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造血”功能 旌阳区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四川在线消息(徐进 记者 张渔)憨厚、老实、勤快,这是刘军给人的第一印象。自从走上公益性岗位后,每天在沿线道路、垃圾池旁,都能看到刘军打扫卫生忙碌的身影。

“自己身体残疾,不能到外面打工,以前就只能在家养点鸡、种点庄稼,家庭生活很是困难。扶贫好政策,给我安排了公益岗位,日子也越过越好了。”4月26日,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星光村贫困户刘军一边扫地,一边激动地说。

增强“造血”功能 旌阳区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因先天残疾、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能等条件限制,导致刘军家庭贫困。2014年,他全家3口都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德新镇星光村主任杨辉龙说:“我们村两委经过认真分析,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只能就近务工,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在村上打扫下卫生,使其能够更加稳定地脱贫”。

“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夸我干得好、打扫得干净,我听了很高兴、也很有干劲了,我一定要把这事做好;现在政府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的工资加上残疾人补贴有1000多元钱的收入,我还养了一些鸡、鸭、鸽子,只要努力舍得干,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刘军兴奋的说。经济压力的减轻,也调动起刘军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他利用自家院落开始尝试小家禽养殖,扶贫干部也及时上门帮助提供养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日子有了奔头,刘军越发吃得苦,平日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刘军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养殖上。如今他家的鸡、鸽、蛋全年均有出售,家里也新购了家电,更换了生活设施。看着逐渐充实起来的“家底”,刘军心里很踏实、信心也更足了。

发生在刘军身上的脱贫感人故事,只是旌阳区已脱贫残疾人的一个缩影。全区1218户2109名残疾人贫困户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并通过两年的巩固提升,确保了稳定脱贫无返贫。

“帮到紧要处,爱到心坎上。”贫困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保障脱贫攻坚不落下一个贫困残疾人,旌阳区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帮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引导贫困残疾人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