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向我们驶来


无人驾驶汽车在不问国家、不同企业有不同名称,大多数的时候被称为目动驾驶汽车,在英国被称为机器人汽车(robotic car), 在我国通常称为无人驾驶汽车.麦肯锡则将自动驾驶车辆(autonomous vehicle)完义为:在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运行的车辆。这一定义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分类基本一致。该分类系统将自动驾驶汽车分为五个层级.

0级--非自动化.驾驶员在任何时间都完全独立地操控刹车、方向盘、油门和动力等汽车的主要控制功能。

1级-特定功能自动化.这一级别的自动化具备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自动控制功能。包括电子稳定控制或预充电刹车,也就是车辆在刹车时自动提供协助,让驾驶员重新获得对车辆的控制或者让车辆更快地停下来。

2级-组合功能自动化.这一级别的自动化包括至少两种可共同工作的主要控制功能,以让写驶员从这些功能中解放出来。比如自适应巡航控制与车道中间保持的组合。

3级-有限的自动驾驶。 这一级别的自动化车辆能够使驾驶员在特定路况或

境状况下完全交偶尔的控制。

4级-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被对天定人李国设计为可以在整个行程执行所有安全关键功能监控路况。这样的设计需要驾驶员提供目的地和导航输入,但是在行程中的任何时间不需要驾驶员的控制。从自动化程度高低的角度,也有人将无人驾驶分为无自动化、辅助驾驶(如车道偏离警告)、半自动或部分自动驾驶(如紧急自动刹车、自动泊车)、高度自动驾驶(仍需要驾驶员监控)和完全无人驾驶五个层次.我们通常所说的无人驾驶,一般是指在高度自动驾驶水平之上的无人驾驶。

为了实现无人驾驶的最终目标,各大公司各显神通,纷纷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多采取循序渐进的功能组合自动化或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模式,如采用定速巡航、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大众ESP、本田VSA、丰田VSC是各家汽车厂商对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的不同称呼)、盲点监测、车道偏离报警、自动泊车等功能。在美国汽车市场,内置蓝牙手机、安全报警系统、免提通信设备、语音识别系统、导航系统的普及率都已超过45%, 但一些新型智能化技术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如平视显示器的普及率为13%, 而自动泊车系统的普及率只有3%.

相比传统汽车巨头的渐进布局,新兴汽车厂商和互联网巨头则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技术路线。进入汽车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如谷歌充分发挥其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高精度地图等方而的优势,追求一步到位、无人干预的完全无人驾驶。但应该看到, 公歌为实现无人驾驶,采用了一套非常复杂、昂贵的设备。而特斯拉却为了降低成本、加快实现商业化,将昂贵的感应系统以弹幕摄像头等简单感应设备代替,采取了仍然需要驾驶员干预的高度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在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模式下,特斯拉的ModelS轿车能够实现车道线内辅助转向,在开启转向灯后自动变更车道,以及在主动巡航控制时自动调整车速;对电机功率、制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的数字化一体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