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同工同酬?

三百六十行,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究竟什么行业对同工同酬的呼声最高?我一直都没有答案,因为我查找不到,统计不到各行各业对同工同酬有诉求的人数。

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来没有一个职业体育运动员出来高呼同工同酬。

比如NBA球队,属于高度职业化的联盟,联盟的存在就已经保护了球员应得的那部分,既然应得的那部分已经得到保障,是不是就完全没必要站出来高喊同工同酬这种入门级的诉求呢?

我们从巴特尔和孙悦的冠军戒指就可以看出门一些门道。巴特尔和孙悦,分走了一部分的球队荣誉,这没有任何问题,相反,如果巴特尔和孙悦不被联盟当作正式球员来对待,这才是有问题的。

毫无疑问,孙悦能拿戒指,就是因为高度职业化的管理已经解决了“恰如其分、各得其所”的问题。

接下来,我开始谈谈同工同酬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


关于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聘用


我把所有的行业分成企业和非企业。


对于企业员工来讲,是不是正式工,主要还是看劳动合同甲方落款,如果劳动合同的甲方是与企业同名的甲方,那么员工就是正式工。


举例:某个大学毕业生,2012年看到了房地产业的前景,想当一名置业顾问去卖楼,于是他到了校招现场跟用人单位订立了一份意向,最终与“大聪聪置业咨询公司”订立了劳动合同,可是服务的对象却是“土星集团”。那么,该学生并不是正式工,相反,与“土星集团”直接订立合同的销售总监是正式工。


对于非企业来讲,是不是正式工主要看聘用方是谁,如果聘用方是用人单位的上级统筹主管部门,那么你就是正式工,反之,如果聘用方是用人单位本身,那么你就不是正式工。


举例:某护士跟医院订立劳动合同,但她不能算有编制的护士,有编制的护士是由卫健委招聘的。


在不同的行业,正式工和非正式工这个比例会是几比几?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听说,在有的行业,非正式工能干正式工的活,并且人数上是正式工的三倍以上,所以在这些行业里面,最着急的是中层单位的正式工,因为中层单位的正式工完全不想让上面知道活儿是谁干的,他们担心有一天一旦捅破这个事,就会引发行业的重新洗牌。

不过仔细想想,要搞清楚活是谁干的,一点都不难,首先是调研整个区域的需求量,再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劳作输出。

所以,假设如果一个城区平均每个星期需要制作2万只蛋糕,正式工有30名,非正式工有130名,如果每人平均每天只能做10个蛋糕,那么当有人说这2万只蛋糕都是正式工做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涉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隐瞒真相的目的,是想全揽功劳。

临时工的心理健康

临时工不单是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上的歧视,家人的问责(问你为什么不结婚),身心上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同时,也因为临时工不能与正式工一起用同一套定岗定级的办法,就造成了临时工在正式工面前是唯正式工马首是瞻的。

马首是瞻的意思是不管你说的对不对,都听你的。同时责任不需要你承担,这在现代管理中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是说一名员工的头上有无穷多个“领导”,这种管理根本无法应对急剧变化的事态,同时,“肉你吃,责任我来担,黑锅我来背”也造成了临时工的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去看玉林女护士事件,他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他在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这个事件有很多的为什么一直憋在我的心里,从各种细节反映出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做的每一件事都疑点重重,极不合情理,如果玉林女护士的遭遇属实,至少说明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与劳动付出完全不对等,并且存在着一些人所不愿意承认的尊卑之差。

关于同工同酬,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先别说试卷上考什么,既然《劳动法》有同工同酬,既然单位有定岗定级,为什么不给所有员工定岗定级,非要把一部分人划分成临时工?

我说过,定岗定级,不能从他的字面上去理解,定岗定级的精髓恰恰在于“变”,员工划分出不同的级别,就是为了让员工能够做到“有上有下、能上能下,不进则退”。

同样作为护士(有的医院把编外护士设为护工),就像同一场比赛都出场亮相的球员,如果在赛场上产生了数据,是不是要给他记录在册呢?

当然要的,这些数据作为历史地位,收入分配,还有行业研究的重要数据,都是必须记录在册的。

可是,一旦这些数据被少数人据为己有,恶意利用,肆意篡改,那是大大的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比如,临时工的功劳就不能都算在正式工的头上。一定要让上面知道究竟单位里有多少临时工,他们每天在做什么样的工作,而正式工有多少?他们每天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有没有符合定岗定级里面的“同工”。

……

其实,同工同酬这方面做的最好的竟然是倒闭了的外企,关于倒闭的的外企我又不能说太多,这是比较遗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