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在武夷山市,有这样一位老人,多年来,他以传递家乡文化为己任,在文学创作路上,上下求索,用手间妙笔“留住乡愁”,他就是省作家协会会员、武夷山市实验小学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退休至今,聂炳福已经在《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生活创造》《闽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武夷山上杜鹃红》《烽火岁月中的使命与坚守》《南门老街的岁月情怀》《疫情下的鼠年春节》等乡土文化研究、文学作品、人物纪事及宣传报道共160多篇计26万多字。2018年2月,被评为2016—2017年度闽北日报优秀通讯员。

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懂了,就有了责任

聂炳福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人,钟爱文学的他,一直对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从1969年进入当地一所小学任教开始,便致力于红色文化、历史地理的研究,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写了不少相关散文随笔。投稿获得媒体发表后,他的劲头更足了,一有空闲,就走村串户,看历史档案,听老人讲故事。武夷山的14个乡(镇)、街道、农(茶)场他早已走遍,认识他的人称他是“武夷山活地图”。

退休后,他先后受聘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档案局,参与党史、地方志、档案资料编辑工作,经常下乡收集历史文化材料。这令他如鱼得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不断走访黄墩村、月积坑村、南树村、坑口村、浦城岱后等乡村,积累一手资料。不会开车的他,每周至少要去一个村,经常在市区和乡村来回奔波,有时来回坐公交车都要耗费四个多小时,但手捧新资料的他却异常兴奋。

经过一年多酝酿,聂炳福和武夷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多名乡土文化爱好者共同编撰了《永远的丰碑——武夷山革命英烈》一书,梳理收集了新中国成立前为革命牺牲的2863位革命英烈事迹,还提出对新中国成立后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集结出版,让英烈精神发扬光大的思路和建议。

他将1983年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的“党史座谈会”“二战党史座谈发言稿”及党史工作人员外出专访共58篇文章的手写稿,总共3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档,协助武夷山市原党史办主任罗永胜审阅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改造布馆时所有的文字史料,收集和梳理有关张山头红军墓的资料。随后,他又帮助兴田镇南树村挖掘整理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建浦苏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树村的历史,资料之详尽,堪称是一部南树的村志合集。

累点,也值得

整理1995年—2005年“邮政”“交通”“两区建设”“工业”4个卷目的《武夷山市志》特别是历史久远的民国时期档案,由于许多单位机构进行了合并,人员也进行多次调整,方志委和档案馆提供可用的资料非常有限,完成此项任务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而聂炳福是怎么做到的呢?聂炳福说:“既然答应了,就得想办法把事情做好。”他采用“死缠烂打”的方式,不厌其烦地用手机联系各相关单位具体经办人、登门拜访单位领导,前前后后到火车站、自来水公司、人社局、工信局、商务局、投资总公司搜集资料93次,终于完成四卷10万多字的文字稿。对于民国档案,每次遇到令人费解的草书体和生僻用语时,他就查阅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其他著录人员一道反复推敲,日夜赶工,每天在电脑前逐字逐句审阅文件题名500多条、2万多字。

心系乡情笔耕不辍——记武夷山市退休干部党员聂炳福

聂炳福和其他著录人员一道反复推敲生僻用语

聂炳福现在69岁了,多年不改为家乡补史立传的志向,他说:“做好搜集文献整理地方志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嘴巴贱’,就是要问;‘脸皮厚’,就是要不耻下问;‘不怕苦’,就是要经得起劳累。好多人还不理解为什么能坚持,我认为有人聘请说明我还有价值,能让我的兴趣和专长派上大用场,这也是我的精神寄托和乐趣所在啊。”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坚持宣传家乡文化,不抱怨、不退缩、不后悔。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武夷山人故乡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向这样的武夷山文化、武夷山历史的忠实整理者、记录者和传播者致敬!

福建离退休干部

微信号:fjltxgb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