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的翡翠十八子手串。

整個手串由18顆翠珠組成,其間有粉色碧璽隔珠一顆,並有粉絲碧璽佛頭和佛頭塔。佛頭下有金質鈴杵,鈴杵上下穿珍珠,再下有金點翠六瓣式結牌,上嵌紅寶石兩顆,鑽石四顆,正中嵌東珠一顆。結牌下連碧璽墜角兩個,墜角上方穿珍珠和珊瑚米珠。

這串手串的翡翠珠子質地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是非常差的,但是在清朝的時候,緬甸開採翡翠的技術也是很落後的,並不可能出現品相太好的東西,也只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開採技術的提高,加上商人們的營銷手段,才把一些翡翠的品種重新定位,而且這種定位是按照西方寶石的標準進行定位的。

在清朝,珍珠按產地可分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稱“廉珠”,是產於廣東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帶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稱“東珠”,是產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淡水珍珠。東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則為海蚌所產。清康熙時徐蘭著《塞上雜記》載:“嶺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東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貴……”,素有“大珠”、“美珠”之稱的東珠,微粉紅色的稱為“美人湖”,微青色的稱為“龍眼湖”,皆為上品。而東珠通常也只有皇室使用,如果是東珠製作的朝珠,也只能是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使用,因此可以看出東珠之貴!

可惜的是東珠被鑲嵌在這串翡翠質地並不好的十八子手串的結牌上,當然這也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的產物,有很多東西是必須要有條件限制的。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