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经》原文释义:棍法总论篇(原文总诀歌六)


《剑经》原文释义:棍法总论篇(原文总诀歌六)

第一篇:棍法总论篇

俞大猷著 李良根注解


《剑经》原文释义:棍法总论篇(原文总诀歌六)


原文(191)

师父初假意杀来或打来①,我或接着或挑着,决不宜贪心就进去伤他②,待他动,我再或接或挑,进去伤他。

词解:

①师父初假意杀来或打来:师父者,非自身习业之授业者也,乃对高手之泛称。初杀多哄,故目假意。如此打来、杀来,即前文所谓“先一下”也。

②决不宜贪心就进去伤他:恐不能伤他也,非不愿也。此即“不打他先一下”之意。

③待他动:这个动字极其确切,不曰打、杀, 而曰动,以其尝未形成打、杀之法也。即所谓“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所以后文说:再进去伤他,因此必能伤他也。


原文(164)

凡此意味体认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弹琴詠歌之趣也。

释义:

凡是以上的妙诀能够体会、认识,真正得其要领,自然有乐不思食之兴,如弹琴詠歌之快意也。正如所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原文(173)

学至于此, 则自手足应心, 全不杄格矣①,学至于此,全不看见他是枪是刀,只认定对他手前②杀他身③而已 。若他打来乱时④,必须忍,略退回,坐足下中平⑤,待少顷他来,即用磕手法进,自胜。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⑥道理,微乎微乎,李良钦每每如此。

①扦格:互相抵触之意。

②对他手前:对,即打接之法也。手前者,棍也。对他手前,即打、接他棍之意。

③杀他身:杀,击打也。身,指全身各部位。

④乱时:乱者,无预谋之棍法也。

⑤坐足下中平:坐,身体重心下移也。下,做也, 中平,执枪姿势,又称“中四平枪”,因其为“诸势之首,着着祖此,而变化无穷” 。 ( 《耕余剩技》)所以,执棍亦立中平,以待其乱也。

⑥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意即在对打时,先取守势,以从容、镇静对待对方的进攻,待他精疲力乏或出现势背时, 我乘机攻击他 。


原文(192)

打,认棍打,(口日)①,认棍(口日),剃,认棍剃,入,认棍入,挑,认棍挑,凡举手俱要认他棍②。若认人不认棍之说,是彼棍已败开了, 只管认人坐③去也。

词解:

①(口日):音获,吐声也。

②认他棍:认,记也,看也。此即“举手认棍”之法也 。

③坐:挫也 。棍法的一种 。使棍沿垂直軸一侧突然发力, 向前挫动 。


原文(202)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过去,新力未发而乘之。

释义:

哄,乃是哄他旧力过去,乘,却是乘他新力未发。哄、乘二字,实囊括所有棍法,故日“千言万语“,学者细心体认, 自能悟其微妙之旨矣 。


原文(90)

要在哄使虚乘之 。

释义:

哄而使虚, 即旧力过去, 新力未发之空当也, 虚而乘之,故必能胜。切记“虚不可待”,待则被动, 不易使他致虚, 哄则主动, 以哄法诱之, 未有不现虚处之理。


原文(205)

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①,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②,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③。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④

词解:

①杨家枪:枪术流派之一 。相传始于宋代李全之妻杨妙真 。又名“梨花枪” 。《纪效新书》载:“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杨家有奇正, 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②与我相同:我,乃俞公自指,与我相同,非指与俞公的枪法相同,而是其枪理与俞公棍法运使之理相同 。

③撤手杀去而脚步不进:此是指“定步拦拿扎”枪法,今之少林花枪(即梨花枪)已改成进步拦拿扎了 。

④无敌于天下:指杨家枪改进其不妙处后,就可称雄于天下武林了。


原文(9)

习步法①

起②中平 推牵 扁身杀 丁字回杀 旋手进五步杀 跳退三步原位③。

直打直挑 进五步杀 腰力挑打 滴水献花杀 跳退三步原位进打 穿后手马前鸡啄进三步杀 马前斩草进三步杀 跳退原位 打沉让他先起穿后手 抽回 吊剪抽回 三脚竝④ 进五步 大门趁棍走 进杀 小门趁棍走进直符杀 洗 倒头直打直起磕打杀 摆腰进三步剪杀 跳退原位⑤

词解:

①习步法:即练习棍法的套路。

②起:即指起势。

③跳退三步原位:即回跳三步退回至原势(旋手进五步杀势)进步前的位置。

④竝:并也。

⑤跳退原位:即收势退还原来起势的位置 。


1,

2,

3,

4,

5,

《剑经》原文释义:棍法总论篇(原文总诀歌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