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不丹(Bhutan)這個名字,在印度語境中寓意著“西藏的盡頭”。在藏傳佛教文化史上,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谷地區曾是西藏文化與南亞的前緣線;甚至在特定的時候,是逃離青藏高原上種種紛擾的避難所。這點和現今世人經常將不丹作為遠離塵世的桃花源想像倒是相當一致。


不丹境內山地佔總面積的95%以上,很多城市所處的海拔非常高,就好像長在崖壁上一樣,讓人望而生畏。不丹是一個全民信教的國家,其國教為藏傳佛教,也是不丹國民主要信奉的宗教。每個村寨至少會有一座寺廟,全國共有2000多座古代佛教寺廟和1000多座佛塔。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不丹帕羅虎穴寺

不丹的佛教歷史發展很早,自7世紀吐蕃王朝前弘期起這裡就建有寺廟與修道院。而傳聞蓮花生大士曾經在公元800年前後巡遊到此地,並在此留下了許多遺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建在帕羅的虎穴寺。這也是寧瑪派始終在這裡有一定勢力的主因。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瘋癲上師竹巴袞利

自後弘期期間的12世紀初期起,藏中的各個新興派系開始陸續遣弟子至不丹地區弘法,其中包含薩迦派、早期的各噶舉支派,以及之後在不丹最為廣泛流傳的竹巴噶舉。而這段期間也有許多知名的上師出生於此地,或是在此留下他們的傳奇故事。例如在不丹家喻戶曉並具有強烈浪漫色彩的竹巴噶舉瘋癲上師竹巴袞利(Drukpa Kunley)與傳奇伏藏師帕馬林巴(Pema Lingpa)與多傑林巴(Dorje Lingpa)等人。這些早期人物與其傳說構成了日後不丹佛教藝術最重要的創作題材。


17世紀發生於藏中的一場政治宗教紛爭徹底改變了不丹的面貌。在後藏地區的貴族集團與勢力越來越龐大的格魯派的雙重夾擊下,竹巴噶舉主寺拉隆寺的十八代住持夏仲阿旺朗傑(夏仲法王 Zhabdrung Ngawang Namgyal)帶領其弟子與聖物離開西藏來到不丹,隨後統一了不丹的各地方勢力並在此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佛教王國。從此確認了竹巴噶舉在不丹的正統地位,並開始與西藏以格魯為首的勢力分庭抗禮。竹巴噶舉傳承中的上師以及不丹王國實質建立者夏仲法王,也成為不丹佛教藝術所刻畫的最常見的主題。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夏仲阿旺朗傑像

現在我們所見的不丹藝術,特別是壁畫與唐卡,多繪製於17世紀以後。其中大多數由竹巴噶舉的寺院所委託製作,但也可以見到少數源自於寧瑪派甚至薩迦派的唐卡。這些作品在基本構圖和主題上與西藏所產的唐卡非常類似。其風格表現上承襲了藏中的地區盛行的勉唐畫派,並融合了許多不丹特有的元素。於部分作品裡也可以看到受欽則畫派影響的影子。Terese Tse Bartholomew(特蕾澤·澤·巴託羅謬)於《龍的禮物:不丹宗教藝術》一書中提出幾條相當實用的指標來幫助我們分辨來自不丹的佛教藝術,而本文則希望藉由這些特點來初步的探討不丹繪畫的特色。


其提到的不丹宗教繪畫的特色如下:

  1. 作品主題為不丹歷史具特殊意義的上師或人物;
  2. 特殊的神祇出現:不丹的唐卡中有時會出現其地域性的神祇組合,如具有鴉頭的大黑天護法神,四臂大黑天及吉祥天母的組合。大黑天是不丹的護法神,也在不丹國王的頭冠上出現。而當這三尊護法同時出現時,則被視為不丹的保護神;
  3. 特殊的地域性人物主題:多傑尤卓瑪;
  4. 獨特造型呈齒狀相連的蓮瓣;
  5. 特殊的花草表現方式:在不丹的繪畫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杜鵑花屬(Rhododendrons)的植物,它的表現方式為向上展開呈紅色的三片花瓣與一束下垂的樹葉,這也是在西藏繪畫中所見不到的。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夏仲阿旺朗傑唐卡 19世紀

描繪夏仲法王的相關作品或許為不丹藝術中最常見也最為易為辨識的主題。夏仲法王獨特的造型,特別是其長至腰際的鬍子非常易於分辨。其通常會出現在三種不同形式主題的唐卡中:其一乃描繪將夏仲法王與佛陀及蓮花生大士共同呈現;其二為以夏仲法王為主尊並表現其前世化身;其三則是伴隨著竹巴噶舉傳承譜系。

上圖所呈現主尊夏仲法王被噶舉傳承中的人物所包圍,上半部的五個可分辨的背景人物為噶舉傳承主脈人物,由金剛總持演繹到密勒日巴。而底下的另外有四位還不能確定身份的僧人繪像。本張唐卡呈現了勉塘風格的青綠山水背景,然其綠色大地所佔的比例明顯的高於一般所見的背景,藍天部分被擠壓到只留下唐卡上緣邊界的部分。其所使用的濃重色彩則稍不同於同時期的藏中勉塘派繪畫,於背景中可以見到積雪的山峰與濃密的森林地貌表現出不丹的地景,靛藍色天空最上方則有層積雲。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勝樂金剛唐卡 18世紀

這幅勝樂金剛唐卡同樣呈現了鴉頭大黑天、四臂大黑天與吉祥天母三位護法的繪像。本幅唐卡與圖E的金剛亥母唐卡應該屬於同一種風格類型,相對於其他在本文提到的唐卡,此二幅作品採用了更多欽則畫派的手法,有著裝飾華麗的火焰背光與濃重而呈現對比的色彩。


西藏盡頭的佛教藝術

多傑尤卓瑪繪像唐卡 18世紀

多傑尤卓瑪是另一個不丹宗教藝術獨特且喜愛的主題。根據不丹的傳說,多傑尤卓瑪原本為不丹山谷裡的魔女,而在蓮花生大士遊歷不丹的期間被其收服。自此,她與她的另外四個姐妹就成為了不丹的保護神,並對虔城的冥想修道人予以保護。


上圖即為表現這位傳說中的女神形象的唐卡。多傑尤卓瑪的身份可以由她所持的半透明水晶手鼓與金色的鼓棒所辨認出,而環繞於她的則是她的四個姐妹,其膚色分別為紅色、綠色、藍色以及黃色。唐卡上方,位於多傑尤卓瑪正上方者,為竹巴噶舉祖師堅巴嘉惹,於其上者為蓮花生大士與勝樂金剛。

當然,來自雷龍之國的宗教藝術作品一如其多變而瑰麗的地貌,遠遠不止上述的的表現方式與主題。然而自16世紀起,無論是西藏還是不丹的宗教藝術,更多的是藝術家融合多種不同來源的風格表現而進行的創作,風格間的界線也趨於模糊。因此,單單就特定的表現方式來判斷一張唐卡的緣由也更加困難。而由這幾張唐卡我們可以一窺來自這個神秘國度的美麗藝術品面貌,並大致上找到些許幫助我們分辨一張不丹唐卡的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