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朋友們大家好,對於兩個人的想法在事先沒有溝通,並且驚人的一致的話,就應了那句被大家熟知的那句話‘英雄所見略同’,這句話也對有共同見識的人的一個寫照。然而有的東西是可以溝通交流的,就有一些東西是不能公開的,甚至是作為機密文件或者重要決策不能隨意公開的。在三國時期就有這麼兩位時隔七年,提出了相同的治國方針,當然都是針對自己的國家制訂的。那他們兩個人的策略有不同的地方嗎?是否存在抄襲對方的思路?我今天就通過這篇文章為您解答釋惑。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被劉使君的真誠所感動,就隨著劉備出山了,開始了輔佐劉備打江山的辛苦征程。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在他的茅廬之中和劉備說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也就是三分天下的規劃。這項規劃是很機密的事情,當時可能就諸葛亮和劉備兩個人說,關羽和張飛都沒有資格作為旁聽者列席在側。那諸葛亮為劉備做的規劃就是,先佔據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徐圖益州,南和孫權,向北共同抗拒曹操,等孫權和曹操有所動靜的時候,從中取利,就能霸業可成,復興漢室。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諸葛亮的一番話使得劉備茅塞頓開,自己忙碌了大半輩子,其實沒有正確的指導方針,糊里糊塗。這番話使劉備有了明確的鬥爭方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在做無頭蒼蠅似的亂打亂撞,寄人籬下,不知自己的前途在哪裡?諸葛亮的到來對於他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然而類似的策略方針其實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東吳的魯肅也曾向孫權提出過。魯肅在《三國演義》被描述成一個忠厚迂腐的謙謙君子,其實真實的魯肅不是這樣的人。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說到魯肅就要說到周瑜,因為是周瑜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二人的關係也是非常好的,早在周瑜按現在的官職就是縣長的時候,魯肅的家境是非常富裕的,可以說是他們那一帶的土豪了。當時周瑜來向魯肅借糧食,魯肅家裡有兩囷(qǘn)糧,囷就是圓形的穀倉,以囷糧能貯藏三千石的糧食。魯肅就指著其中的一個穀倉說送給你了,其實魯肅是非常狹義,豪爽的人。魯肅的政治頭腦也是要高於常人的。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在得到周瑜的極力推薦,魯肅見到了孫權,兩人一見面就覺得相見恨晚。兩個人甚至是同吃同睡,在這個過程中,孫權向魯肅請教治國之道。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的具體方針和諸葛亮的有所不同,是在三分天下的一方把劉備換成了劉表,為什麼會是劉表呢?因為在建安五年,曹操正在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而那時魯肅並不知道有劉備的存在,就把劉表作為了三分天下的一個主要位置。後來的赤壁之戰以後,魯肅才把劉表換成了劉備,但是總體的策略和諸葛亮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那諸葛亮和魯肅的隆中對有什麼區別呢?政治目標不一樣,劉備的目標匡扶漢室,他是要拯救快要覆滅的漢朝的,不管怎麼說劉備也是漢室宗親,在和獻帝對了家譜以後,還是獻帝的叔叔,打著皇叔的旗號更容易招攬人才;而孫權就沒有這麼大的責任了,他也不是什麼皇親國戚,魯肅的規劃就是讓孫權以後當皇帝,魯肅認為漢朝不可復興,所有就建議孫權以江東為立足點,南圖荊州,後佔益州,以江和曹操抗衡,最終大敗曹操,統一全國。

提出三分天下此人比諸葛亮早7年,我們都忽略了他的才能

在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中其實是把魯肅的才能給埋沒了的,這也可能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這樣一個被後人推崇的神話級的人物,怎麼能有人和他說出一樣的話呢?也不得不為魯肅叫屈,書中把他寫成了一個接近迂腐的人。但在書中也體現了他和周瑜的關係是很好的,有例證明。就是在諸葛亮去東吳和孫權聯盟共同對付曹操的時候,周瑜處處為難諸葛亮,如果不是魯肅從中幫助諸葛亮,諸葛亮很有可能死在東吳。而周瑜在知道了魯肅幫助諸葛亮之後,並沒有責罰魯肅,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魯肅為諸葛亮準備船隻,草人和船上的士兵。如果是別人這樣暗中幫助諸葛亮,試想一下,以周瑜的性格,會饒得了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