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蔬果香 保障“菜籃子”

天津日報

大地復甦,春意盎然。驅車行駛在津郊大地,到處可見繁忙有序的春耕生產景象。在靜海區蔡公莊鎮,農民正在田裡播撒優質春麥種子;在北辰區雙街鎮,農民正在給大棚裡新栽的速生蔬菜澆水;在薊州區出頭嶺鎮,瑞泰鑫農業合作社員工正在基地栽種紅薯秧苗……一幅幅生動的春耕圖,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涉農區堅持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兩手抓’‘兩手硬’,確保不誤農時抓好春耕備耕工作。”市農業農村委黨委書記、主任沈欣告訴記者,截至4月初,全市春播工作進展順利,播種春小麥、蔬菜、玉米等農作物48萬畝(其中春小麥已全部播種完畢),農資供應能夠滿足生產需求,農資生產企業全部復工復產,扶持政策落實穩步推進,春季農業生產取得顯著成效。

不算小賬算大賬 落實政策保供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城市蔬菜供應一度出現困難。為切實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生產供應,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市農業農村委迅急會同市財政啟動特殊時期“菜籃子”蔬菜保供基地生產補貼項目,重點對符合條件的蔬菜產品保供基地給予財政補貼。

今年2月下旬,寧河區東棘坨鎮艾林村“一肩挑”方誌田帶著鄉親們放棄了行情看漲的西紅柿、黃瓜、紫甘藍的種植,改種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的速生葉菜。“今天的好日子,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帶來的。現在國家有難了,咱能不搭把手?”方誌田帶領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算大賬。

沒兩天,該村有條件的農戶就全部行動起來了,有幾戶還集中處理了行情看漲的西紅柿,騰出棚室一同種上了40多個棚的速生葉菜。“速生葉菜包括油菜、快菜、油麥菜等,生長期短,30天至40天就能上市。這些速生葉菜長勢喜人,首茬畝產達5000斤,每天都有市裡的運輸車來拉菜。僅50天就外運上市蔬菜100多萬斤。”方誌田說。

“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帶動,鼓勵蔬菜保供基地擴大速生葉菜生產規模,對油菜等7種速生葉菜按照每畝800元標準給予生產補貼。”市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政策實施後,已搶種速生葉菜約1萬畝,有效增加了天津蔬菜市場供應。

為確保糧食安全生產,保障市民“米袋子”供應充足,市農業農村委會同市財政還下達涉農區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3.6億元,對小麥、玉米、水稻等種糧農民,每畝補貼95元,支持各涉農區抓早抓好天津春耕生產,保障各涉農區不誤農時、不誤農事,有效促進了全市農業春耕備耕生產順利進行。

不荒一畝地 不空一分田

不久前,記者在北辰區大張莊鎮大諸莊村看到,500畝春小麥的播種作業如期展開。初春的田野上,一臺臺檢修好的播種機整裝待發,農機手在調配好種子和化肥比例後,旋下第一刀,開始了春小麥播種作業。

“疫情防控期間,大張莊鎮多方協調農業物資儲備,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對全鎮春耕土地進行統籌規劃,確保今年計劃的1000畝小麥種植工作有序推進。”現場指揮作業的鎮農業部門負責人說。

為積極應對疫情,市農業農村委強化組織推動,及時制定印發疫情期間春耕備耕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對物資準備、搶抓農時、服務指導、防災減災等工作重點進行細化安排部署。壓實目標責任,將全市320萬畝春播生產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地塊。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資源廣泛宣傳,引導農民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有序下地、分時幹活。同時,市農業農村委充分挖掘農業生產潛力,全力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出臺農業支持保護增量補貼政策,實施簡陋陳舊設施提升改造及再利用項目,確保實現“耕地不荒一畝,園田空白不留一分”。

據市農業農村委介紹,截至目前,全市春播農作物48萬畝,其中春小麥26.45萬畝、蔬菜16.9萬畝、玉米2.2萬畝、其他農作物2.45萬畝。春小麥超額完成種植任務,比意向增加26%。眼下,全市131萬畝冬小麥順利進入返青起身期,返青苗情好於上年,麥田土壤墒情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各區正抓緊進行麥田管理工作,全市麥田已澆返青水46.3萬畝,施返青肥49.7萬畝。

線上支招 服務農戶增收

進入春分節氣後,薊州區羅莊子鎮楊家峪村農戶每天都在山坡上的果園裡忙碌著,剪枝、施肥,精心管護。“全村現有3000多畝果園,其中優質品種紅香酥梨佔了大部分,這可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啊。”村黨支部書記耿學文說。

“往年春季,我都會組織200多名技術員集中上山幫助果農嫁接、剪枝等,今年為了應對疫情,就不再組織集體行動,而是改為利用音頻視頻方式指導果農自己修理果樹。這下我的手機天天響個不停,真成‘熱線’了。”說著話,羅莊子鎮成人文化學校校長王豔忠的手機響起來,又是一個果農來電諮詢果樹病蟲害防治的事。

在今年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中,無人機成為農村一件時尚的熱門利器。

3月26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應各涉農區的迫切需求,為確保農藥噴施精準和安全,首次開啟全市植保無人機應用技術線上培訓新模式,對植保無人機的發展現狀、應用技術等進行了專業化技術培訓。全市各涉農區植保技術人員、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中的植保無人機飛手等80餘人參加了培訓。

近兩個小時的語音及圖文相結合的線上培訓,通俗易懂,參訓人員積極互動,與專家“面對面”零距離交流,培訓效果反響良好。通過培訓,提高了農戶“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專業素質,增強了專業飛手技能,對農民進行今年春耕科學用藥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北辰區積極推行“不見面”“點對點”農業技術服務、管理服務及作業服務,為農戶提供精準安心的技術支持。同時,大力推廣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先進適用綠色技術,將植保無人機、智能溫室等應用到疫情防控、作物種植、小麥田管、蔬菜生產等多個生產環節,不僅極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避免了田間集中作業引發交叉感染的風險,實現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兩促進”。(記者 何會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