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关于如何做父母的书读过很多,但没有一本带给我的震撼可以和《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相提并论。

01

死亡是一种解脱:人前光鲜亮丽,人后苦不堪言——皆源于父母

佩吉·杨来自台湾一个普通四口之家。

很小的时候,她就对音乐有一种反常的痴迷和感觉,似乎那里才是更值得去探索的世界,充满了不可言说的秘密。开始学琴后,她一坐上琴凳就不想下来。

因为天赋和努力,5岁时她获得了全台湾幼儿钢琴大赛的冠军——这只是开始,在后来的大赛中,她不是冠军就是亚军。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还想要更多。

为了佩吉更好地学琴,父母卖掉一切移居法国,这让佩吉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他们怎么办?

到法国后,佩吉每天在典雅的法式校园环境出入,父母却在中餐馆和洗衣房卖命地赚着微薄的工资,强烈的反差让她的压力更大了。

她更加拼命地、忘我地学习,而父亲还严肃地要她再努力。

她开始抽烟了。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大二时,佩吉参加了当年的国际肖邦钢琴大赛。

赛前,父母眼里只能赢不能输的期盼让她几乎发抖,她借拼命抽烟来平静自己;获奖后,父亲的脸上却是像哭又像笑的扭曲的表情,最后嚎啕大哭起来:他们太需要她的成功了。

感到自己快要被压垮时,佩吉遇到了莱昂。

如果说佩吉此生收到的第一个来自上帝的礼物是她的音乐天赋,那么莱昂就是第二个

遗憾的是,因为父母,一切都变了。

父母说佩吉的成功是他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她的婚姻必须他们做主。

父母觉得,为了佩吉,他们吃了太多的苦,她不嫁给有钱人是说不过去的。

佩吉放弃了莱昂,结果就是:“从今以后,我活着与没有活着都没区别,我也不在乎了。”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在父亲的安排下,佩吉嫁给了一位富商。

即使她被频繁家暴,父亲依然不许她离婚。她无比悲哀地说,如果不离婚,她就会自杀,父亲才勉强同意。

离婚后,佩吉去了美国。

在美国,爸爸一句“你从小就懂事,知道疼我们”,她嫁给了认识不久、没有感情的威廉。3年后,威廉为了情人离开了家。

为了排解压力和屈辱,她更疯狂地抽烟,有时一天两三盒,也尽情地酗酒,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怒吼过,砸过东西......

42岁那年,她时常感到胸闷,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肺癌,晚期。

听到这个结果时,她却感到一种意外的平静,似乎知道这是命里早已注定了的。

回想这一生,除了音乐和莱昂是真正真实的,还有什么?如果可以再活一次,她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和莱昂在一起,即使伤害了父母。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佩吉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从她自身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父母从小严格的管教,让她习惯了顺从,即使明知他们不对,也很难做出反抗,潜意识里,“反抗”是一种罪。

读完这个故事,内心很悲伤,如果父母没有孤注一掷地去法国,他们的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个音乐天才,因为父母,匆忙走完了辉煌而又压抑的一生,她在临终前说出自己的故事,只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够从她的故事里吸取教训。

02

来自银行世家的修女: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是对父母不和的报复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艾玛·福斯特出生在银行世家,哥哥毕业于哈佛医学院,在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姐姐毕业于韦尔斯利分校,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做小提琴手。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乖巧、漂亮,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多么完美的家啊!

一切的改变,源于7岁时一次意外的发现。

圣诞节的第二天,家里举行一个盛大的派对,名流济济,热闹非凡。

艾玛无所事事,四处转悠。当她独自在宴会厅的一个角落坐下来后,突然发现一个珠宝商偷偷在母亲的腿上使劲捏了一下,艾玛惊得差点跳起来,可母亲居然显得若无其事。

从那天起,她彻底变了,任性、刻薄。而看到母亲一次次因她而难过、尴尬时,内心却满是复仇的快感。

12岁那年,艾玛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姐姐居然是个同性恋;

15岁那年,艾玛从酗酒并打人的哥哥嘴里听到他对这个家的恨,以及祖母因祖父情变而自杀身亡。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但父亲是艾玛内心的希望。她从小就崇拜父亲,他也很呵护她。

发现母亲的不忠后,艾玛一直认定父亲是无辜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他抱打不平。

但在17岁那年,她吃惊地发现,父亲在外早就有了情人,而且还生了一个男孩。

最后的一线希望消逝了,她对这个家的信任被彻底摧毁了,躺在床上不停发抖的她似乎理解了哥哥姐姐的行为:他们应该早就知道了一切。

从此,她的行为更加怪异:穿有破洞的衣服,把头发剪成男孩,并染成紫色或蓝色。

她的内心总是有一股复仇和反叛的冲动,玩世不恭到了极点。

但她很清楚,她桀骜不驯的面具下,却是一颗无比柔软和最怕受伤的心。

在遭遇了一次失败的爱情后,她发现生活里已经没有人可以信任了,她想躲开所有让她痛苦、绝望的人,修道院成了她唯一想去的地方。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这是她对父母最后一次的报复。

艾玛在33岁时因乳腺癌去世。

一个完美的家,三个聪明的孩子,最终因为父母的行为而彻底被改变了。

海灵格说,幸福家庭关系是这样的: 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关系。

如果不是艾玛的遗言,父母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她叛逆的根源是他们的不和。

有人说,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彼此恩爱,可是很多人一直以为是贵的玩具。

03

死刑执行官的心声:别让孩子用生命为家长的错误买单

亨利·斯图尔特是原纽约联邦法院死刑执行官,虽然这是他的工作,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在职期间,他结束了237条生命,年龄都在20到30岁之间,他们都犯了一级谋杀罪。

每一次,他都安慰自己说:我不是法官,死刑不是我判的,我只是个执行命令的工具。

但,面对着那些鲜活的生命,他如何能做到无动于衷?每个人的眼睛里在那一刻都会出现对死亡的至深恐惧,对自己的绝望和悔恨。他们多数人口中念念有词,应该是在请求上帝的原谅,有的人带着极为恐惧的表情离去,有的人在被注射毒液前,因为紧张已经失去了意识......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斯蒂芬·米勒的21岁年轻人:金发碧眼,身材高大,长相俊美,浑身透出一个正值生命旺季的全部青春和风华。

从被带进执行室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直面带笑容,眼睛里没有一丝恐惧和忏悔。见到亨利时,他还礼貌地点了点头。

米勒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母亲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他是在无数个保姆的更换中长大的。

生活的艰辛让母亲总是心情不好,她经常指责和羞辱羞胆怯内向的米勒。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米勒没有体会过亲情和爱,但孤独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

21岁时,米勒已经是个高大的男子汉了,母亲却还像小时候那样羞辱他,一怒之下,他杀死了母亲。

当警察逮捕他时,他脸上出现的就是见到亨利时那样浅浅的微笑。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他似乎在说,这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代价是什么,没有被爱过的生命是不知道珍惜自己的

这是《绝望主妇》里一个故事的翻版,而故事之后的一句台词更值得深思:A monster is always made by another monster.

犯罪的青少年中,错误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些年轻的生命在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和痛苦之后,却还要自己去承担这些不幸的后果,被夺去生命暴力犯罪是生活里极度缺乏爱的铁证

为人父母,做的是一件关乎孩子、家庭、国家未来的大事。希望有朝一日,“岗前培训”也能成为“父母”这一职业的必须,不管TA持有什么文凭。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04

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苡程在纽约读心理学研究生时,论文的选题是忍了的忏悔心里。为了搜集各种临终遗言,她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几乎都是名人的。

她突然想到:为何不搜集城市里真人的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材料?

走过一生,谁能没有故事?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他们想一吐为快。

写信人有核弹专家、世界500强CEO、好莱坞女星等等。

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的应该是最真实的话了吧:No one lies at his deathbed.(临终之人无谎言)。

希望这些匿名信,对活着的人有启发。也愿每个为人父母之人,用爱点亮孩子的心灵。

还在为孩子做牺牲? 纽约客们的临终遗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祸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