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假期在家看《论语》,发现孔子实在是一个妙人。

以前咱们提到孔子,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几个威严的大字。孔子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有点刻板、有点迂腐,也有点过时。

不过《论语》里呈现的孔子,却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且充满生活情调的人,观之可亲。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周润发主演《孔子》剧照

举几个例子哈:

首先,孔子多才多艺。

孔子才不是什么书呆子,他学五经、习六艺,文学、历史、礼仪、艺术、占卜等都很精通,搁在今天就是文综理综艺考通关达人。

另外他还会射箭、驾车,堪称“文武全才”、”多面小能手“。

其次,孔子是个文艺男:

他跟音乐老师师襄学琴。老师教了一首曲子,他练得十分入迷,根本停不下来。连老师都问他,你已经熟悉了 曲调,懂得了内在规律,为啥还练呢?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孔了说:“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卧槽,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厉不厉害?

第三,孔子也爱美女:

孔子去见大美人南子,回来后,学生子路非常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南子名声不大好,孔子不是老教人守礼嘛?怎么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呢?

孔子急得对子路赌咒发誓: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老天谴责我吧,让老天谴责我吧!

原文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大家品品,是不是有点羞恼的意思?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电影中孔子见南子画面

另外,孔子还是个段子手。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没搭理他。孔子知道了以后,就对子路说:你可以这样描述我嘛——夫子这个人,认真起来废寝忘食,乐而忘忧,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呵呵呵,老夫子我认真起来,简直连自己都害怕啊!

皮不皮?

但最有趣的是,孔子还是个养生达人。

《论语》记载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很不得志,并且政治和生活的纷扰不断,但孔子却能活到73岁高龄(这在古代已经是相当长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嘛)。

孔子如此高寿,得益于他一肚子养生心得。

今天我们来聊孔子是如何养生的,也顺便借鉴到咱们现代的生活中来。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干大事的人,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行呢?

孔子就非常注重身体健康。

他提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的粮食加工得越精细越好,吃的肉也要切得细细的才好。此外,他还强调“食不语,寝不言”,就是说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要专注,不要说话。

这两点是孔子从生活质量、生活习惯上提出的要求。放在咱们今天,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学依据。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食物要“精细”,不能马虎了事,

不要吃垃圾食品;同样,吃饭是不说话是为了帮助消化,而睡觉是不说话是为了使自己静气宁神,才能安然入睡。

推广一下就是:好的身体,来源与生活的点滴细节。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对吃和睡不是不上心,而是普遍想走捷径。饭来不及好好吃,没事,多吃点复合维生素。知道熬夜不好,但又忍不住不熬夜,怎么办,花大价钱买最好的床垫和枕头。

这种补偿心理说白了,就是既想随心所欲地造,又希望身体好。

子曰:想得美!

孔子的养生主张在于,日常生活中,好的习惯、好的状态要点滴积累。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心存侥幸。

养生嘛,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是现代人工作的理想状态,因为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促进身体健康,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据《礼记 ·杂记下》记载,孔子曾教育子贡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只工作不放松,人的体力和精力都会受不了;只是休息不知道抓紧时间,就会碌碌无为;只有协调好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张弛有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完美结合。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职业病”、”过劳死“,什么原因 ?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绷得太久了,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上、精神上的那根弦给彻底崩断了。

推荐创业的小伙伴们,把”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像”淡泊明志“、”天道酬勤“一样,用大字副挂在办公室里,用孔子的智慧,来时刻提醒自己:劳逸结合,张弛有道!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谨慎地对待疾病

《述而》篇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对疾病的重视是与斋戒礼和战争并列的,可见孔子对疾病的谨慎。此外孔子在疾病的治疗上表现出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论语 ·乡党》中记载“康字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达,是了解,知晓的意思。孔子首先相信得病需要药来医,这就比古代相信巫婆神汉治病救人的思想要先进的多。再者他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不通晓药理就不贸然使用。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非常理智的态度。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小孩烫伤了,家里老人用土方子,把草木灰撒在孩子的患处,结果造成二次感染,险些酿成大祸。

这说明什么?无知有时候比坏,更可怕!

像孔子这样,不懂就不懂,把问题留给真正懂得人解决,是不是风险就小得多?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现在医学广为人知得一个理念就是:保持心情愉悦,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这一点,2500多年前的孔子,简直玩得不要太溜哦!

孔子的养心秘诀是一个字“乐”。

孔子有多种方式来保持自己平和达观的心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看,孔子多会给自己找乐子!

学习乐一乐,交友乐一乐,亲近自然乐一乐,有所感悟乐一乐。每天都乐一乐,而且这样的乐是细小的又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根本不花钱。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笑一笑,十年少

可这样的“乐”放在我们的生活里,往往让人乐不起来——学习是枯燥的,朋友来了就要花钱,出去旅游不是人看人,就是被景点宰。

还乐,不是阿Q是什么?

看,这就是凡人和圣人的区别!

孔子的智慧正在于他懂得“化腐朽为神奇”,从平淡无味的生活中挖掘美丽的东西。有一位著名的摄影师说过:”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

快乐是可以由人选择吗?某种程度上,还真是!你去放大这件东西快乐的一面,感受快乐,获得快乐,这就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学习会有所得,让一个人智慧,为乐;

有朋自远方来,带来一些新鲜的消息和老朋友的问候,所以乐;

亲近自然,自有一份大胸襟,思想得到净化,高尚的精神油然而生,是为乐。

孔子的生存态度决定了他快乐的心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看起来孔子的一生简直到处在捡彩蛋,活得久就捡得多,能不长寿嘛?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另外,孔子还是一个自我认知明确,知足常乐的人。在与学生们谈理想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有宏图大志,只有曾皙希望自己能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甭管别人多宏图大志,惊艳寰宇,你做好自己,就是快乐!

甘于平淡,不让外界的浮华,冲淡自己内心的安宁。”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那也没关系,我还是踏踏实实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是个快递小哥,我就开开心心送快递。

我是个环卫工,我就踏踏实实扫大街。

我是个王子,我也不为声名所累,大大方方做王子。

接纳自我,热爱自我,享受现在的状态——看,孔子在心里学上也很有造诣嘛。

相反,我们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为什么呢?因为别人比他好,他就难过。别人指出他的不足,他又难过。等他真的做好了,又担心别人嫉妒他,还是难过。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些孔子的智慧:你是谁,就是谁。是谁都快乐!

把注意力多多集中在自己身上,认世界嘈杂,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多一份的豁达和淡薄,便多一份的快乐和禅意啊。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为什么能决定命运呢?因为性格决定了选择生活态度,选择的方向,导向生命的因果。

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性格,是如何有益于长寿的呢?

孔子的许多智慧与处世态度,都离不开他的“中庸”思想。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致矣乎!”,“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中”,是折中;“庸”就是平常的意思。

孔子讲究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种思想的影响是由内而外无处不在的,并时时指导着他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堪称孔子养生的一大妙着。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生活习惯上“中庸”

在生活习惯上,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物质的享受要适可而止,否则过分舒适的生活就会使人沦于享乐而不思进取。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太安逸,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论证。

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多种多样的“富贵病”正是由于人们不知节制,贪图口腹之欲造成的。孔子“无求饱”、“无求安”的观点正是针对现代人欲望膨胀的一剂良药。

《论语 八佾》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欣赏《关雎》的美,是因为它快乐但不至于荒淫,悲哀但不过分。大喜大悲都于身体不好,医者有云: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而过忧则伤肺。

孔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保有一份单纯的平衡的心境,带着哲人的大智慧,把一切都看淡了,看透彻了。“坐看云卷云舒,闲听花开花落”。云来是缘,云去也是缘。花开是福,花谢也是福。

都好!

我们现在很多人看不起“中庸”,觉得是“和稀泥”之道。事实上,中庸是一种平衡之道。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东西,并非多多益善,越富越好,而是“难得平衡”。

平衡,意味着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点,也意味着不绝对,都留有余地。可进亦可退,生机无限。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在人际关系上,孔子也充分运用了他“中庸”的思想。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是个内敛的不张扬的人,他非常懂得收敛锋芒,脚踏实地地做事。这种观点颇有些圆滑和世故,但在很多时候确实是保护自己的必要选择。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有些比较有主见,常常不服别人,争来争去,弄得大家都头破血流,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仁者寿”是孔子养性的又一成功法宝。

《论语 ·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在孔子一生的修养中被提到很高的高度。

“里任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任者安仁,知者利任。”“苟志于仁矣,恶也。”

“仁”是什么?

是无差别的、深深的理解与宽容!

仁者爱人,仁义之人,心中无彼此,轻敌我,看到的是众生。善念会滋养自己,也会收获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层层叠叠带来回响,最后收获世界之爱,如此才是健康的良剂。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结语:

孔子的养生之道是非常简单、低碳,但又充满智慧的。他的养生是面面俱到的,不仅注重身体的健康,还看到心灵的愉悦和好的性格对养生的重要作用。

既养身,又养心养性,三者紧密相连。应该说正是这些因素科学而和谐地综合起来,才共同成就了孔子的长寿奥秘。

所以,接下来,我们的养生之道,除了保温杯里泡枸杞,健身跑步勤运动外,是不是还要加一项——多读《论语》呢?

趣说《论语》:谈谈孔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