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最近“女生性格太敏感是什么体验”的讨论被刷上热搜。

许多网友纷纷谈了自己和身边伙伴的亲身经历。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比如说:

今天和朋友说话,感觉自己有点冲,临睡觉还在想这件事,于是想打电话给对方道个歉,结果对方没有接,这个时候就想:不接我电话,果然生气了!

以前男友都是回复很多信息,今天就回复了一个“嗯”,是不是自己说错了什么?

其实也不局限于女生。

有个短视频主就“性格敏感是什么体验”专门做了采访,其中一位24岁的男生就回答说,自己能够记得所有亲戚朋友的生日,每当他们生日的时候都悉心为他们准备礼物,但是当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有人不记得,自己就会想许多。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不过这些都没有超过转赞第一的“关门声大一点,我就觉得你不爱我”,这一条目前已经有46万人转赞。

不少网友觉得,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讨厌,哪里来的那么多矫情,可是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样子……

那么,这么多自称“高度敏感”的人中,哪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呢?

一、高度敏感人格来源自童年

赛珍珠曾形容高度敏感的人的世界:碰触对他们是拳击,不幸等同于悲剧,喜乐等同于至福,朋友对他们来说是恋人,而恋人是神。

“我对批评反应强烈。”

“我希望我脸皮更厚一些。”

“我从小就很敏感。”

“我很容易就会感到压力很大,很难应对嘈杂的环境。”

这些只是我在过去几年里从我遇到的高度敏感型人格来访者那里听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陈述。

在人群中,大概有30%的人,是属于高敏感一族

那这种高度敏感的特质是怎么来的呢?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根据研究所得,由于在婴儿时期,当我们对外界拥有感知的时候,例如自己怕冷、怕热、肚子饿,或者拉尿拉屎,如果外界能够满足到我们的这些感受,解决这些困难,那么我们的不安和难受,就会随之消失。

反之,如果我们的这些感受无法得到及时满足,我们就会滋生一种焦虑感和对外界的不安感。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内在感受就会形成一种脆弱而敏感的心理。如果经常处于一种无法被满足的状态之下,他们对外界的信息反馈就会变得异常敏感。

因此,判定一个人属于高度敏感型人格,也必须是从儿童时期起这些性格因素就一直存在,而不是因为中间发生心理疾病或经历创伤后引起的。当然,也可能有高度敏感型人格和同时患有心理疾病的情况。


二、判定是否是高度敏感型人格的四个指标


怎么知道你是否有高度敏感的气质?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伊莱恩·阿伦总结出了4个指标,可以用来判断我们是否属于高度敏感型人格,她使用四个字母的缩写DOES来概括:

1. 深度处理(Depth of Processing)

2. 过度刺激 (Overstimulation)

3. 情绪反应,包括同理心 (Emotional reactivity)

4. 对细微刺激的敏感性 (Sensitivity to subtle stimuli)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4个指标具体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是高度敏感型人格的关键指标,其他3个指标均源于这个指标。想从外部去观察到“深度处理”是很困难的,但它可以间接从一个人对事物的深刻思考、他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反应以及他的自身经历中体现出来。它是当一个人面对世界上积极或者消极的感觉以及细微差别时的一种高度敏感性,也可称为“敏锐”,以及一个人应对和处理自身经历的事情的一种深刻的方式。

这在实践层面上的意思就是,比如,你有可能经常思考精神和哲学问题,你可能发现自己很难做决定。碰到问题,你可能喜欢分析思维和横向思维(下一段具体介绍一下是何意)。这可能意味着你重视并寻求“深度”,对人和动物都有深刻的同理心。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补充一下:分析思维

是以每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是指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横向思维是一种打破逻辑局限,将思维往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前进式思考模式,它的特点是不限制任何范畴,以偶然性概念来逃离逻辑思维,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匪夷所思的新想法新观点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高度敏感型人格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经过过他们的深度处理,每一次经历都会给他们留下痕迹,包括思想、情感、观感、身体感觉以及记忆和幻想等方面。这就好像一个高度敏感型人格的身心是一台地震仪,它能够捕捉到地面的细微震动,而且反应速度还要快得多,反应强度也强得多。

有时,这可能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它增加了个人经历的丰富性,使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多样化。但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很累,很有压力,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经历深度处理的人,那么你在生活中所有的经历都会被深度处理,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经历。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四、 过度刺激


如果你异乎寻常地敏感对待周围环境,并且通过观察、深思熟虑、感受和做出反应来深度处理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和刺激,那么这种“过度刺激”会很快导致一种过度觉醒的感觉。

所有人在经历高强度刺激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到达高水平的觉醒状态。本质上,我们的觉醒水平代表了我们神经系统被激活的水平。当我们对外部和内部的刺激做出反应并进行处理时,我们的生理觉醒就会增强,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和思想。

当这种觉醒水平过高时,我们的幸福感和认知能力就会开始下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想出主意以及大脑一片空白。我们还会体会到身体和情绪的高度紧张,有时甚至会引发焦虑。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由于高度敏感型人格的人中枢神经系统非常活跃和敏感,他们对信息的处理非常深入,因此他们比那些对环境不那么敏感的人更容易过度兴奋和过度刺激。高度敏感型人格的人会常常形容过度刺激只是“压力”,“紧张,”或“易怒”。通常最大的挑战是他们的高灵敏度的姿态,因为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的, 比如工作会议、儿童生日派对、甚至是灯火通明的繁忙超市。


五、 情绪化反应(包括共情)


第三个指标是经常情绪化,这种情绪化不仅仅限于在面对特定情况和特别感受的时候。

我们要再次重申,这里所说的经常性情绪化必须是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存在的,是对积极的感受和消极的感受都会情绪化,而且,这种情绪化跟这个人所经历过的非常具体的消极生活经历没有关系。就是说,在相似情况中,这个人对事情的反应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情绪化,无论这些事情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无论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对于高度敏感型人格来说,与情绪化反应有关的典型特征是他们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我们大脑中的一类含有“镜像神经元”的脑细胞在我们看到某些事情时会被激活,表现出的活动模式与相同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这些细胞被激活并展现出的活动模式相一致。共情,就是这样产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型人格的大脑中含有“镜像神经元”的区域比其他人的更为活跃。


六、对细微刺激敏感


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格的人,你觉得某些特定的衣服会令人不快,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入睡,或者很快就能够注意到环境中的细微变化。但事实上,这些并不意味着你的感觉器官比别人更发达,而是意味着你对刺激的处理更加深入。这是高度敏感型人格的标志之一。

换句话说,高度敏感型人格并不是比其他人听到的更多或看的能力更好,但他们对所感知到的信息处理得比其他人更加深刻,这些感知在他们的心中产生的共鸣时间比其他人更长。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我们对世界敏感的生理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进行的,与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及我们对疼痛和温度的感知有关。高度敏感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对过热或者过冷的极端温度有明显的厌恶。他们常常发现在嘈杂、拥挤或繁忙的地方自己很快就会过度刺激,他们对气味和声音非常敏感。


七、关于高度敏感人格的四项指标有关补充

当然,即使在高敏感人群中,以上指标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方式和出现频率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并不是每个高度敏感型人格的人都对气味敏感,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触发敏感的模式会不同,或者被触发后某个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等。

除了我们的经历和性格形成历史上的差异,我们在某一天的感受、我们的情绪和年龄以及某一特定情况的背景都对我们的感知和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所有以上提到的4个指标都需要被清晰地识别到,并且指标中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来,即使这些行为并不一定是都是有挑战性和有问题性的,这样我们才能被认为具有高度敏感型人格的倾向


八、给高度敏感人格的几点建议

1、告别完美主义。

请你放松对结果的控制,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上。请让自己沉浸在当下的事情上,而不是期待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完美结局。

2、改变关注的焦点。

减少外部关注,增加内部关注。高度敏感的人,往往喜欢关注外部,而这点正是让自己产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所以请转换一下你的关注焦点,重点关注你自己。

3、不再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

你总是在调整自己,适应别人,以后的话,请你多说“不”、“我”以及“我这样很好”之类的话。

4、寻找志趣相投的人,而不是迷失在局外人的角色中。

请跟让你感觉舒服的人多在一起,多让自己成为人群中的主角,而不是别人的配角。

5、对自己负责,给生活一个积极的回应。

请从习惯性的牺牲者角色中跳出来,进入一个有创造力、自信的角色中。

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敏感人格?有4个显著特征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Anthony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此文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