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縣:鐵山股民喜分紅

徽縣:鐵山股民喜分紅

穀雨過後,竹開新翠。4月24日,隴南市徽縣嘉陵鎮鐵山村全體村民歡聚一堂,共同見證股民分紅,分享收穫的喜悅。大家領到嶄新的票子,戴上大紅花,個個喜氣洋洋,笑逐顏開。自去年分紅以來,鐵山村通過東西消費扶貧、電商銷售、現場認訂和電話購定等方式,共出售預定商品豬126頭,實現盈利總收入501732元。村集體這次共分得紅利223000元,貧困戶及股民通過勞務、入股、配股分得紅利共計278732元。

位於青泥嶺主峰鐵山山麓的鐵山村,123戶村民以農耕為主,兼養殖、種植、育苗、旅遊、勞務輸出。全村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65人,貧困發生率30.4%。曾幾何時,鐵山村耕地撂荒,人口外流,村集體經濟零收入,村莊“空殼”、發展“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問題突出,加之基層黨組織缺乏凝聚力,貧困的代際傳遞現象嚴重,群眾靠山卻吃不上山,貧困程度依然較深,脫貧一直是當地努力攻克的頭號問題。

2017年底,隴南市委組織部對口幫扶鐵山村,利用該村地廣糧多、氣候溫潤、植被茂盛,遠離汙染源,發展生態養殖得天獨厚的優勢,按照“劣勢變優勢、優勢變產業、產業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經濟收入”的發展思路,探索出了“黨支部領導下的集體+個體混合經濟模式”,探索出了抓黨建促脫貧的新路子。 在該模式下,鐵山村通過“黨支部領導、集體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的形式,成立了徽縣鐵山青泥生態黑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了品牌化發展特色養殖產業的路子。有效地把村級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個體鏈接起來,解決了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需要農民參與、農民參與需要村級組織工作、村級組織工作需要運行經費等問題,真正形成了一個既相互促進又互不干擾的利益共同體。做到了村集體和群眾抱團發展,農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資產變股份,有效地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極大地增強了群眾發展產業的熱情。

徽县:铁山股民喜分红

為規避風險,保障合作社穩健運營,在合作社建設運營過程中推行“三合三分”機制----有效整合貧困村發展產業的資金(幫扶資金、集體資金、社會資金、農戶資金)、人力(基層組織、黨員群眾、能人大戶、幫扶工作隊)和資源(土地資源、物產資源、生態資源、技術資源),以及合作社的領導權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權分離、監事會監督權與理事會經營權分離、合作社資金管理權與資金使用權分離。隨著“三合三分”機制的成功實踐,黨支部、村委會、合作社的關係和職責更加明確了,始終讓黨支部在保持合作社的穩定性和先進性上起決定性的作用,確保了合作社公開、公平、公正運行。

隨後,鐵山青泥生態黑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又與徽縣馬鞍梁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社聯社合作協議,社聯社的兩個合作社實行“一分六統”,“一分”即分基地生產,兩個合作社各有各的生產基地;“六統”即統一黑豬品牌、統一黑豬種苗、統一養殖標準、統一豬肉質量、統一銷售價格、統一商品包裝。該合作社養殖的青泥黑豬直接藉助火石合作社的品牌、商標、包裝規格等,既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把產業做大做強,使品牌效應最大化,又可以帶動相同條件下合作社的發展,規避同行業的惡性競爭,有利於貧困村在短時間內精準脫貧、穩定脫貧。

合作社的青泥黑豬不再被圈養,而是純野外放養,以純雜糧和野外覓食為主,口感香醇、肉質鮮嫩。青泥黑豬的養殖新理念與互聯網技術相向融合,通過電子商務搭建產銷對接平臺,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青泥黑豬成了搶手的“香餑餑”。搭建全新的線上認養、線下代養生態養殖場景,建立了產品質量可追溯服務體系,讓廣大用戶獲得放心的生態食材。通過青泥黑豬專賣、超市酒店直銷等方式,實現生產源頭與終端消費的直接對接,讓優質的青泥黑豬肉擺上人們的餐桌,形成青泥黑豬“從飼養場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在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又可以讓消費者放心購買綠色安全食材,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多方共贏,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同時,鐵山村以東西部扶貧協作消費扶貧為契機,積極拓寬青泥黑豬銷售渠道。2019年9月25日,第一批價值近70萬元的1.8萬餘斤優質青泥黑豬肉以全程冷鏈運輸的方式運送到山東省膠州市。青泥黑豬肉滿載著徽縣人民的深情厚誼回饋膠州人民,實現了東西扶貧協作從單向輸血到雙向協作的轉變。

徽县:铁山股民喜分红

村集體持股的股金產生的紅利除分配給貧困戶外,剩下的全部作為村集體積累,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有力地增強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不但解決了集體積累“空殼”的問題,而且拿出資金對村民進行了獎勵,鼓勵“事業致富帶頭”,通過自身努力增加收入實現脫貧,不等不要不靠,從被動幫扶脫貧向主動奮發增收脫貧轉變;獎勵了村上的“最美家庭”,倡導文明和睦的農村新風尚,獎勵了村上的“好人好事”,倡導學好人做好人,爭當新時代的新農民。

如今,水泥路通了、路燈亮了、庭院美了、環境好了,“太和庵”古建築得以保護修復,鐵山風景區旅遊設施提檔升級,“田園客舍”和生態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農家客棧”不斷增加,遊客慕名而來,鄉村旅遊呈井噴之勢。村民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獲得感提升了,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心裡“敞亮了”。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黨支部幹事有人跟,村幹部招呼有人聽。幫扶幹部長期住在村上幫助發展產業,協助村上宣傳政策組織群眾,從指導者轉變成了政治引領者和產業政策的推動者;村幹部以前“動嘴多”、想自己事情的時候多,現在“動手多”、想群眾困難的時候多,一心一意帶著群眾發展產業,從原來的管理者轉變成了服務者和踐行者;鐵山村貧困戶全部有了股份,多數群眾有了務農收入、務工收入和股份紅利收入,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勞動致富的勁頭足了,從觀望者轉變成了脫貧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近年來,鐵山村按照“黨支部引領、村集體持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的方式,實行“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發展模式,依託徽縣鐵山青泥生態黑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青泥生態黑豬養殖,發揮優質品牌效應,有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合作社參股股民74戶,現金入股20.7萬元,村集體持股24.8萬元,為42戶貧困戶配股4.2萬元。爭取組織部、農牧局等單位和東西協作幫扶資金共計55萬元用於圈舍建造。2018、2019兩年,上級相關部門撥付各類扶持村集體產業發展資金共15萬元;為貧困戶配股各類資金共19.4萬元。

“我們選擇最優秀的幹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合作社辦的好,關鍵是支部引領作用發揮的好,支部作用發揮的好,主要是我們選對了幫扶幹部,切實紮根幫扶村,為群眾實實在在的想辦法,出點子,找路子。”隴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武福成說:“今後,我們還將依託當地的旅遊資源,做好鄉村旅遊規劃,有序實施鄉村旅遊產業開發。同時,加大村民培訓力度,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