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去年5月,缉毒片《破冰行动》在网上震撼人心,该影片爆红之后,其取景地点"塔寨村"林氏祠堂,更是成为了网红的打卡地点。大家都知道我国姓氏众多,从古代开始,各地便以姓氏建设宗祠,也都知道是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地方,是各族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古代,还有一种祠堂,称之为"生祠"。

生祠在我国古代,一般是为纪念有德政的官员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庙,关于生祠的起源: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汉平公为县吏曹,决狱平,郡中为立生祠,自三代而来无生为立祠者,至此始见兹。则生而立祠始于汉世也。"

清人赵翼言:"其有立生祠者,《庄子》'更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

二者皆认为生祠起源于汉代。虽然生祠源于汉代,但到了唐代后期,史料典籍中才开始大量出现生祠的记载。直至宋代,生祠才作为一种祠祀方式普遍存在于民间社会,目前学界对宋代民间祠祀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祠方面,而对生祠的研究多以唐、明时期为主,宋代生祠的有关情况被人们所忽略。今天,我们便来聊一聊这被人们忽略的"生祠"。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宋代生祠的设立原因

宋代生祠奉祀的对象有各州县的地方官、中央官员、武将等等,其中以地方官为主。宋人认为"国家张官置吏,凡以理民,惟州县之长官于民为最亲",所以地方官若有善政为民,当地百姓便会感恩戴德,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便是自愿为该官员立生祠,但也存在百姓迫于权势压力或地方豪强巴结官员而为其立生祠的现象,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宋代赋税种类繁多,单单杂税的名目就多如牛毛。百姓身受其苦,地方官如果能奏请朝廷减免一部分杂税,这对百姓而言可谓是功德无量。

  • 如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刘俣知岳州,在任期间"免板帐、马草钱等八税目……后监广东仓,适四明大饥,移粟五万斛"赈济,为报答其恩德,两地百姓皆为其立生祠。
  • 如庆元二年(1196),宋理宗擢校书郎沈继祖为监察御史,在任期间"蠲湖北之盗赏,去兴国之淮衣,均湖北之田赋,昌化酒征"等事,百姓皆获其利,多地民众皆为其立生祠。
  • 如两宋时期,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对百姓的影响相当严重,因此救荒活民成为地方官为政的重要议题,也是百姓为地方官立生祠的重要原因。
  • 如宋哲宗元祐年间陈觉民知建阳县,"以救荒得民心,家画像生祠之"。宋高宗时汪杞知建昌军南丰县,"属岁旱,发廪赈之,活数万,乡民为立生祠"。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宋代生祠的立祠行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单独立祠式、合祭立祠式、附庙配食式三种形式。

宋代生祠立祠形式

1、单独立祠式,即为官员单独设立生祠。单独立祠包括为官员新筑祠堂或于贡院、学舍等地僻出空间单独挂像祭祀。

  • 庆历四年(1044),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兴修水利,百姓获其利,"为公立生祠于塘侧",在水塘附近为蔡襄立祠祭祀。
  • 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殿中侍御史叶公时上奏嘉兴府华亭县四乡百姓生活的利病,为民请命,当地百姓得知后"相与为叶公立生祠于县庠"。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2、合祭立祠式,即将多人祭祀于同一祠堂。这种立祠方式不多见。

  • 嘉定年间,杨伯子守湖州"治声赫然",湖州民"相与肖像祠于学宫,与工部尚书戴少望并祠"。
  • 《福建招捕使陈公生祠记》中记载,南剑太守兼福建招捕使(招降收捕)陈韡平盗保民,建宁府百姓便在龙津驿故地为其建立生祠,陈韡得知后认为平盗之功是多人共同协力完成,不敢自居有功,于是郡人将其他有功官员皆绘像祠于陈韡生祠堂中。
  • 又有同时期陈、曾二公先后守福建"陈公戡定于前,曾公绥靖于后,皆称贤牧,皆有功德于是邦。"其中陈公即为陈韡,二公皆对该邦有平盗之功、免除租税、罚款的恩德,在曾公去任后,当地百姓相约将二公"合而祠之"。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3、附庙配食式,即于先朝祠庙、寺院或道观处为官员设立生祠。

  •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赵嵎为德清县令,县内有盗贼作乱,邑人惊散,赵嵎"独留县,发仓廪招集贫民团聚保甲",最终破贼,百姓为了感念其恩德,"全邑人生祠于乾元寺"。
  •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饶州大旱,是年冬十二月,宋高宗下诏以程公前往灾区,赈灾活民,百姓为了感恩,"相与谋绘公像,建生祠于宝积佛庐,供僧祈福,以报公赐"。
  • 宋理宗时期姚勉所作《新昌知县生祠记》载:"(陈知县)为政以得人心为本",离任后"士率民祠之,肖其像于邑之隆道观",将陈知县的画像挂于隆道观,百姓祠之。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宋代生祠奉祀对象以地方官为主,就其任职时间先后而言,有现任官与前任官的区别。

宋代生祠的立祠程序及功能

通常情况下官员在得知百姓有为其立生祠的意愿时通常予以拒绝,宋仁宗寇平守淮阳,因平盗有功,民安其居,"于是里人欲立生祠于岖山之阳,公不许"。最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龙泉县知县何嗣昌,其在知县任上为政有方,百姓多欲为其立生祠,为了拒绝百姓的美意,特颁布了《告通邑士民止建生祠文》,文辞谦虚恳切,自称德薄功浅,不当立生祠,又论生祠之弊,文末写到"生祠之说,毋烦再议",制止之意,溢于言表。

宋代规定:"非遇察访监司所至,而举留者,各杖一百;建祠立碑者,罪亦如之。并坐为首之人,碑祠仍毁。本官知情与同罪,若自遣人建祠,论如辄立碑律"。

因此为避免为官员立生祠存在现任官"本官知情"的嫌疑,地方百姓多在官员去任之后相约为其立生祠。如宋哲宗时,范纯仁谪居零陵,寓一寺庙中,平日杜门不接宾客,所寓寺庙长老义霞"深感公,屡欲为公筑生祠,公每戒之。元符末,公既召还,霞即日筑祠偶像,奉事甚谨"。在范纯仁被朝廷召还后,长老义霞才得以为其立生祠。

祠堂大家可能多见,但意想不到,在宋代,生祠可谓是“遍地开花”


谋谋说

生祠作为祭祀的一种方式,普遍存在于宋代社会。对百姓而言,设立生祠是为了感念官员的恩泽;对朝廷而言,允许为地方良吏设立生祠,有"劝诫天下吏"的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生祠也可视为民间信仰的一种,成为周围地民众的一种信仰,符合儒家"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的祭祀礼仪。

不仅仅是关于宋代,不仅仅是关于我国古代,也事关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对于现代的生活,生祠现象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变体,例如清明祭祀、端午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变体形式,其内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是不变的,就是要对我们心中憧憬的生活和崇敬的人事物都要心存感激,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