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據說打錫壺的工序還是比較繁瑣的:先要熔錫,要有風箱、爐子,要燃起木炭,把舊錫器放入爐上坩鍋中熔化;然後制模,一頭墊高兩三寸的硬木板放在地上,鋪上兩三層草紙,弄平整,在上面用繩子圍成相連的幾個模型,下頭大上頭小,將另一塊已經貼好草紙的硬木板,輕輕蓋在上面。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還要注意上端留著灌錫液的入口,用勺子將錫液趁熱舀起,對準模型入口慢慢注入,灌滿為止,放置不動,等其自然冷卻;再是裁剪,揭開上面一塊木板,按照所制錫壺的大小,利用工具把錫模分割成所需的形狀;再按要求焊接起來;再打磨平整。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打錫壺也是過去的一門老行當,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應該還是比較盛行的,人們日常使用的蠻多,茶葉罐、湯壺、酒壺、燒水壺等,不是太容易讓人起眼。現在因為用得相對少些,漸漸的淡出了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好像退就退吧,船到碼頭車到站,自然規律,和很多事物的新陳代謝一樣。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遺忘的過去但凡只要帶有傳統工藝的精華,不必擔心它會無聲無息的隕落,通常早晚會破繭而出,錫壺就是這樣,作為民間的一項古玩收藏,過去是個冷門,現在成為熱點。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收藏的人還不多,沒有競爭,東西也比較便宜;錫壺造型變化多端,工藝繁複,明清兩代出了很多錫器製品名家,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也不差到哪。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擺出來,琳琅滿目;說起來,海闊天空。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錫壺的鑑別,現在市場上的錫壺,最晚也是建國初期製造的,絕大多數的老錫壺,七七八八都是百年甚至二三百年以上的產品,如果是長期處於乾燥環境保存較好的話,一般變化不大的。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但事實上不可能,這百八十年,亦rig0一至二三百年,中國社會變化翻天覆地,所有的古董工藝品幾乎不可能與潮溼環境相隔絕。錫器受潮,表面會生成一種極薄的氧化膜,呈現出黃褐、紫灰、紫黑、銀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隨著年代的增長形成不同的包漿,成為錫器鑑定的重要依據。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何況錫的原料價很高,做一把新壺和仿造一把舊壺成本差不多,仿品想賣高價很難。再者仿造也絕非易事,不說單靠照片仿不出,還要有好錫料,要有好鏨工,要符合時代、地方特點,然後才是做舊,等等的。所以,贗品較少。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說起來錫器又是中華民族古代金屬工藝的驕子,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遙遙的商周時期,它的熔點比較低,只有200多度,所以很容易被還原出來,也是最早被人發現和使用,稱之為“史前金屬”。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文字記載見於宋代。傳說宋代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蘇東坡,也曾為一幅至今仍是的千古絕對:“遊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所難倒,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到死也遺憾的沒有對出下聯。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宋代丞相陳俊卿之子陳宓,既飽讀詩書又走南闖北可謂見多識廣,因為新生事物麼,還稀奇不拉煞寫過一首題為《掬水錫壺》的詩:“昔在延平郡,泉聲日夜聞。六年歸故里,一縷憶晴雲。儋石終宵足,瓶罍竟日分。山中有飛瀑,未必愜朝曛。”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真正錫器的生產是進入明代以後才形成規模了,到清代全面發展達到頂峰。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明代的特點尚且還是簡潔明快,清末民國初期已經可以刻意追求表面奢華,尤其文人參與製作這類東西,已不是單單為了實用,而主要是把玩觀賞,並且漸成時尚:錫壺不再以中國傳統壺具樣式為主要模本,而是先後從各種各樣的人物、良禽益獸、龜蟹魚蝦、十二屬相、果木葫蘆、車船樂器、古玩雅好等等取材,堪稱百花齊放,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都讓錫壺涉及到了。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錫壺工藝的發展也是中國壺具工藝的集大成者,不僅什麼銅壺、瓷壺、紫砂壺、漆壺的工藝,在錫壺製造中都可以找到端倪;而且錫壺的裝飾也是囊括了鏤刻、鑲嵌、金銀銅鎏、金銀銅鍍、金銀銅錯、開光等等的無奇不有;甚而至於還嘗試和借鑑了漆器的剔紅、剔黑,竹木器的透雕,玉器、料器的點綴,玻璃器的貼畫等技術。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既帶有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印,又涉及富貴人家的廳堂樓閣,林林總總,擼擼刮刮,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可分為本色錫壺、功用錫壺、工藝錫壺、雅玩錫壺和包鑲錫壺五大類,精美富麗、多姿多彩,一方面是錫壺的魅力體現,另一方面則是充分反映了明清至民國初期中國民間工藝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水平。

錫壺:傳統工藝集大成

常熟的沈月瑛是個有心人,收集了不少,在支塘鎮老街上弄了個錫壺藝術館,雖然老房子因地制宜簡陋了點,佈置陳列擺放展示也稍顯凌亂和老套,但是的確讓人另有收穫,對中國傳統工藝錫壺有了個比較接地氣的瞭解,也勾起了人們對以往生活場景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