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論語》識天下(五十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楊伯峻: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錢穆: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

李澤厚: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先履行所說的,然後再說。”

詳解:子貢,孔子最出名的學生之一,聰明而善辯,正是上章孔子所說“語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裡,他和顏回是有區別的,從《論語》相關章節就不難明瞭。本章,子貢問君子的標準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假問題,君子“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並不是一個道德標準所能規範的。子貢希望得到一個靜態的標準性定義,孔子卻用給出了一個當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上面三位的解釋,似乎“行在言先”,沒有說出來就不是“言”了,但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和是否說出來無關。這種強調說不說的邏輯,就是培養偽君子的最好溫床。其實,“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先行其言而後從其言”的縮略。 “行”,發hang,連續貫穿;“言”,不單指出言論,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行其言”,把他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連續貫穿,也就是孔子在後面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貫之”;“從”,通“縱”,廣泛,光“一以貫之”,而不能“從之”,不能使之廣泛,那不過是小圈子甚至是個人的自瀆,沒什麼意義。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使自己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一以貫之,然後再使之廣泛。”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楊伯峻:子貢問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道:“你好比一種器皿。”子貢道:“什麼器皿?”孔子道:“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錢穆:子貢問道:“賜怎樣呀?”先生說:“你是一種有用之器。”子貢道:“何種器呀?”先生說:“你像是放在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李澤厚:子貢問孔子:“我怎麼樣?”孔子說:“你是一種器皿。”問:“什麼器皿?”答:“敬神的玉器。”

詳解:本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人。子貢,聰明而缺智慧,卻對自己的聰明甚為自負,所以就問孔子“我究竟怎麼樣?”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賜”,是子貢的名。孔子一語雙關提醒子貢“君子不器”,子貢不明白,還以為孔子說他是一種器皿,就反問什麼器皿。孔子很有幽默感地告訴他,是瑚璉,一種宗廟裡盛黍稷敬神的名貴玉器。

知識分子、儒生,總有點臭美的傳統,其實,百無一用是書生,儒生那些鬼把戲,最終都成了更大的政治經濟把戲的炮灰,知識分子,不是被人當槍使、當旗忽悠就是百年寒門當寒號鳥哀鳴。孔子這裡的幽默更絕,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就算把你供起來,也不過是祭壇上的擺設而已,至於知識分子好爭的名,不過如擺設那玉器的成色,無論成色如何好也還是擺設而已。

白話直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問:“我,怎麼樣?”孔子說:“你,“器”呀。”問:“什麼器皿?”答:“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那樣的名貴器皿”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