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前幾年,我在微博上刷到一個旅遊博主。他本是雲南、貴州一線風景的導遊,一直用微博記錄著自己很享受的旅行生活,粉絲流量效果都不錯。但過一段時間,我發現他的微博上的圖片不再聚焦於大理古城或是荔波七孔橋,而是專注於海島遊的開拓路線。寧靜、悠閒、恬淡,是他透過微博向大眾傳達的最為直接的基調。

終於有一天,他去到了海島。興奮的四肢,向人們彰顯著他投入澄靜海水時暢快淋漓的快意。他隻身一人光溜溜地闖進大海的懷抱,人們都可以從他所發表的高清圖片中感受到海島的魔力。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海島風情


可過了幾天,微博上又曬出了他被海蜇以及其他莫名的海洋生物咬下紅疹的圖片,隨圖附著一些他抱怨吐槽的文字,字裡行間透露出滿滿的負能量。由於他去的那片海涉嫌汙染,存有很多細菌,海里游泳的遊客本來就不多。他想當然地以為空空如也的海洋,就是他夢中的海洋,然而一身紅疹的他,不得不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

他抱怨海島管理不善,還和那家海島公司打了個跨國官司,最後因為程序繁瑣、舉證不力等原因而被迫撤訴。只是他那種肉體的疼痛和擔驚受怕的心態,怕是難以一時間“撤銷”掉。從此,他對“海島”兩個字有了心理陰影,微博上也再也找不到有關“海島遊”的蛛絲馬跡。

海島偏見

海島遊懸殊前後的對照,讓人們明白“童話都是騙人的”。心心念的至美海島原來“不過如此”,熱愛旅行、熱愛海島的人們逐漸地患上了一種以情緒低落、悲觀厭世、失望消極為症狀的“海島綜合症”。

所謂海島綜合症,一般是指一些遊客去到夢想中的海島之後,看到實際情況要比想象中的更差,而產生出的一種情緒低落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往往會轉化為失眠、萎靡、抑鬱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現實工作和生活。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海邊夕陽(作者攝)


“海島綜合症”的易感人群首先是那些極為感性的人群,他們對這個世界懷有好奇和探索的心境,卻“懶得搜尋”相關信息。他們對海島更多的是停留於想象,而非現實。絕大多數人在面對海島的時候,他們更願意極為感性地去想象海島渾身上下散發的慵懶自在的氣息,而沒有足夠理性地瞭解海島當地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案。這廣泛地反映了遊客身上的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狀態:在面對輿論達成共識的美景面前,個體的獨立判斷莫名地失去了免疫力。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海島偏見”形成了。人們對於海島偏執的認可無形之中成為一種機械化的“刻板偏見”,頑固地稀釋了人性之中對於事物多元思考的想象力。按照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說法,就是“現代人越來越把自己的思想納入法則和規則約束的範圍之內,人們的生活不免呈現出越來越僵化和機械化的面貌”。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浪漫海島遊


當然,海島綜合症還有另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就是去過海島的遊客誤以為自己的生活永遠就應該像海島那般碧海藍天、風和日麗。一次次地去海島旅遊或居住,使樂在其中的遊客反而忘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業和實力的鍛造。

朋友圈裡有位小姐姐,她簡直是一個海島的“狂熱分子”,不放過任何一起趕赴海島的機會。清明節她在大連金石灘,勞動節她飛到巴厘島,十一國慶節遠赴澳洲附近的島國,春節在馬爾代夫的遊船上曬起了悠閒的小時光。一些人都對戲稱她為“海島女王”,更多人則是特別好奇她怎麼對海島那麼痴情。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海島熱鬧的度假時光(作者攝)


有一天,這位“海島達人”終於在朋友圈中公佈了答案。原因很簡單,她在大都市的工作壓力太大,每次一加班就想到飽覽海島時候的歲月靜好。但是,這樣的生活調節模式並沒有給她帶來恰當的喘息,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而是讓她對海島遊沉迷不悟,辨不清打拼生活和消遣生活之間的界限。果然,她上演了一個悲劇:海島遊的費用嚴重透支,信用卡欠款累累。工作的幹勁也被消磨殆盡,最終因“業務不精”之由被公司辭退了。

海島套路

可能是人類起源於海洋的緣故,當一個人浸潤到海底的時候,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感。對很多動輒扎堆到海濱浴場的年輕人來說,海底深潛、海灘曬太陽、海邊夕陽下漫步本不是一種奢侈行為,它是人之本能,是“人性”來自心底最為深切的呼喚。另外,人類對於海濱的嚮往更在於遠離海洋所產生的“美學思維”。對於長期在大陸居住的人類來說,海洋本來就具有異質生活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異域海島風情


從某種程度來說,人們喜歡海邊,不一定非是喜歡被海水包裹著的苦鹹味道,更是喜歡那種久違生活體驗的“甜蜜感”——一種遠離大陸並尋覓到大陸的“反向滋味”。這種基於距離而產生的莫名崇尚的文化心理就像18世紀前後一些以伏爾泰為代表歐洲學者,將遙遠的東方古國中國視為他們的“思想聖地”一樣。

現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大概有三種“海島遊套路”被髮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第一種是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泰國普吉島等為代表的大眾海島遊,重在“打卡式娛樂”。這種類型的海島遊往往都很“省錢”,基本是屬於大眾化消費。選擇這種海島遊的遊客更偏愛以家庭成員、創業團隊等為單位,他們可以按照“網紅打卡”的方式將所有的景點玩味一遍,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海島體驗。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巴厘島的顏色


無疑地,這一類型的海島綜合症之症狀是失望、無助以及對所謂美好的事物充滿質疑。人們在第一類海島上的閒遊,本質上還是沒有擺脫“打卡遊”的困局。在資源較為集中的海島上,到某一處游泳、到某一處潛水、到某家酒店棲息,其實與人們在迎客松前拍照、擠到成都熊貓雕像處錄小視頻等行為,沒有太多區別。面對人滿為患的海島,人們不免開始例行公事地消費海邊生活,這當然會讓曾痴迷海島遊的人們直呼出“下次再也不去了”的無奈感慨。

第二種是以馬爾代夫、塞班島等為首選的精品海島遊,這種遊覽方式重在體驗享受。和上一種類型的海島遊相比,此類遊行方式沒有太多“打卡”的任務。這些海島的景點不求人多,遊人反倒越稀越好。到訪景觀的遊客也基本以情侶、單獨個體為目標受眾,他們不必糾結自己的海島時光應該注入哪些因素,只因討好自己方為最自得的體驗。比如馬爾代夫這樣“一島一酒店”的海島,它特有的地理條件更是充分地滿足了人們想要更多私人空間的訴求。遙望深邃的海洋放空心靈、放飛自我,才是這類海島遊歸根結底的主題。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馬爾代夫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馬爾代夫


這類精品海島遊最容易產生的綜合症恐怕是麻木和爭執。像馬爾代夫這樣的海景雖然很美,但它的管理還是很嚴苛的,人們不能像在第一類“大眾型海島”中那般肆無忌憚地消遣海邊生活。馬爾代夫就規定,遊客不準在海里裸泳,違反者將遭遇嚴重懲罰。塞班島居然連貝殼、海螺等物品都禁止遊客帶走。

在保護和管理嚴苛的海島上,除了大同小異的潛水、衝浪等必做選項,遊客最可能做的事情就莫過於漫無目的地躺在沙灘上,麻木地等俟時光一分一秒地流過。這樣的海島對於一些遊客來說,無異於苦行僧那般度日如年,絕無“雲淡風輕”可言。當一些誓言要在海邊永居一輩子的青年男女,真正地來到碧波盪漾的海洋世界,他們驚奇地發覺海邊度假不過如此而進入到彼此抱怨或是麻木的相處模式。很多情侶、夫妻選擇去這類海島尋覓一個美好的“二人世界”,但也許終因男方刷遊戲、女方玩自拍而陷入雙方無盡的爭執和矛盾中。

海島危機

以夏威夷、毛里求斯等為典型的奢華主題遊可謂是第三種海島遊方式,其本質上是一種“沉浸式”的度假。人們在這類海島既想在傍晚的海邊若無其事地漫步,也想貪婪地享有所有海島兼有的娛樂項目——咖啡館、潛水隊、摩天輪、SPA一個都不能少。海島上的基礎設施和酒店可謂應有盡有、完美無瑕,但總以令人咋舌的“天價”而顯得無人問津。這也恰好迎合了一些“富起來”的中產階層及上層名流,他們更想逃離喧囂鬧騰的大眾海島,在海天一色的純淨世界中消遣他們寂靜的慢時光。

奢華主題遊的遊客最容易陷入到麻痺內心、規避現實的鴕鳥心理之中去。奢侈的出行、優質的服務、人與人在之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象,都讓這般海島遊浮動著蠱惑人心的危機。人們誤認為生活就是海邊度假那般美好,收拾掉生活中原本藏有的鋒芒,失去了追求卓越的“初心”。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毛里求斯


選擇奢華海島遊的人們,大多處於社會的中上層,生活都是有滋有味的。美好浪漫的海島之行,過分地奉承著春風滿面人們的自鳴得意,增強了其生活中“甜蜜”的一面,卻無形中屏蔽掉現實中冷酷無情的模樣,讓人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危機”卸掉了必需的警備,這種現象是海島遊綜合症的重要誘因,它也被稱作“海島危機”。奢華海島遊之後,一些人不再信奉生活需要永遠拼搏的信條,而是偏愛“兒女溫柔鄉”的柔美和享樂。久而久之,那些“沒有遠慮”的人們,便很容易飽受“近憂”的困擾。然屆時初醒,為時晚矣。

但是無論哪種海島旅行,它似乎都有自己固有的“短板”,這讓那些慕名而來的遊客遭遇“望洋興嘆”的失落和尷尬。看起來,所有海島遊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一樣的風景、一樣的酒店、一樣的娛樂項目,不一樣的只是酒店從巴厘島搬到塞班,海景從普吉島“升級為”夏威夷。雖然人們對不同海島的反饋,往往會因極其微觀的個人心情狀態、體驗程度、感受效果而有所不同;但是,從整體上而言,同樣的海島演繹到極致就是千篇一律,甚至是令人生厭。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塞班島潛水


我有一個朋友,當他是單身的時候,他特別喜歡往海島跑。結婚之後,天真的他理所當然地認為海島遊可以解決長期累積起來的夫妻間、家族間的問題。於是,他在某一年春節之前張羅起夫妻兩個家庭的海島遊。當他、他的父母以及他的夫人、他夫人的父母都來到巴厘島時,六口之家的矛盾就突然地爆發了。

他的夫人抱怨巴厘島的遊客太多,他的父母覺得海島的一些花銷昂貴而無謂,而他的丈母孃則一再強調海島遊沒什麼意思,還不如坐在家裡和左鄰右舍搓麻將。這不僅地反映出海島遊本來解決不了家庭矛盾,還凸顯了海島遊的“噱頭”不過爾爾 ,“路數”如出一轍,始終滿足不了人們形形色色的度假需求。

海島妄想

海島遊像一場不顧一切的賭博,他讓很多少男少女瘋狂地為自己“美好的生活”作出盲目的投資。短暫的舒適性和高級感,讓很多年輕人不容置疑地認為在海島度過的短暫瞬間就是一種無比榮耀的象徵。有的人蠢蠢欲動的“心動”轉變為說走就走的“行動”,為了在海島中“樂此不疲”,他們甚至會動用信用卡的分期業務來完成感動自己的夙願。

但當他們直面自己現實生活依舊朝九晚六的工作時,他們更產生了對海島無比依戀的心態。他們固執地認為是如出一轍的工作佔據了自己享受生活的時間,卻有所不知這種因果關聯理應倒過來看的:是一味沉迷於海島的幻想取代了面對現實生活時勇氣,而不是相反。其實,美好生活之前,從來都是艱辛的拼搏。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讓人們既愛又恨的海島遊


當海島生活的“理想”和現實生活中的“苟且”形成鮮明對比的時候,一個人的心理自然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障礙。他們喪失了對生活中殘酷挑戰的應對能力,而是患上了一言不合就“逃避”的妄想症。現實生活中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們就寄希望於海島那樣的“詩和遠方”。久而久之,存留在理想中的景物因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模糊,鮮活的現實生活卻沒有及時地抓住,錯過了很多好好珍惜和品咂的生命片段和人生契機。


“海島綜合症”,是怎麼一回事?

海邊遊逛(作者攝)


海邊生活雖說愜意自在,卻是稍瞬即逝的。生活有時就是殘酷無情的,這是任何虛偽的色澤都遮掩不掉的生活底色。一個人不能一邊想要美好生活,一邊卻拒絕艱辛打拼;一邊沉迷安逸舒適,一邊還不願承擔責任;一邊貪戀地佔有如海島那般一切稀缺的資源,一邊卻渾然不覺越是稀缺的東西,越是脆弱易逝的。

畢竟,這個世界最可靠的,還是自己勤勞的雙手。



<code>視野 · 深度 · 新識/<code>

文化版、旅行版、時尚版、國際版、傳媒版、人物版,每一版面都將開拓一片“新大陸”。

帶你發現“新大陸”,先點關注哦。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若有問題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