝特點。衣襬掖進褲子裡,膝蓋以下的褲腿收進靴子裡,雙耳打孔。也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穿衣習慣和風格。罐體塑成人形,雙臂也是罐子的雙耳,穿靴的大腳則是罐底。觀者無不為先人巧妙的構思點贊。

博空間|“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陶之初,性質樸


甘肅彩陶之路的緣起、形成和發展,歷經5500多年的滄桑,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碰撞。


上古藝術創作者們捏鑄彩陶讓後來者體會到了他們對生命永恆的渴望,將靈魂安置於紋飾、造型之上,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那遙遠的生命跡象,讓我們真實的看到泥與火、線條與色塊鑄就的上古世界。


展覽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

時間2019/12/25-2021/1/3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1展廳(北側三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