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到底要怎样养水养底?

圆梦基金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大家都知道,浮游生物数量丰富的养殖水体更容易养出健康优质的大虾,而好的水质又取决于良好的底质环境,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池塘养虾模式,底质条件显得更加重要(相对于工厂化养殖而言)。

一、那么,虾塘应该如何养水呢?

  • 1.养水之前要先肥水

在生产上,一般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10mg/L的水体称为瘦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虾可以食用的天然饵料密度很低,产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工投喂的饲料。肥水虾池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50~200mg/L,此时池塘中还有很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比如褶皱臂尾轮虫、水蚤等,这些都是对虾苗种的优质食物来源。

▲▲虾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

对于养虾来说,水体肥度维持在半肥水或过肥水都是适宜的,与之相对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为100~300mg/L,如果把这个指标转化成透明度,就是在25-40cm之间。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很多资料上都将30~40cm作为养虾时的最佳透明度,但实践表明,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透明度在8-13cm最好。

在养殖之前,肥水的过程非常重要。在肥水之前还要用药物彻底清塘消毒。可以用二溴海因(以20%的有效溴计算浓度),当水体中的有效溴浓度达到1mg/L的时候就能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此外还可以用低毒的聚维酮碘来消毒。

等到清塘药物的毒性消失之后,就可以用高温灭菌处理过后的农家有机肥进行肥水了。

可以将有机肥放置在水塘旁边暴晒,将其充分氧化,减少在池塘中的耗氧量。肥水时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抓两头,带中间”,而且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追肥时要少量多次,少施勤施。

  • 2.肥水之后还要调水。

肥水过后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水质的恶化,也就是调水

一方面可以增加换水量以及换水的次数,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投饵。养鱼也好,养虾也好,并不是说投的饲料越多,产量就越高。最合适的做法是根据当前的存塘量估算饲料的每日消耗量,每天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这样也能够减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生物调水产品,比如有益活化菌、微生态制剂等来调节水质。研究表明,有益微生物制剂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够促进对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强对虾的抵抗力及肠道健康,尤其是在对虾标苗阶段,效果特别明显。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对虾养殖,能够有效抑制弧菌的爆发,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在室外池塘养殖中,微生态制剂也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效果不如工厂化养殖明显。

▲▲无公害南美白对虾

二、虾塘如何养底?

在晴天中午,虾塘上层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接受阳光会产生氧气,由于透光性不好,下层水体却无法得到氧气的供给,长此以往会导致池塘底部的淤泥中积累大量的氧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也会增加。因此适当的改底对于对虾的健康养殖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改善池塘底质:

  • 1.巧用增氧机。

在夏季的晴天中午,池塘虾塘的上层水体中的氧气往往处于过饱和状态,而下层水体依然缺氧,在午后2:00打开增氧机,让上层的氧气补充到下层,淤泥中有毒的硫化氢就会被氧化成无毒的硫单质,池底的氧债也能得到缓解。

▲▲夏季晴天午后,坚持打开2-3个小时的增氧机,有助于改善虾塘底质。

  • 2.采用化学或生物制剂改底。

化学制剂改底的原理是在通过在淤泥中持续而缓慢地释放氧气而减轻池底的氧债,作用有效时间也更长,有的药品能够持续放氧5-7天,同时具有改底、解毒、增氧的多种功能,特别适用于老化池塘。

同时,一些有益的微生物,比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都能够有效降低池底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

▲▲上图是30头左右的商品对虾。

只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调节好水质与底质,大家都能养成好虾、大虾!


我是牧海,更多关于水生生物、水产养殖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


牧海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到底要怎样养水养底?

对于养虾来说塘里的水质对于虾的健康影响确实很重要,可以说虾塘中的水质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虾的健康度和产量。因此在虾时都是要先将水养好才行,也正如你所说,养水时则得先养底,那到底要怎养水、养底呢?


其实这里所说的养水就是将池塘中的水质养好,给虾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养底则是指塘的底部,只有将塘底部的微生态种群养好了水质才会好,所以说养水就是养底,而养底则是指养菌,因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1. 清塘:也就是就在养虾之前最好是先将塘里的淤泥清理掉一些,这样可以减少以后塘里的有机质从而减少底部的耗氧量,让池塘底部的生态群更加合理。清完塘之后如在加水之前用些生石灰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加速泥中一些有害物质的释放。

  2. 合理投喂加适量换水:这个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合理投喂则是指喂的量要合理,过少会影响到虾的生长速度,而过多不仅会影响到虾的健康还易引起水中有机质过多。所谓适量换水则是指根据水质变情况来换水,换水与合理投喂可以减少水底有机质的积累,这样对维持水质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3. 改底培菌:这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化学药物或微生制剂来改良池塘底部的生物种群,通过接种益生菌来尽量让益生菌在塘中占据优势,这样才能将水中过多的有害物质分解掉,从而起到养水的作用。

  4. 增氧:这个看似与养底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细看的话则是众多因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水中的溶氧不够时,则水中有机质的分解会受阻,这样池塘底质就会变差,从而影响到水质,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水中的溶氧变化。


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踏火逍遥说鱼


养水养低,说的就是调节水质,改良底质,水质是比较好调节的,可以在小龙虾生长过程中调节,但是底质改善是非常困难的,改善底质最好还是在养殖小龙虾的前期开始,晒田、清淤泥、杀菌消毒、种植水草,这些都是改善底质非常好的措施,前提是必须是在小龙虾养殖的前期开始,如果想在小龙虾养殖开始以后靠药物来改善底质,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而且成本非常大。


监利项清水产商行


1、保持水体水位,及时换水

放苗时水体的水体保持在60.0厘米左右,养殖前期每日加水4厘米左右,知道水体的水位达到1.50米左右。养殖中后期每日需要换水5公分左右;每日可以增加活菌进行调水。

2、开足增氧机

养殖过程中开增氧机有一定的技巧;要遵循“四开,三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次日开、连续阴雨天半夜开、饲料投喂前后2小时开;早上日出后不开机,傍晚不开机,阴天中午不开机。除此之外要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等合理开增氧机。

3、维持藻类的稳定

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和酸碱度,调节营养盐度的使用量,并适量使用有益菌,以稳定藻类的稳定。

4、定期使用水质保护剂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改善水中的溶解氧,减少藻相和PH值的变化,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发生,减少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

5、定期使用活菌

在南美白对虾水体的管理过程中,活菌是必不可少的,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促进水体中有益生物的平衡,抑制有害细菌。

6、定期使用消毒剂

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定期的进行水体的消毒,以免水体中的有害病毒进行大量的繁殖,避免南美白对虾大面积的传染。

7、定期检测水体指标

水体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中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总碱度、总硬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厦门好鲜生


您好,我是火焰,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水人养殖这个都知道,养虾先养水,水好了虾就好,水不好,鱼虾怎么样也不好。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最终造成来却不如人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好水的判断通常就是看水的颜色与高度,从养殖经验角度看,翠绿色,或茶褐色,都属于有益水体,蓝色,蓝绿,墨绿都属于不好的水体。仅要大于25,小于25就说明水已经偏肥了,这个时候要注意调水。调水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从水色上来判断,而底在水的下面,我们很难看得见,如果从水色去判断底好坏,那就已经晚了。

池底最大的污染源是来自,饲料没有采吃完,分解后污染池地,鱼虾的排泄物,鱼虾的死亡,这些都是败坏池底环境最主要原因。

控制池底最主要的手段,替代好的饲料,不容易分解水,这样的饲料分解速度慢,减少对虾因采食不到饲料,饲料浪费在水底。

少用抗生素,多使用生物制剂,来提高水体的有益细菌数。在投喂对虾的时候,尽量采用生物制剂引导均匀后喂养喂。良好的使用有益菌,可以提高对虾的抵抗能力,提高对虾的。消化能力,间接对池底减少污染。

池底好的表现在于,水中悬浮物很少,水质看起来很清爽,也是养殖户常说的绿,活,嫩,爽,有了这些特征就是所谓的水好。

我们都知道生物细菌在养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更要知道池底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生物能量包。对腐败的饲料,动物的粪便,尸体分解分解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养好了池底,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池底的分解能力越强,水体就越好控制,各种藻类长得就会更好,水质就可以达到绿,活,嫩,爽。

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人工向水体释放氨基酸肥料,让水中藻类获取各种营养源。而最主要的营养元素,是来自于池底,在有益菌群参与分解下产生的有机质,源不断的供水体中藻类吸收。


养虾先养底,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要认识它。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

上述个人经验,见解,可以参考使用,更多的三农经验分享敬请关注头条号:圆梦基金,谢谢!


圆梦基金


先养底再养水

一、养底 ,凡是养过一年虾以上的虾池,由于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导致有毒物质增多,这种物质对虾来说是致命的。

1.在还没有投苗前就要清淤,保证水深1.5米以上

采取生物降解来清除污泥有害物质,先进少量的水,投放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

2.在养虾过程中抑制低泥的有害物质

①.使用微生物改善底部生态环境,例:芽孢杆菌,丁酸菌

②.在虾塘里混养一定数量的鱼类,比如虎鱼,罗非鱼

二、养水

最好的养殖水色是黄褐色和黄绿色的,要注意水体的稳定性。主要有两大因素,藻相和菌相。

1.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类在水体中分布的现象,养虾需要优质的藻类,有利于藻类产氧,比如说绿藻

2.菌相,是水体中菌类的浓度,可以降低水中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氨氮是水生物排泄物尸体等的分解物质,过高会影响生长缓慢摄食降低等问题,影响亚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饲料投喂,肥料不合理,养殖密度大 ,天气等原因。

虾塘出现的多数问题都是因为藻菌类出现了问题,所以一定要维持两者的稳定性。



家有小乐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那这句话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在早期做好南美白对虾的水质调控,达到水好虾好的目的呢? 今天就用三分钟使你成为调水高手!

一:水质问题之水色

养殖水色讲究“肥、活、嫩、爽”,常见养殖的水色以黄褐色和黄绿色为好水。这种水色主要以硅藻和绿藻为主。

硅藻水:好水!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活”,水中的藻类是硅藻,小环藻、针杆藻、舟形藻等,这些藻类都是水产养殖动物的优质饵料。生活在此水色中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是养殖的最佳水色,透明度1250px。

(图片为硅藻水)

绿藻水:这种水色的水质看上去嫩爽,透明度在20-35厘米之间,水中的藻类是绿藻,常见的绿藻有小球藻、栅藻、纤维藻等。绿藻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养殖动物在此环境中生长快,体色透明。

二:水质问题之氨氮

在初春的对虾养殖中,特别是在高密度的精养塘里,氨氮问题会更加严重,下面就带大家正确认识水体中的氨氮问题。

氨氮形成:

①:水生动物排泄、施肥、残饵,动植物尸体被分解成氨基酸进一步被分解为氨氮。

②: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作用,亚盐、硝酸盐分解成氨氮。

③:鱼类,甲壳类向水中排出体内氨氮以免体内中毒。

氨氮的危害:氨氮过高会导致虾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输送,导致虾长期应激,降低免疫力、生长速度怀卵量等。

三.水质问题之亚硝酸盐

亚盐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水体内氮循环受阻!

影响亚盐产生因素:

1.饲料投喂不合理、2.施肥不合理、3.养殖密度过大、4.池塘底部淤泥、5.天气原因等。

亚盐过高的危害:

亚盐进入鱼虾体后,鱼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减弱,造成缺氧,鱼摄食量降低,呼吸困难,反应迟钝。

四.水质问题之硫化氢问题

硫化氢的来源:硫化氢是养殖水体底泥或底层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在水体缺氧时在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生成的,当溶氧充足时硫化氢进一步被氧化成单质硫,而失去毒性。

危害:硫化氢进入鱼体后会与鱼类血液中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减少其载氧能力,导致鱼呼吸困难缺氧而死,而硫化氢在养殖水体中浓度在0.1mh/L以上时,会使鱼虾中毒。

五:水质调控的办法

一般水质指标超标时的常规解决思路:减料增氧,解毒补碳,调水稳水,肥水培藻。复合光合菌加优水菌为你的养殖水体全程保驾护航。

复合光合菌【功效】抗病、净水、缩短生长期,增味、提鲜、降低死亡率。


佩君小姐姐


先说养水。

何为养水?养水是指在养殖鱼、虾等水产品种之前,把水培养成适合水产品种生存水质的过程。

一是培养水色,保持水色鲜活爽朗。

二是提升水底微生物活性,增强水底生态环境。

三是降低水质对水产品不良的化学成分,比如硝酸盐、氨氮等,防止水质因为化学成分的超标而引起水生产品的中毒、病变、死亡。

所以养水就是为了水产产品更快更好的适应新水域,健康快乐的成长繁殖。

再说下养虾的养水。国家针对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是有规范性文件。所以养殖虾可参考《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或者《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这两件文件都有标准规定了养殖用水水质的标准要求、测量办法、检测规则和结果判定。

养虾水质要求指标通常有8种,为:溶氧量,PH质,氨氮,硫化物,盐度,水色,水味,水的透明度。


叒果三千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热爱农村生活,喜欢农村的寂静。我热爱农村 ,热爱生活,喜欢我们村里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着很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把我在农村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养虾主调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死存亡,进而关系到养殖户的产量和生产效益。据有关统计资料,高达8%的病害与水质问题有关。由此可见水质管理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对水质管理能力,期望此文能给广大养殖户有多帮助:

一、护藻养水

“养虾主调水,助藻生长是关键!” 一个池塘要培养出优良的水质,必须要培养出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不仅能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还能起到产氧、解毒、净水、稳定水质的作用。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培养良好藻相得目的是为产氧,良好的藻相可以给整个水体环境培养出充足的溶解氧,可以这么讲池塘中75%溶氧都来自藻类的光和作用,培养出良好的藻相就是为池塘水环境培植氧源,所以护藻养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培植氧源。

一个池塘水环境,有充足的溶氧,不仅可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而且对池塘生态平衡也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池塘中溶解氧充足,可以稳定水质和提高对虾的生长率。

由其是到了养殖后期,水质环境日益恶化,“倒藻”和“藻类老化”频繁出现对水质污染影响严重(如图E2)。

一、充足的溶氧,可以防止“倒藻”和“藻类老化”的出现,使藻相更稳定。稳定的藻相,才能使水体的净化能力大于水体污染能力,从而起到爽水稳水的作用。

二、池塘中溶氧饱和,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率。池塘中溶氧饱和,水体净化能力强,水质稳定。虾在稳定的水质环境中生活,食欲好,摄食量大,消化好,利用率高,生长就比较快。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池塘水质调的好,虾就容易大的原因。

由此说明,池塘溶解氧对水质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护藻培植藻相是提高池塘溶解氧的基础。那么我们要怎么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了?

(一)、减少耗氧量

这个就要从有机质耗氧上面下手了。

1、定期少量多次换水

(1)、定期少量多次换水刺激一部分老化藻类分次分批的死亡,这样就可以减少老化藻类在短时间内的同时出现而大量耗氧,为新生藻类的生长赢得了充足的池塘溶氧。

当池塘中的老化藻类过多的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死亡,这样藻类的造氧功能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水体就失去了氧源。水质在无氧或溶氧不饱和的水体环境中污染更快速,新生藻类处于这种生长环境之下难以生存,藻类的更新换代就无法正常进行。

(2)、定期少量多次的换水补充了水体中藻类生长的营养盐,这样就可以缓减老化藻类的提前老化,为新生藻类来撑控池塘水质环境赢得时间。老化藻类在短时间内过多的出现,在天气变化大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老化藻类“倒藻”,从而污染水质。

2、换藻

换藻要分次分批的换,通过少量多次的补活菌,来刺激一部分老化藻类死亡,老化藻类死亡后为新生藻种遗留下了一部分营养盐,促进了新生藻类的生长,从而起到藻类更新换代的作用。同时新生藻类对池塘水质的污染也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

(二)、提高水体的产氧能力和溶氧能力。

1、提高水体的产氧能力也就是护藻培植氧源,这个就不详细分析了。

在这里有些养殖户就会有疑问,“增加产氧能力不就是多打打增氧机就行了,氧机不就是增氧的吗?”其实增氧机的作用,很多养殖户理解都有误,甚至有些养殖户会认为只要开增氧机虾就不会缺氧。“

增氧机的真正作用是通过机械旋转运动来推动水体循环,加大表层水与底层水的物质交换,上层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的溶氧通过水流循环载入塘底,积存于塘底来提升塘底的溶氧量(如图E3)。

然后在塘底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将底层的有机质进行微生物的有氧分解合成转化为藻类的营养盐类,在由水流循环至表层供藻类吸收,促进了有益藻类的生长。

另外还可以将底层的有害物质或有害气体通过水流循环交换至水体表层进行释放或挥发。”其实,增氧机就是通过减少耗氧物质的存在或促进水体溶氧饱和,而间接的起到增氧的作用。


简单的讲,增氧机把表面水体过剩的溶解氧积存于水体底层和充分溶解于整个水体中,同时进行水体的物质交换来促进了藻类的生长和塘底耗氧物质的转化。

在阴雨连绵的天气,增氧机增氧的作用效果就不明显了。池塘水体75%的溶解氧都来自藻类光合作用,培植藻类才能真正起到增氧的作用。所以不要过多的去依赖增氧机来增氧,培植藻类才是关键。

2、提高水体的溶氧能力,这个要从两方面讲述

(1)降解表面张力,通过向池塘泼洒一些药物来清除水体表面的一层张力,来增加池塘溶氧量

(2)打破水体的温跃层,池塘中存在温跃层会限制池塘溶氧的饱和量,通过打氧机来搅动池塘可以打破温跃层,增加池塘水体溶氧量。

二、育菌爽水

“爽水先护藻,培藻是基础,补菌是关键!”养殖水体中,要想培育出优良的水质,菌相、藻相需要相互制约、相互调衡来维持生态平衡。

(一)、细菌的生态作用及菌相与藻相关系

1、细菌作为有机质的分解者 分解有机质为生产者-藻类提供氮、磷等无机养分。而,异养菌细即是有机质的分解者又是其消费者,它为生产者提供氮、磷等养分.同时细菌本身又吸收利用这些养分,在营养盐贫乏的水体中,细菌和藻类产生养分间的竞争关系。细菌是浮游动物的重要食物,但在溶解和利用POM(颗粒性有机质)有机质时,细菌和浮游动物又产生了食性的竞争。

2、细菌作为有机质的消费者 异养细菌附着在POM有机团上,直接吸收其中一部分有机质(糖类、氨基酸等),对另一些不能直接吸收的有机质(蛋白质等),则通过分泌胞外酶加以水解成DOM(溶解性有机质)并吸收利用。水解的产物仅部分被细菌吸收,另一部分释放到水中。

3、细菌在矿质养分中的动态作用 细菌在生命活动中分解和释放矿养分供生产者利用,它本身又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这些养分的颗料库。细菌在生活时(胞外酶水解)和死后都释放氮、磷等无机养分,供浮游生物和本身利用。在有光线的上层水中这些养分刚被释放出来就能快速被藻类利用。(这也是为什么在肥水液中添加细菌,藻类生长快的原因。)

在贫乏营养水体中,当无机养分浓度很低时,细菌由于吸收能力较藻类较强,会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4、细菌作为水生动物的食物 细菌在淡水动物营养上起着种要的作用。不仅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等可以摄食,连我们养殖的对象,虾也可以摄食。

所以细菌在在维持生态平衡上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有藻相,缺乏菌相的水体,水质易不稳定,藻相变换快,水质污染严重;在藻相过旺,菌相缺乏的水体,死藻沉积多,水质易混浊。

一个池塘的水质清不清爽,要根据水体的混浊度来进行判断!混浊的水体都缺乏一定量的菌群,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缺乏“一定量”的菌,菌虽然可以调节出清爽的水质,但是菌的含量需要一定范围的控制,才能真正起到调节优良水质的效果。所以合理、合量的使用菌才能对水质调节起到最大限度的作用。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如何合理使用活菌;很多养殖户,对细菌用处知晓都不多,在他们认为细菌就是用来肥水的,甚至一些比较离谱的养殖户做好新塘,只下点活菌就叫肥塘。

活菌是靠分解大分子的有机质,让藻种能摄食到小分子有机团,供其藻类繁殖形成藻群。在新塘这种环境中没有有机质,想通过下活菌来培育藻类,效果是不大的。使用活菌不能只局限于狭义面,其实活菌用途面很广泛,关键是要看你如何调节使用量。

(二)、放苗初期适量下细菌

1、细菌多,藻类生长过于旺盛,水环境不稳定。清塘放苗后,塘底存在大量有机质,在菌群分解塘底有机质的作用下,水体里的藻类因能摄食到大量小分子有机质疯长,造成藻类在短时间内生长过于旺盛,然后一部藻类死亡沉积池塘中 ,使水体变的混浊,从而破坏了水环境的稳定。

2、细菌缺乏,水清难肥藻,池塘水环境难以达到稳定状态。很多养殖户,在肥塘的时候都不补菌,这样在放苗前期不仅肥不起藻而且还污染了塘底。有些养殖户认为塘底有活菌,没必要再补菌,但是在清塘消毒的时候因为杀菌药下的比较重,所以很多活菌无法存活。肥塘的时候在没有活菌的作用下,肥塘使用的大分子有机肥,都沉积到塘底没有被藻类吸收,从而肥不起藻类还污染了塘底。在放苗前期这种缺乏菌群的水体,藻类生长慢,水环境很难稳定。

3、细菌适量,水质清爽,水环境稳定。控制一定量的活菌,可以有效的调节水质。适量的活菌不仅可以肥塘,而且还可以调节水质的清爽度!所以在养殖中使用活菌不要只局限于“活菌就是肥水的”。可以这么讲,活菌就是调节水质的一个缓冲因子。水浓下适量的活菌,水清爽;水清瘦下适量的活菌,补肥助藻相。

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养殖户认为下活菌,会使虾缺氧,其实这也是根据下活菌的量来决定的。活菌下的好,不仅不会使虾缺氧,而且还减少塘底的耗氧量,从而起到间接增氧的作用。这个在这里就不做细分析了,下面会讲述到。

(三)、中后期合理下菌

1、细菌多,①水清而浊→②浓而浊→③水清而浊。中后期的虾,短时间内补充大量的好氧菌或厌氧菌,会造成水体的溶氧量急剧下降,藻类在溶氧不饱和的生长环境下,持续死亡,水变的比较清。藻类死亡,池塘水体失去了氧源(实验表明,池塘水体中75%以上的溶氧来自优良藻类的光合作用,所以水体中要保持充足的溶氧,就必需要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在好氧菌和藻类造氧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池塘溶氧继续下降,死亡的藻类不能快速的被好氧菌分解,呈大分子有机质形式存在于水体中,水变的“清而浊”

池塘中溶氧量处于不饱和状态下,好氧菌无法起到分解死藻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个时候厌氧菌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量分解有机质。靠摄食有机质存活的好氧菌,被厌氧菌压制住,水环境出现在短暂的缓和期。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塘底的死藻被分解掉一部份,减少了塘底的耗氧量。从而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溶氧量。藻类开始生长,水变浓。但是过多的死藻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也无法分解完,这样一部分死藻储存于塘底变成有机质,使水变的比较粉浊。所以在这个缓和时期的水质—“浓而浊②”。

但是在被厌氧菌净化后的水环境,藻相得以恢复,好氧菌又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继而又形成水“清而浊③”的水环境。厌氧菌、好氧菌依次主导水体中的菌相,水质也由“水清而浊--浓而浊--水清而浊”循环变换。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塘的水体,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的,这是典型的没有控制菌相而引起的水环境不稳定。

2、细菌少,①水浓而浊→②水清而浊。中后期藻类生长旺盛,在没有菌类竞争营养的情况下大量疯长,一些处于优势种群的新生藻类就会大量掠夺老化藻类的营养,然后老化藻类死亡,水变的“浓而浊①”。

水体菌相缺乏,藻类死亡不能被活菌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从而导致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供藻类生长的无机营养盐的途径被切断,继而呈大分子有机颗粒沉积到塘底,污染塘底环境,造成水体65%的溶氧都被塘底的死藻消耗掉。水体溶氧不充足,优势种群藻类呈衰弱状生长,水体变的清而不浓,但是过多的死藻和有机质呈大分子颗粒存在水体中,从而在这种缺乏菌相的水环境中,水质变的“清而浊②”。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养殖户,为什么在40天左右的时候水质就变的比较浓浊或清浊。40天水质就变的浓浊或清浊,那么在这种水质情况下,怎么能继续养到一个月或两个月以上?所以要想使中后期的水质调的比较清爽,必需适量的控菌。

3、细菌适量,③水清而爽。适量的活菌,不仅可以维持菌相和藻相的均衡,而且对塘底的大分子有机物中的残余营养分子和水体中的悬浮颗粒进行充分的分解利用,进而转化为藻类生长所需的无机营养盐N、P,来维持菌相和藻相的平衡,从而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我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能够把我的经验说出来,我感觉到很开心,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农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报,能解决你们的问题就好。

最后祝福大家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能够顺顺利利,做一个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幸福的农民,同时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万事兴,好运连连,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边缘的荳子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是指养殖环境对养虾非常重要,据国内对虾养殖杂志介绍,高达8%的对虾病害与水质有关。养殖环境水质是主要因素,而水质优良水平取决于虾池内的藻类,藻类培养就是养水的底。良好的藻类不仅能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还能起到产氧解毒,净水,稳定水质的作用。我的老家庄河沿海,对虾养殖户十分重视养水先养底,这也是他们从多年养殖对虾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对虾养殖的快速发展,对虾病害也急剧上升,对虾在生长期内大量死亡,有的甚至整池绝收,共同原因是缺氧而导致对虾死亡。而池塘中75%的溶氧都来自于藻类的光和作用,护藻养水就是为了培植氧源。一个池塘中澡类适当,对池塘生态平衡,稳定水质,提高对虾生长成活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对虾养殖各阶段对藻类需求是不一样的。放苗初期需求少,要控制藻类生长,防止老化藻类死亡,使水体变混浊。对虾生长中期适当增加澡类,水清而浊是标准。对虾生长后期,对藻类需求量大,水浓而浊是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