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亙古懷念說史


我字多,看我!怯薛軍相當於鐵木真的禁軍,但他們並沒有參與西征,更多時間活動在東線戰場,也就是維護蒙古帝國的秩序。

雖然戰場上士兵都是精英,但是往往軍隊中還會有精英中的精英,這些人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勝在精英和出其不意,在戰國時期就有魏武卒,西漢時期的虎賁營,三國時期的陷陣營,白馬義從等等,都是屬於這種部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怯薛軍。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成吉思汗帶領軍隊征討了歐洲多地,雖然元朝的政治讓人不敢恭維,但是元朝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軍隊中更為精英的怯薛軍之強大自然不必詳細講解,今天就來聊聊怯薛軍的由來和主要結構吧。

怯薛軍的由來

其實怯薛軍並不是在元朝時期出現的,它的出現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都要早一點,是在成吉思汗還沒有統一蒙古的時候就出現了,其初始作用也很簡單,就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試想也是,成吉思汗的鋒芒畢露已經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注意,自身的安全自然需要得到保障。

怯薛軍的發展

在早期的時候因為成吉思汗還沒有後來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只招收了100名怯薛軍,也是在這個時候,後來的“蒙古四駿”中博爾術加入了怯薛軍成為其中不可多得的戰力。

隨著成吉思汗勢力的擴大,早期的一百人自然是不夠了,於是成吉思汗開始對自己這隻禁軍進行擴建,直到統一蒙古之後怯薛軍已經陸陸續續增加到了幾千人,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戰力,最後分別讓蒙古四駿各自帶領部分兵馬代為統領。

怯薛軍在職責之外的作用

前面也講了怯薛軍是精英中的精英,這股戰力在戰場上自然是逢戰必勝,但是後期的成吉思汗在擴建怯薛軍的時候加了一點自己的心思在裡面,就是這些人都是從大戶或者貴族中選拔,是不是覺得像質子,其實這樣說也沒錯。

這些人出身貴族所以在戰鬥經驗上自然是優於普通士兵,這是一部分優勢,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這些人的活動範圍都是在成吉思汗附近,並且平時都是直接聽命於成吉思汗,所以成吉思汗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這些人,防止貴族或者大戶內亂。

但是加入怯薛軍的貴族子弟卻都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加入怯薛軍是無上的榮耀,能夠為成吉思汗征戰是自己的福分,由此可見蒙軍的戰力強悍不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成吉思汗為了補償這些人,頒發瞭如果怯薛軍和千戶之間發生爭鬥,千戶有罪這樣的法律。

怯薛軍的主要構成

雖然平時怯薛軍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但是怯薛軍的內部結構也是非常的完善,其內部分支包括:弓箭手、帶刀者、門衛、守城者、斥候、牧馬、羊、駱駝者、文書、廚師、奏樂者等等,所謂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的也不過如此。

其中最高統帥是成吉思汗親自任命的納牙阿,喜歡三國的朋友可將納牙阿當作曹操身邊的許褚,平時看見納牙阿就知道成吉思汗已經在附近了,並且納牙阿主掌殺伐,如果貴族們被納牙阿找上門,那麼一定是大難臨頭,因為只有成吉思汗一人可以調動納牙阿。

關於怯薛軍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怯薛軍如此強大,自然是作為成吉思汗西征歐洲的主力軍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怯薛軍只參加過一次西征,並且還是第一次,目的就是保護成吉思汗的安全,平時怯薛軍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蒙古帝國,如果哪裡出現什麼問題就可強行鎮壓,可見成吉思汗對於後方還是十分看重的。

結語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怯薛軍不僅是成吉思汗的私人禁軍,更是整個蒙古國的幕後保障,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成吉思汗才可以放心西征,雖然沒有參與西征,但是其重要性比參與西征的部隊還要重要一些。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蒙元時期的怯薛軍通常被認為屬於禁衛軍,但成吉思汗在建立之初,其本意是希望將其打造成一支常備精銳部隊或王牌之師。而這支部隊的一切人員調動及升遷、處罰等的決定,必須要由成吉思汗本人才可決定。

怯薛軍唯一的權利,就是當值的怯薛軍對於未經大汗允許,而擅自闖入大汗帳內之人,可以不經過請示即可自行將闖入者當場處決。若從這方面來看,怯薛軍無疑也充當最高等級的近身侍衛角色。

元朝未建立時,怯薛軍的選拔條件及日常職責

雲都赤、宿衛和弓箭手是怯薛軍中作戰最為強悍的。據《輟耕錄·雲都赤》記載,“雲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雖官隨朝諸司,亦三日一次,輪流入值,負骨朵於肩,佩環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

“雲都赤”屬於怯薛軍中的帶刀者,選拔的首要條件必須是刀法極好之人,能成為雲都赤的,都是萬里挑一的好手。但職責也極為單一,只是在大汗接見大臣時,雲都赤必須在場。

"雲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然有所奏請, 無雲都赤在,不敢進"。

宿衛由千戶統領,在大汗晚間作息時,負責安保工作。範圍以大汗營帳為中心,以及四周的巡邏任務等,並且在夜間巡邏時,必須按照指定的路線進行,不得隨意更改或偏離。

弓箭手必須是騎射均高超之人,武器配備為兩張弓,一張用於遠距離齊射;一張用作近距離攻擊。作戰時,箭筒裡會增加響箭及引燃箭,怯薛軍中的弓箭手一直保持在一千人左右。

怯薛軍內除了上述人員外,還有如散班、文書、專職寫聖旨、養鷹、牧駱駝和裁縫(即,質子軍、必闍赤、札裡赤、昔寶赤、帖麥赤、玉烈赤)等,共計約一萬人。

怯薛軍的將士若在當值時出現差錯,先要上奏大汗,由大汗決定如何進行懲罰,輕則鞭笞,重則流放。任何人如果未經上奏私自決定的,與犯錯者同等懲罰。


元朝建立後,怯薛軍的職責發生轉變

怯薛軍裡,大部分的人員都是萬戶、千戶、百戶的子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富二代”。對於這部分人,後世多認為成吉思汗徵調他們的作用,只是控制臣下的一個手段。

但是,除了這個目的,最主要的還是出於安保上的考慮。大汗的安全,必然是要交給可以信任之人。大汗對怯薛軍的信任到了什麼程度?這在史料中也有記載,“與妃嬪雜處,休寢塌下”,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元朝建立後,雖仍保留怯薛軍,但其職責已開始發生轉變,很多的工作,已經慢慢轉而由禁軍接手。最大的變化,是帶刀的雲都赤,在怯薛軍中已變得不那麼重要。

通常陪在大汗身傍的怯薛軍,更多的是可以商討國事的人員,甚至也包括了漢人。如忽必烈最為看重的賀勝,還有張弘範、 史天澤等。特別是賀勝,是唯一擔任過樞密院知院的漢人。

元朝以右為尊,賀勝就曾出任中書左丞相,在很多的國家大事上,忽必烈都會與他商討。因此,這時的怯薛軍內部,看重的是能夠分擔國事的人員,這也使得怯薛軍被外界看作是“內廷”。



怯薛軍成了蒙元貴族升遷的捷徑

怯薛軍在建立時,已經享有極高的規格和待遇。元朝建立後,朝廷的決策、監督、六部都掌握在怯薛軍人員手中,職能上的蛻變,使得能夠進入怯薛軍,就等於進入了升遷的捷徑。

怯薛軍手中握有實權,自然吸引著眾多的權貴爭相想盡辦法要求加入其中。如耶律楚材、鎮海等人,都是從怯薛軍中走出去,繼而進入中書省。

結語:

怯薛軍的存在,應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建立之初的怯薛軍,這時更注重於作為一支精銳之師或安保力量;二是在元朝建立後,則更多地體現出“內廷”的職能。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有必要把蒙古人或者說元朝的兵制做一個介紹。

現有的史書對元代軍隊的兵員體制與編制系統記載得比較簡略含混,現存的元代《軍制》記載的“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 “新附軍”等等,並不是元代軍隊的編制系統,而是元代軍隊的兵員徵集體制。

(怯薛軍)

元代軍隊中的蒙古軍,以蒙古人為主體。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籤為軍。有事則空營帳而出,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這些蒙古軍人要自備武器、馬匹,只要有任務,便徵發作戰需用的物資,包括旗幟、馬釘、繩索等等,並按照出徵的規模進行簽發。被簽發的軍人出征時,其手下的“驅口”和“驅丁”,也就是他們的奴隸也要隨同出征。這種辦法在元代一直沿用,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四年規定: “籤蒙古軍,每戶二丁、三丁者一人;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

元朝建立後,將哈刺魯人、欽察人、唐兀人、阿速人等民族稱為色目人,這些民族的男丁也隸屬蒙古軍籍,分編成獨立的軍隊,如唐兀軍、哈刺魯軍、兒渾軍、畏兀兒軍等等,成 為衝鋒陷陣的敢死隊。

元代也有一支名叫“色目軍”的軍隊,指的是由色目人組成的侍衛親軍。蒙古軍中籤發出徵的士兵,有時需要根據情況,長期鎮守在被蒙古人佔領的地區,這些軍人稱為"探馬赤軍"。蒙古人大多不願意遠離草原,所以在選調探馬赤軍時,往往以成為蒙古人奴隸的外族人充 任,造成了探馬赤軍中既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漢人的情況。

元朝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的探 馬赤軍,由分設在淡州、洛陽、風翔和成都的四個蒙古軍都萬戶府掌管,稱作蒙古軍戶。

蒙古的"漢軍"並不是南宋的降軍,而是金國的降軍。漢軍來自金朝末年出現在中原各地的 金國投降地方武裝、 降蒙的金朝正規軍、中原地區簽發的士兵,也包括早期降蒙的少數宋軍。元朝至元十年之後降蒙的宋軍被稱作“新附軍”,與“漢軍”無論是地位還是待遇都有所區別。

(那可兒)

對宋戰爭中投降的南宋軍隊,被稱作“新附軍”或者“南軍”,新附軍人的數量在二十萬人左右,這些人中,“堪以當軍者收系充軍,依舊例月支錢糧;不堪當軍者,官給牛具、糧食,屯田種養”。元朝在徵日本、安南、占城的幾次戰役中,都曾大量使用新附軍。所以從兵制上來說,元朝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四個系列 。

“怯薛軍”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單獨的軍種,它只是蒙古大汗的護衛親兵。“怯薛軍”不是成吉思汗創建的,在他之前已有了怯薛軍。

蒙古汗國時,貴族領主“那顏”的親兵稱為“那可兒”,主要用來鎮壓遊牧民,參加那顏奪取牧場、牲畜和奴隸的戰爭。 早在1137年, 金國派使者就“看到合不勒汗(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同幾個那可兒疾馳著” 。俺巴孩汗在作戰中,也是“率領著他們的二十名那可兒,舉起長矛,向敵軍奔馳過去”。

在蒙古部落中,較大的部落首領都有自己的那可兒護衛。 部落首領承認那可兒們的私有財產,給其優厚的地位,那可兒對部落首領有服侍、 保衛、 隨從 和征戰的義務 。 1189年,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部首領後,他的那可兒們誓言:“如果不遵從合罕帖木真發佈的命令,你可以數棄我們的妻女,沒收我們的財物,把我們的頭顱拋在荒郊野外”。

(那可兒)

那可兒必須服從部落 首領的一切命令,平時侍衛首領,以生命保衛領主。 首領們對於自己 的那可兒,要給其財產和相應的職務,要保護他們不受侵害。 首領們對於那可兒的信任及那可兒們對首領的忠誠,是首領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的那可兒在其一統蒙古的大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依據那可兒們的才 能來任命他們的職務,在他們的努力下,成吉思汗的實力得到了大幅發展。在成吉思汗與扎木合的兩次戰爭中, 沒有那可兒們的努力,成吉思汗也不能輕易戰勝勢力強大的扎木合。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隨著實力的發展,蒙古首領們的那可兒越來越,那可兒們成為專門護衛部首領的護衛軍。"怯薛軍"便應運而生。

在1204年成吉思汗攻打乃蠻部的戰爭前期,成吉思汗戰敗,沿合勒合河東岸撤退,一直退到人煙荒蕪的巴勒諸納 。這時,乃蠻部派使者與汪古部聯繫,準備兩路夾擊,一舉殲滅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召集宗親和那可兒們召開會議 ,成吉思汗的異母弟別勒古臺說:“乃蠻有廣大的牧地,有眾多 的人民,有豐富牲畜。現在我們去征伐,他們來不及收拾馬群, 一定會遺棄逃跑。 我們決不可輕易放過,大家前去征伐呀!”

成吉思汗徵求了那可兒的們意見後,制定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以六個心腹那可兒六個人為統領軍隊的“扯兒必”,在剩餘的那可兒中挑選並組建怯薛。 當選怯薛的條件是必須是軍官或者自由民的子弟、有才幹 、身體健壯者。這支成吉思汗組建的怯薛軍戰鬥力極強,幫助成吉思汗戰勝了不可一世的乃蠻部。

《蒙古秘史 》記載:“他躍馬衝敵,怯薛緊跟左右,拼命向前。怯薛們有銅硬的頭,錐利的舌,鋼鐵的心,釘鑿的齒,以露為飲,以涎為食,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好象餓鷹翎翔而來,好象怒獸跳撲而來”,一舉打垮了裝備 精良、人數眾多的乃蠻軍隊 ,乃蠻首領太陽汗也被生擒。

(四大怯薛長)

1206年成吉 汗建立蒙古汗國後,立即著手整頓和擴充“怯薛軍”。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成吉思汗深深地認識到怯薛軍的重要性。“欲制服強敵,只有用武力;兵力少,只有發展精兵,提高戰鬥力”。 為此,成吉思汗為“怯薛軍”制定了更為嚴格和系統的規章:規定怯薛的出身必須是軍官及自由民的子弟,必須身體健全,弓馬技藝出眾。千戶長的兒子可帶 十個同伴和一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五個同伴和一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和自由民的兒子可帶一個同伴和一個兄弟。怯薛所用的物品由所在千戶管轄區內徵用。

成吉思汗精心挑選的一萬名怯薛組建成一支中軍,將其編為宿衛、箭筒士、散班。任命最 信任的斡兒出、木合黎、羅忽勒、赤老溫為怯薛軍的四位指揮官。一萬名怯薛分為一千名箭簡士、一千名宿衛、七千名散班、一千名勇士軍。散班、 箭筒士是白班守衛,宿衛是夜班守衛。 箭筒士手拿弓箭,守衛在 大汗的左右,形影不離。慟薛的散班、宿衛、 箭筒士分為四個班,每班三日一換。同時,成吉思汗明令:“太陽落了之後,有在我的宮 帳前後行走的人,宿衛就逮捕他審問 。夜裡宿衛在宮帳附近的人,如遇有闖門的人,砍斷他的肩,切掉他的頭。夜間要報告緊急事項的人,應先告知宿衛,未得宿衛的允許,誰也不準進來。”


(成吉思汗)

忽必烈即位初年,其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稱汗,原來的蒙古怯薛軍也一分為二:一部分 護送蒙哥汗的靈樞返回漠北,歸屬於阿里不哥;一部分在怯薛長不花等人的率領下,東投忽必烈。中統二年五月,忽必烈任命不花為中書省右垂相,並將木華黎的後人安童、 博爾術的後人玉昔帖木兒、博爾忽的後人月赤察兒召到身邊,充任怯薛長的職務 。歸屬忽必烈的蒙古千戶,亦應按舊有的制度 ,以子弟入充怯薛。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於中統四年二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戶、 千戶等,遵太祖之 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 。怯薛的定額,仍然是一萬人。按規定漢人和南人無權充任怯薛,但這時實際上"多有投充怯薛歹、鷹房子等名色",怯薛軍只過是以蒙古人為主而已。隨著時間的發展,怯薛軍一萬人的定額也經常被突破,元朝政府不得不多次進行"沙汰"。 到元文宗至順元年八月核定怯薛人數 ,“定大內四宿衛之士,每宿衛不過四百人;累朝宿衛之士,各不過二百人。 鷹坊萬四千二十四人,當減者四千人 。其汰去者 ,斥歸本部著籍應役” 。至順三年 四月,中書省官員又上奏 :"去歲宿衛士給鈔者萬五千人,今減去千四百人 , 徐當給者萬三千六百人",怯薛的數量仍然未能削減至萬人。

怯薛和侍衛親軍雖然同屬於中央宿衛組織系統,但在職能、隸屬關係和兵員徵集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職能上講,怯薛負責皇帝的安全,掌管宮城和大帳的防衛,一般不外出作戰 ;侍衛親軍則既要負責大都、上都的安全和"腹裡" 地區的鎮戍,又是朝廷用以"居重馭輕"的常備精銳部隊 ,隨時可以派出去鎮壓地方的起義和外來的侵擾。

從隸屬關係上說,怯薛由怯薛長掌管,直接與皇帝發生關係;侍衛親軍由各衛都指揮使司掌管, 除東宮侍衛歸隸東宮太子外 ,均隸屬於專掌軍政的樞密院。在兵員徵集上,怯薛成員主要來自蒙古草原各部 ,侍衛親軍則不僅來自中原的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 , 原來附籍在蒙古軍中的色目人和流亡的蒙古子女也是侍衛親軍的重要來源。也就是 說 , 侍衛親軍與當時存在的幾個兵員徵集系列都發生關係 , 而怯薛只是和蒙古軍兵員徵集系列發生關係。

至於說怯薛軍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可以參考成吉思汗組建了萬名怯薛軍後,滿懷雄心說過的一句話 :“一萬名護衛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 ,我們可以戰無不勝。”事實上成吉思汗依靠這支“怯薛軍”,“滅國四十,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


笑語千年


怯薛,又叫做護衛軍,是蒙古大汗的親兵。相當於漢人王朝皇帝的御林軍。怯薛是蒙古大汗們用封建特權和賞賜辦法培植起來的汗國中堅力量,也是蒙古汗國早期的最高政權機構。又是蒙古汗國特殊的高級軍官和幹部學校,許多蒙古的著名高級軍事指揮官和朝臣都出身於怯薛。

一、怯薛的產生

怯薛軍並不是成吉思汗創建的,早在他之前就已經誕生了怯薛軍。大約公元1137年,合不勒汗從金國回來,金國派使者追趕合不勒汗,“他們路上看到合不勒汗同幾個那可兒疾馳著。”這大概就是“怯薛”出現的最早記載。

之後合不勒汗的繼承者俺巴孩汗、俺巴孩汗的繼承者忽圖刺、合丹太師他們在作戰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怯薛”護衛,護衛們一般被稱之為“那可兒”。

那麼,部落首領和那可兒們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部落首領們承認那可兒們的私有財產,給其優厚的分償和地位;那可兒對部落首領有服侍、保衛、隨從圍獵和征戰的義務。並且各分土地,共享富貴。

1189年,成吉思汗成為蒙古首領後。他的那可兒們宣誓:
“請你做合罕(大汗),鐵木真,你當了合罕,則我們,在每次戰爭中,走在前頭......如果不遵從合罕鐵木真你發佈的命令,你可以撤棄我們的妻女,沒收我們的財物,把我們的頭顱拋在荒郊野外。”

作戰時,那可兒必須跟隨首領作戰,服從部落首領的一切命令;在平時要侍衛首領,參加圍獵,並且把獵物部分奉獻給首領。首領要保衛那可兒們的利益,給其相應的職務,使其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力。

二、成吉思汗最初的怯薛

成吉思汗初次組織怯薛是在1204年攻打乃蠻部前夕。他於1203年剛剛征服過實力強大的客烈部王罕。這次戰爭,成吉思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的兵力和財力小號極大。此次雙方會戰一開始,成吉思汗戰敗,不得不“從答蘭捏木兒格思順合勒合河移動,途中點視軍馬,共計有2600人。這樣成吉思汗自帶領軍隊1300人沿合勒合西岸而行。另外有1300沿東岸而行,這樣走著,一路上打獵為糧”。

可見這次戰爭成吉思汗打得十分艱苦,需要一路上準備糧食,後來是用分化、瓦解、詐降、突襲等辦法,才算是征服了克烈部。

戰後,成吉思汗不得不修整部眾,收集人馬,與此同時,強大的乃蠻部要來攻打他。乃蠻部還派遣使者與汪古部聯繫,兩路夾擊,企圖一舉殲滅成吉思汗,當時形勢逼人,戰爭迫在眉睫。

面對強大的敵人,當時成吉思汗部的軍馬過瘦弱,也不多,於敵人相比實力差距懸殊過大,部分那可兒提出等到秋後馬肥了再戰,唯有他的異母弟別勒古臺提出了異議,認為,乃蠻部擁有廣大牧場,眾多的人民,豐富的牲畜,如果我們先發制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那麼,敵人是來不及收拾馬群,一定會遺棄逃跑,眾多的屬民,也會在混亂中逃入樹林,從而產生混亂。

別勒古臺的提議,正合成吉思汗的心意,於是他制定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但也沒有盲目出軍,而是在戰備、軍需、戰術等方面做了準備,尤其是組建了怯薛。

首先,成吉思汗把軍隊進行整頓,以十、百、千數加以整編,任命十人長。百人長、千人長。又以其心腹那可兒六人為扯兒必,統領軍隊。(扯兒必是統領軍隊的長官。)

其次,成吉思汗挑選並組建怯薛。當選怯薛者是有條件的:第一,他們必須是各級軍官和自由民的子弟;第二,他們必須有才幹,身體健壯;“護衛由千戶,百戶的子弟中河平民的子弟中有才幹的,身體健壯的挑選出來。”把選出的怯薛,又分為八十宿衛、七十散班和護衛。

再次,成吉思汗對怯薛規定了職位,即分為白天警衛和夜晚守衛大汗和大斡耳朵:

“箭筒士、散班、護衛、司廚、司閽、司牧馬等,每天值班守衛,其職務於日落之前,交給宿衛人員,各自騎馬出去住宿!宿衛人員站在門前值夜,圍繞宮帳巡察!箭筒士,散班等候我們吃早飯的時候就來,向宿衛人員交接任務,照舊值班守護!三天三夜值班完了,可以休息三夜!箭筒士接換宿衛的任務也是如此。”

此外,成吉思汗還挑選了一千名精壯的勇士作為親衛,任命其心腹那可兒阿爾孩合撒兒為長官。他們平時做大汗的親護衛,在戰時他們做前鋒,衝鋒陷陣。這種勇士軍,就是敢死隊。

成吉思組建怯薛軍後,其戰鬥力大大提高,這使他最後戰勝不可一世的強大的乃蠻部。

在雙方激戰中,怯薛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蒙古秘史》曾這樣記載:

“成吉思汗命令合撒兒統率主力軍,命令斡赤斤那顏統帶後備戰馬。”自己躍馬衝敵,其怯薛緊跟其後,拼命向前。那可兒們所帶的怯薛們,個個如“銅硬的頭,錐利的舌,鋼鐵的心,釘鑿的齒,......以露為飲,以涎為食,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如入羊群,驅逐群羊。”一舉打垮了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乃蠻部軍隊,其首領太陽汗也被生擒。

三、怯薛的整頓和擴充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蒙古汗國後,他立即整頓和擴充了怯薛軍。

成吉思汗非常重視怯薛軍,這是他在統一蒙古尤其是征服強大的乃蠻部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怯薛軍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十分明新生的蒙古汗國的處境:四鄰皆有勁敵,原蒙古各部參與勢力時刻想著捲土重來,尤其是世仇之國金國,與他不共戴天。

蒙古汗國與金國相比,人力、物力、兵力都遠遠不如,但雙方矛盾激化,又不能和平相處。想要保護蒙古汗國的安全,唯有打敗強大的金國,也就是訴諸武力,但蒙古兵力少,是以只能用精兵,提高戰鬥力,為此,整頓和擴充怯薛軍,成為了當時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整頓和擴充怯薛的目的

“以前我封的八十宿衛,七十散班,護衛等,現在以長生天的仁愛,天地的護佑,增加氣力,建立統一大國。為了便於調度,現在挑選一千名護衛、宿衛、箭筒士,散班合成一萬名!”

成吉思汗提出整頓和擴充怯薛的主要目的是“便於調度”,使之成為國家柱石。成吉思汗以怯薛軍戰勝了強敵,統一了蒙古各部;他還以怯薛軍鞏固剛剛建立的國家,使之發展壯大。同時,他要依靠怯薛軍,向外擴張,實現其大業。

2、當選怯薛的條件

成吉思汗制定了比初創怯薛時更為嚴格和系統的規定。首先,挑選怯薛,要看出身:他們必須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及自由民的子弟。同時,他們必須具備身體健全,弓馬技藝出眾。其次,千戶長的兒子可帶十個個同伴,一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5個同伴,一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和自由民的而融資帶三個同伴一個兄弟。

3、當選為怯薛者的費用

千戶長的兒子和十個同伴,所用的物品,由所在千戶管內徵用。即由千戶長所管轄的牧民們負擔。如果當選怯薛者,其父的遺產或自己有馬匹、財產等,除去私產外,大汗仍制定範圍給他們準備用品。百戶長的兒子和五個同伴,十戶長及自由民的兒子和三個同伴,除其私產外,大汗還給他們制定一定地方牧民為他們備馬匹物品。

4、全國遵行、不得違令

在挑選怯薛中,各級那顏及國內一切人,必須遵從大汗所發定的命令;如有違背者,嚴辦;當選怯薛的人,如有逃避,不願在大汗跟前服務,或者以他人代替者,嚴懲,流放到沒有人煙的遠方。同時,有自願為大汗當怯薛併合格者,任何人不許阻擋;違背者,嚴辦!

5、怯薛的權力

怯薛是大汗的護衛軍,又是汗國的柱石。所以成吉思汗給予怯薛特殊的權力和地位。成吉思汗旨令:“我的護衛地位高於在外的千戶那顏之上,在外千戶那顏和我的護衛同等鬥毆,罪罰千戶那顏。”


總結

成吉思汗組織萬名怯薛軍後,滿懷雄心地說:“一萬名護衛軍團結起來,作為我的大中軍!”而成吉思汗也是憑藉著這隻在蒙古汗國諸軍隊中地位卓然的精銳,“故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


青年折緣


在古代,御林軍是保衛最高統治者的核心力量,是確保帝王們人身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因此,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草原民族,都把這樣一支軍事力量的建設,作為鞏固自身統治的重中之重。

在中原,不同的朝代對御林軍軍們的稱呼多有不同,比如“禁衛”、“禁軍”、“虎賁”、“神策軍”等等;而在遊牧民族政權中,他們的稱呼也大相徑庭,如遼朝叫“皮室軍”,而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親軍則叫“怯薛軍”。

強悍的蒙古鐵騎,曾經是13世紀地球上戰鬥力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那麼作為蒙軍精銳之精銳的“怯薛軍”,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一、“怯薛軍”是如何產生的?

不少人對“怯薛軍”有這樣一個誤會:它是有成吉思汗創立的。

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蒙古部落中,其實早已存在“怯薛軍”的前身,他們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大汗護衛親兵。

“那可兒”是什麼呢?他們除了是侍衛親軍以外,在蒙語裡還有“朋友”、“夥伴”的意思。

“那可兒”戰時要追隨蒙古各部落首領作戰,非戰時還要追隨首領左右,負責保衛其人身安全。作為親兵,他們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成為老大們的擋箭牌。

而作為回報,部落首領既要承認“那可兒”擁有私人財產,又要給予他們優厚的經濟待遇、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還要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部眾的侵害。

從表面上看,“那可兒”與首領的關係,有點類似於西方中世紀領主與騎士的主僕關係。不過,別忘了“那可兒”可還有“朋友”、“同伴”之意。

與一般的部族首領相比,“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更加善於籠絡人心,善於利用這種“同伴”關係。

他用自己的知人善任、寬仁義氣,打造了一隻完全忠誠於自己的親兵隊伍。成吉思汗日在後東征西討所倚重的悍將們,也多從這些親兵中間產生,其中就包括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等蒙古名將,而成吉思汗也曾這樣自己形容身邊的“那可兒”:

“他們是我能幹的、盡心竭力的奴僕,是我的神箭手,是我的快馬,是我手上伶俐的鳥兒,是我拴到馬鞍上的獵狗。”

有了這樣一支親軍,日後“怯薛軍”的組建便水到渠成。

而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成吉思汗也往往能利用敵方“那可兒”的叛變,最終獲得成功。

比如,成吉思汗最強勁對手之一的扎木合,正是被自己手下的幾個“那可兒”抓了起來,送給成吉思汗的。

二、組建“怯薛軍”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在攻打乃蠻部時,開始對自己手下的軍隊進行整頓,從中挑選精銳組成了最早的一支“怯薛軍”。

最初,成吉思汗定下了這樣的入選標準:

1、必須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和自由民的子弟,也就是說,不能是奴隸。

2、必須身材矯健,弓馬嫻熟,能征善戰。

最終,成吉思汗首先從蒙古貴族、平民子弟中挑選出150親兵,把他們分為兩班,白天70人,晚上80人,主要負責保衛大漢和大翰耳朵(成吉思汗的汗廷和後宮)的安全。

此外,成吉思汗又挑選了一千名護衛,他們平時擔任大汗的保衛任務,戰時則作為急先鋒,充當衝鋒在最強面的敢死隊。

在完成了軍隊重組,特別是組建了精銳之精銳“怯薛軍”以後,成吉思汗才發動了對乃蠻部的決戰。

在激戰中,“怯薛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吉思汗先讓士兵們每個人燃起五處火光,以此來虛張聲勢,再讓“怯薛軍”作為箭頭直接衝擊敵人中軍,在鑿穿了敵人陣型以後,成吉思汗乘敵陣腳大亂,一舉打垮了在人數上佔優勢的乃蠻部,生擒其首領太陽罕。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正式建立了蒙古汗國。此前的征戰,讓他深知“怯薛軍”的重要性。而面對下一個強大的敵人,也就是人力、物力、財力遠遠勝於自己的金國,成吉思汗更覺有必要擴充和壯大“怯薛軍”。

於是,這時的“怯薛軍”,由最初的150名親兵、一千名護衛,擴充到了1萬人,組成了日後蒙古鐵騎的“大中軍”。

三、“怯薛軍”的正式配置

成吉思汗將1萬名“怯薛軍”分為了宿衛、箭筒士、散班等,由被稱為“蒙古四傑”的博爾忽、木華黎、博爾術、赤老溫,分別擔任“怯薛軍”的四大長官,而他的其他心腹“那可兒”,則又擔任“怯薛軍”的各級軍事長官。

在非戰時,“怯薛軍”的分工是這樣的:宿衛負責夜間保衛成吉思汗的安全,箭筒士和散班則是白天的大汗衛士。

對於入選要求,除了出身和武藝的要求之外,成吉思汗還規定,千戶長的兒子可帶10名同伴、1個兄弟,百戶長的兒子可帶5名同伴、1個兄弟,十戶長的兒子可帶3名同伴、1個兄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樣,“怯薛軍”的凝聚力無疑更加提升。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還對“怯薛軍”的軍規軍紀以及後勤保障等問題做了具體規定。

如此一來,一支擁有強大戰鬥力、凝聚力和紀律性的精銳之師正式出爐。

有了這樣1萬名蒙古勇士,成吉思汗才能夠把他的蒙古鐵騎,打造成為一支“滅國四十”、無堅不摧的不敗之師。


深夜聊齋


小明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的親軍禁衛,只是因為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實在太震古爍今了,所以顯得這支怯薛軍並不是非常耀眼,但其戰鬥力確是超強。《元史·兵志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蒙古帝國在組織上,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經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吉思汗用95個千戶打破舊部落,增強了蒙古人的組織度,提高了動員效率和凝聚力。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將孛兒只斤家族神聖化,建立黃金家族的神聖性之後,又將通天巫處死,使得再無人可以與黃金家族爭奪神聖性。另外,在組建核心力量時,成吉思汗更重視忠誠而非戰鬥力。著名的怯薛軍並不以戰鬥力著稱,作用更類似一個人質機構。

怯薛軍的成員原先大多是蒙古貴族中的二代,成吉思汗規定蒙古貴族必須讓自己的子弟到怯薛軍中服役,誰不交誰就是潛在的叛徒。在戰爭中,怯薛保護大汗安全的職能,大於作戰。而怯薛軍的成員在職位晉升上,也有極大的利好,使得黃金家族與眾多蒙古貴族形成利益共同體。

希望你喜歡這個答案,祝你愉快!





憨貓說歷史


所謂怯薛軍就是選取各貴族和功勳子弟的後代,俗稱“官二代”組成成吉思汗的護衛軍。說白了,怯薛軍就是一支人質部隊,只要有這支部隊在,就代表各方勢力都承認黃金家族的合法性。 除了負責大汗的安全工作,還是個保姆負責大汗的日常起居。到了最後吃喝拉撒拉撒都要管,反而把安全保衛工作荒廢了。

如果有一個家族部落不去參加怯薛軍,成吉思汗就會認為那個家族有異心,就要幹掉。這就是怯薛軍的另一個作用,成吉思汗強行把其他勢力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大汗每次打仗都是把怯薛軍放在中間負責保衛工作。因為都是貴族子弟所以政治待遇特別高。只要有他們在,就代表著黃金家族的神聖地位,部隊的凝聚力就會大大增強。所以說,沒有怯薛軍,成吉思汗就不可能讓蒙古部落轉變為高效的戰爭機器,也不可能維持自己的權威。

至於後來為什麼怯薛軍淪為擺設,那也是歷史的必然,對於推行漢化忽必烈來說,他在漢地的統治基礎相當穩固,不必再靠怯薛軍維持自己的地位。忽必烈的怯薛軍也就被供了起來,成了樣子貨。


lyg視頻君


hello,大家好,我是小小的吟兒,我來說說成吉思汗和他的怯薛軍。

公元十三世紀,在亞洲北部的蒙古草原之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崛起了,那就是以長生天之子成吉思汗為代表的蒙古族,他手拿著蘇魯定長槍,帶領著蒙古人,用蒙古鐵騎踏遍了幾乎整個亞洲大陸。

在十世紀的蒙古高原之上,出蒙古部落之外還有許多強大的部落,如塔塔爾部,弘吉剌部、汪古部、蔑兒乞部,克烈部、乃蠻部等部落。鐵木真出身於蒙古乞顏部落的貴族家庭,自父親被塔塔爾部毒死之後,開始了流浪生活。最後在克烈部王罕的支持下打敗了塔塔爾部和蔑兒乞部後。後來鐵木真經過十多年的戰爭打敗了克烈部很乃蠻部等部落。在1206年,鐵木真一統了蒙古大草原,尊稱為成吉思汗。

伴隨著成吉思汗征戰一生的軍隊,便是被稱為蒙古軍中堅力量的怯薛軍。這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一支軍隊,怯薛軍的前身可以看作是蒙古部落早期的“那可兒”,即“親兵”之意。怯薛軍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怯薛軍最初是由成吉思汗的的護衛軍轉化而來的,成吉思汗為了鞏固大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下令把自己的護衛軍由500人擴充到10000人,從各級戶長和平民子弟中選拔勇猛健壯有技藝的人充當,稱為“怯薛”。主要的職責是平時輪班護衛大汗金帳,承擔各種雜役事務,大汗親征時則衝鋒陷陣,是汗國的中堅軍隊。“怯薛”的地位在千夫長之上,享有許多特權,他們經常奉大汗欽差出使,授命之軍政大事。怯薛軍的建立,對於蒙古國的鞏固和發展,以及成吉思汗的對外擴張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元朝凡萬戶、千戶、百戶貴族領主(那顏)和無功名人(白身人)之子,有特殊技能、相貌端正、忠誠可靠者,皆可入選怯薛軍,為特種兵役。是元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戰略機動軍隊,亦即護衛親軍。怯薛軍建立在嚴格的貴族制基礎之上,成吉思汗創建怯薛軍時,由號稱“攝裡班曲律”(四傑之意)的四大功臣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擔任世領怯薛長。平時駐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帳殿)周圍,分四班,每三日輪流更直宿衛;戰時則隨成吉思汗出征。

成吉思汗晚年,發展到十二萬餘人,有很大的權力。元朝後期的怯薛軍就如清朝末期的八旗軍隊一樣逐步的走向腐化,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小小滴吟兒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的皇家衛隊,由其親自組建的一支禁衛軍。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稱汗後,從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中挑選一萬精壯組成怯薛軍,由成吉思汗親自指揮。怯薛軍駐紮在成吉思汗的殿帳周圍,共分為四班,由四個親信的那可兒任怯薛長。

怯薛軍的統帥是被譽為元初“四傑”的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和博爾術,他們四人又被封為“四怯薛”。

怯薛軍的待遇及軍銜都要高於普通的士兵。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的薪俸和軍銜都相當於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

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每個成員必須由成吉思汗親自挑選,他們必須對成吉思汗百分之百的忠誠。

怯薛軍作為蒙古軍的精銳,是成吉思汗加強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維護了成吉思汗的統治,說其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也不為過。


孤庸書生


通俗的說是首領禁衛軍。人員組成分三部分構成:一是大漢從平民裡親自選拔的青年才俊,能力超群單缺乏帶兵打仗經驗。二是各千戶長以上達官顯貴的子弟,有政治鍍金和做人質兩重意味。三是被征服者、投降和奴隸裡留下來的人才。

這支軍隊的絕對戰鬥力中流,但是政治號召力絕對是一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