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鄉有歷史文化村落嗎?它還好嗎?

Mr文旅


家鄉蘭溪有諸葛八卦村,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佈列,整個村落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更為神奇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整個村落,形成天然的外八卦,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有200多座,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

諸葛亮十四世孫諸葛利(公元952年)宦遊山陰(紹興)後任壽昌縣令,卒於壽昌。其子青由壽昌徙往蘭溪西陲硯山下,傳至27世諸葛大獅(1280年),因原址局面狹窄,覓得地形獨特的高隆崗,不惜以重金從王姓手中購得土地,以先祖諸葛亮九宮八卦陣佈局營建村落。從此諸葛亮後裔們便聚族於斯、瓜瓞綿延。到明代後半葉,已形成一個建築獨特、人口眾多、規模龐大的村落。村落佈局結構清楚,廳堂、民居型制多、質量高,宗祠的規模宏大、結構獨特,各種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建築豪華,結構豐富,古建築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村內地形跌宕起伏,古建築群佈局合理,連綿起伏。村中水塘波光粼粼,竹木茂盛,巷道縱橫,錯落有致。村落景觀多樣而優美,即有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又有環水塘而建的古商業中心,全村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統一的整體。專家學者們稱其為“江南傳統古村落、古民居典範”。是目前全國保護的最好,群體最大,型制最齊,文化內涵很深厚的一個古村落,1996年諸葛村被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頭路南的農田,方方正正,水溝筆直,種田能種到這種地步,著實讓人佩服。 路北是一排店鋪,名字起的不錯吧:八卦遊樂餐廳、玄村遺風飯店、孔明扇......


村口“聚祿塘”池塘邊晾曬的乾菜。類似“聚祿塘”的水塘在諸葛八卦村有13處,以“鍾池”為中心,把個村落分成上塘與下塘兩部分。

上塘,平靜的水面,倒映著民居,一點不比古遞宏村遜色。

古民居的門頭,都是精美的以蘇式雕磚門頭為主要特色。門頭邊由簡到繁變化很多。簡潔的披簷,以非常明快的結構邏輯與極其和諧的比例顯出當地工匠高超的技藝。華麗的披簷有雕刻精緻的牛腿、斗拱、月星等等。幾乎所有的外門,在大門扇外門框裡都裝著兩扇矮門,高約1米。矮門大多是花格心的,玲瓏剔透,輕快又花巧。矮門上方離門楣大約30釐米的位置,架空有一道纖繡的月梁,曲線柔和而有彈性,作一些淺浮雕,與矮門呼應,完成了門洞的構圖。大戶人家大門包著鐵皮,釘著泡釘,做得極其華麗。諸葛村明清時代民宅有200多座,是“青磚、灰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徽派建築典型,它的建築質量之高,規模之大,氣勢豪華而壯麗,被古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古民居的富金礦”。

民居的窗戶與門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經堂位於下塘路邊,是諸葛村的十八廳堂之一,建於明代,具體時間家譜無記載,是諸葛村仲分雍睦堂房派下的私己廳,共三進,蘇式磚雕的門頭。原在它的正前方二十步外有一門臺,裝飾豪華,木雕精緻,可惜1972年被拆,牆基尚存。大門二旁有一對旗杆石,據家譜載,清乾隆年間歷任江蘇八縣縣令的諸葛蓉就是大經堂房派的人。諸葛村有7座廳堂有旗杆,大經堂就是其中之一。

諸葛族人大多從事中醫藥業,蘭溪有句民諺:“徽州人識寶,諸葛人識草。”大經堂現闢為中藥標本展館。館中近千味中藥標本就是諸葛後裔自己採集製作的。前廳金柱上的對聯這樣寫道:藥業經營,遍南布北,可從志書查記述;醫道高明,救死扶傷,且由《宗譜》說端詳。


王者歸來2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歷史文化村落------大地灣遺址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在時代跌宕中孕育的文化千千萬。俗語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中國大到省份,小到鄉鎮似乎都有歷史文化的足跡。

1958年在甘肅省秦安縣邵點村發現了距今具有7800-4800年的大地灣遺址。由於時代以及經濟的限制,到1978年甘肅省文物工作者才對其挖掘,挖出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對探索中華古代建築群佈局和原生面貌具有深遠價值。灶址104個、灰坑和窯穴321個、窯址35個、墓葬70座、壕溝9條。幾乎覆蓋裡舊石器時代的屋舍建築,農業種植,藝術發展等諸多領域,它也引起了人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重新思考。這對位於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產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探索和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髮現河南仰韶村遺址之後,中國史前考古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前都是西方考古隊主導中國的考古工作,他們也習慣將中西方歷史進程進行對比,他們認為仰韶文化不會早於公元前2000年,很可能是從土耳其斯坦經塔里木盆地傳入中國的。因為當時位於歐亞板塊交界處的土耳其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當時的奧斯帝國領土橫跨三大洲在建築,文化,地理,藝術方面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而我國沒有更早的文化遺址能證明黃河流域的文化進程,而大地灣遺址的發現將中華文明的源頭提前到公元前6000年,距今8000年,否定了仰韶文化外來說

大地灣遺存包含五個文化期,據碳-14年代測定時代約為7800年—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而大地灣文化遺址生動的展示了公元前6000年黃河流域已有農業種植,栽植黍和粟;家禽養殖,像豬和狗;屋舍建築,像泥著房屋;日常用粗陶裝東西,用彩陶祭祀等等。

大地灣遺址使中華文明有跡可循。我們天水被成為“羲皇故里”,我們口口相傳我們的祖先是伏羲女媧,很多人都以為是神話傳說,而大地灣遺址的空間和時間與該時代雙雙重合。而大地灣遺址成熟的農耕文明,也為伏羲文化提供了經濟基礎。

大地灣遺址不僅改變了中華文明的源頭,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古人們栩栩如生的生活畫卷。

圖|網絡(侵歉刪)


遊學小笙


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國家級傳統壯族村落:馬碧村。

最美民族村——千年壯寨之雲南文山州馬碧村

對於這個地方,之前我不怎麼去關注。本地公眾號的一些報道,以及文山州文聯刊物《含笑花》,“馬碧村”這三個字,就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馬碧村隸屬於文山廣南縣者兔鄉者莫村委會。馬碧村共133戶683人,其中杆欄式民居保存較為完好的有118戶,是者兔鄉乃至廣南縣壯族杆欄式民居保存最為完好的民族特色村莊之一。

村內杆欄式民居修建年限久遠,部分民居已越百年曆史,村莊民居遍佈馬碧河兩岸,形成極具特色的峽谷風光。2018年,馬碧、革裡、板江獲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漸行漸遠的壯族文化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藉助高速公路、高鐵時代的到來,生活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壯族的傳統手工藝、壯族建築、民間戲劇沙戲等,正在被時代摧殘。

如今,文山州正在如火如荼地搞下鄉扶貧、清理危房等活動。很多地方的老房子都拆了,留給後人的,或許只是牆上的幾張泛黃的照片。

千年壯寨馬碧村,被評為“最美民族村”之一,那真是幸事。

壯鄉的明天更美

文山州富寧縣,讓壯族山歌走向世界。而者兔馬碧村,讓“欄杆式民居”得以保存。任何的旅遊開發,都應考慮到環境問題,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雲南大理某景區、文山某景區被點名批評,不得不讓人深知。

千年壯寨馬碧村,保護傳統民居、傳承壯族手工刺繡、壯族美食(花米飯等)這些方面,令人欣慰。

壯族刺繡走進小學課堂、民宿與旅遊、三月三壯族山歌等等這些,廣南者兔的這些努力,真好!

歡迎您有空來文山最美民族村遊玩,感受壯族兒女的熱情,聽聽田間傳來的歌聲……

關於馬碧村,我也在《詩意壯鄉:寫給雲H千年壯寨馬碧村、六郎城、牡露村的詩》寫過幾行文字,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圖/網絡

文/

………………………

參考資料:《文山州8個“最美民族村”真的美!》


七彩文藝


咱家鄉湖北宜昌,有很多歷史文化名村,今天給大家講講“昭君故里”——宜昌興山縣的昭君村。

說起王昭君,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她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也是漢族王權與北方少數民族和親的代表人。

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來到長安朝覲天子,提出求親。漢元帝的皇后不捨得把親女兒遠嫁,遂將宮女王嬙賜予公主身份,嫁給給呼韓邪單于。

臨行前,王嬙拜別漢元帝,這是他們首次見面。漢元帝發現眼前的王嬙遠比畫冊上的王嬙美麗,才明白自己被宮廷畫師糊弄了。但是此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只好賜予她“昭君”的尊號,送她遠嫁。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王昭君告別了故土,隨單于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絃,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

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美稱。

到匈奴國之後,王昭君改稱“寧胡閼氏”,傳播漢習,輔王哺幼,化解單于兄弟爭權的內亂,維護漢匈關係穩定,為故國家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王昭君的故鄉昭君村,以前叫寶坪村,如今宜昌興山縣已經把昭君村妥善改建,在保留了昭君生活遺址原始風貌的基礎上,予以擴建,將當地保存完好的古代漢文化自然生態景觀都包含進去。

昭君村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沉澱,給這個小村落帶來長久的人文靈氣。筆者曾多次到昭君村遊覽,踏進那個小村,就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踏進了漢朝。

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到處都有,但是寧靜大氣、九曲通幽的氣質不是哪裡都有的。

這裡的旅遊產品商店離村落有一段距離,遊人走進昭君村內部,遠離商業喧囂,可以自在觀賞、感受大漢古風,追思千年前的美人。

大家對昭君村的感受如何?有沒有心動呢?


居山書屋


導讀:【我是土木工程在讀研究生建聞君】我在讀碩士期間雖然不是做古建築方向,但是一直對古建築的保護、加固有所瞭解,我身邊一些同學在做古建築的加固。所以,我非常能夠理解一些有歷史文化的村落被拆除,然後進行仿古重建那種惋惜的心情。我近幾天一直在關注流坑古村的“贛派建築”,希望我的看法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贛派建築的特色

流坑古村是在江西省的撫州市安樂縣的烏江畔,贛派建築在唐朝和宋朝興起,真正的興盛是在明朝和清朝,當時江西的科舉、經商發展迅速,經濟發展快。科舉人員和贛商在成名後都會回到家鄉建祠堂、立牌坊,比如四角牌坊、六角牌坊、五滴水門坊以及三滴水門坊等等,所以急形成了獨特的贛派建築文化。我首次看到贛派建築的時候,印象比較深的是馬頭牆以及木雕裝飾。

  • 1、贛派建築中的馬頭牆。馬頭牆又稱作防火牆、風火牆以及封火牆,從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發現,(1)馬頭牆的作用主要是防火。由於當地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建築住宅都很集中;古時候的建築多是以木結構為主,建築之間牆挨著牆,難免有建築火災,就會導致大面積的著火。然後人們就在屋頂砌築馬頭牆,起到阻斷火源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災的風險。(2)馬頭牆同時也起到裝飾的作用。馬頭牆分為兩疊式以及三疊式,高低不同、錯落有致。有些房屋由於進深較大,也會出現五疊式馬頭牆,稱為“五嶽朝天”。馬頭牆也有金印式以及朝笏式,顯示著主人對讀書成才、科舉做官的願望追求。馬在多個詞語中也是一種吉祥物,像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等等,在體現人們美好願望的同時,也兼具著建築美學的功能。

  • 2、贛派建築中的浮雕裝飾。贛派建築的外觀是青瓦灰牆,樸素典雅,當時清朝又規定了建築的大小進行限制,所以一些有錢的商人都會精心裝飾建築的內部。贛派建築的內部裝飾不僅有木雕,還有磚雕和石雕,裝飾圖案種類多,手法細膩,對現在來說也極具有藝術價值。

  • 3、贛派建築中的木雕圖案。常見的木雕圖案有三種:(1)槅扇。“槅”和現在的“隔”意思差不多,槅扇的意思就是房間內部的隔斷,由於古時候用木結構比較多,所以是“木”字旁。槅扇在隔離空間的同時,也要保證室內的通風,所以會進行一些雕刻。多會選擇一些①植物圖案,像梅、蘭、竹、菊等;②動物圖案,像老虎和梅花鹿等;③字和故事,像福、壽、桃園結義、岳母刺字等等。(2)雀替。雀替是放在柱子和梁中間的位置,一方面和柱子一起承重,另一方面也具有觀賞價值。一左一右放在柱子兩端,也就會選擇一些圖案雕刻,多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圖案,比如喜鵲與梅花,寓意著喜上眉梢等等。(3)牛腿。牛腿是古建築中使用比較多的構件,指的是簷口外面的立柱與外挑梁連接處的裝飾部分。通常也會刻上人物或者動物。像刻獅子,獅子有一種威嚴的氣勢,在古代寓意著兇猛的守門獸。

二、古建築的保護。

對於古建築的保護,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只是古建築通常是木結構,風雨侵蝕,時間長了木頭開裂,都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今很多科研人員也致力於“修舊如舊”,但是很難。在古建築的加固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有:(1)替換構件法。這個就是將一些壞掉的木頭替換下來,缺點在於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木柱,在更換過程中不容易保證結構的完整。(2)增加構件。這個方法比較常用,就是增加一些建築構件。比如加一些柱子,在裂了的木頭周圍用鋼鐵圍箍等等,但加固痕跡很明顯,看起來不太舒服。


結語:我認為古建築有些可以保護,有些只能拆掉重建,做一些仿古建築,畢竟要考慮到加固成本和難度。雖然很惋惜,但是也沒有辦法。就像秦始皇的墓,如今一直知道在那兒,但是由於技術達不到,一直沒有開掘。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

【我是建聞君,喜歡的話就關注一下吧!本文為作者原創,在今日頭條首發,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建聞君


安徽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省徽州六縣之一的黟縣東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整個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地勢高爽,可擋北面來風,既無山洪暴發衝擊之危機,又有仰視山色泉聲之樂。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後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樣的靈性,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築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宏村被譽為"畫中的村莊"。

宏村枕山、環水、面屏,北有雷崗可抵禦北面之風,東南面有長年不息的山溪河流。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景色各不相同,人、建築、山水相融,"天人合一",人在畫中游,是人和自然結合的光輝典範。幾百年前,這裡就構建了和諧的社會。

1997年10月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專程來宏村參觀,他對這裡的古建築和古水系設施等評價極高,並在承志堂內揮筆題詞:"黟縣宏村古建築物是國家的瑰寶"。

2000年,國際古遺址專家大河直躬在考察宏村後評價:"青山綠水本無價,白牆黑瓦別有情"。

2001年5月20日,原中共中央江總書記參觀完宏村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將徽州歷史文化建築醫學等歸納為五個英文字母:CBMDA。C=Culture,B=Business,M=Medicine,E=Education,A=Architecture(注:指文化、商業、醫學、教育、建築)。

2000年11月30日,宏村在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7月,被正式評為國家級4A景區,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宏村被評為中國最具魅力名鎮。2006年,宏村景區被評為安徽省文明風景區。2006年,宏村景區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村鎮"。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宏村,經過前代人的辛勤勞作和後代人合理保護,現已得到世人的公認。我們將繼續努力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


Mr張先森說


我的家鄉沛縣,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家鄉,那自然是有文化村落的,請聽我道來。

在沛縣“五里三諸侯”那是老一代人耳熟能詳的事,沛縣有三個諸侯村,個個都有歷史,

但是有一個村莊更是厲害,一個歷史村落,素有“一代帝王村、千古漢之源”美譽,擁有文化底蘊濃厚,環境優美,經濟發展迅猛的安國鎮劉邦村。我們知道,沛縣是漢之源頭,若是追蹤源頭的源頭,還是要追到劉邦店。劉邦店村莊雖小,但在歷史上一直鼎鼎有名。

進入村頭,遠遠就可以望見劉邦店三個大字,仿漢建築高大醒目。

在劉邦店,淳樸的民風依然在這個千年古村落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劉邦店在兩千多年前原名劉八店,劉八是劉邦的叔叔,當年在此開店,村莊因店得名。劉邦隨母親從豐邑逃難而來,安居於此,一直到他48歲起事。在這裡,劉邦不僅和王陵、周勃、灌嬰成為莫逆之交,也完成了他最初的人脈積累。村內現存歷史古蹟高祖飲馬井、飲馬亭、上馬石、十二生肖拴馬樁以及民俗村居

飲馬亭

飲馬亭以北大約100米的地方,兩塊帶著歲月滄桑的石碑,豎立在蒼柏之下,古樸而莊重。碑文記載:曰若稽古,沛西北隅劉邦店村為漢高祖故里,舊有泰山行宮由來久矣。帝初寒微,恆寄足焉,常昭告神前:予能除秦亂、踐帝位,則重修宮殿,金塑神身。厥後泗上起義。飲馬泉高祖稱帝還鄉飲馬的地方,(重新修建的)雖然當時經歷了幾次大洪水,最後還是找到遺址,重新修葺而成。

傳說中的上馬石

村莊很多類似的石碑石刻。

如今劉邦店村的耐磨鑄造企業已經發展到50多家,形成了安國鎮新興耐磨材料產業基地,產品已遠銷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據說沛縣政府投入數億元人民幣對劉邦故里進行開發和建設,我們期待著劉邦故里翻開新的篇章。


良品文化


我家鄉是位於浙中金華地區的浦江縣,處於金華市北部,南與義烏、蘭溪接壤,北連桐廬,西靠建德,東旁諸暨。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2017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評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浦江素有“書畫之鄉”、“水晶之都”、“掛鎖之城”、“絎縫家紡名城”等美譽。還是遠近聞名的“毓秀之區”、“休閒之地”。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發現於2000年,距今約9000--11000年,是迄今為止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世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萬年浙江源頭。2006年,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命名為“上山文化”,成為萬年文化的新地標。

還有“江南第一家”“新光村”“高溪村”等富有文化氣息古村落。其中“江南第一家”最為有名,”時稱義門鄭氏,故又名"鄭義門"。是飲譽中外的華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景區內保存有鄭氏宗祠、昌七公祠、老佛社等一批重要歷史文物。鄭氏家祠始建於元初,結構宏敞,風格古樸。宗祠內高懸眾多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尊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幹虯勁,上薄雲天。景區內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十橋九閘"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蹟遺址二十餘處,內容豐富,蔚成群觀。而入口區象徵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和含義之豐堪稱全國之最。

“江南第一家”不但富有獨具特色的古鎮風貌,而且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江南第一家數百年間家族人員173人為官無一貪瀆,其間立下"子孫出仕,有以髒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的家規,以及其清廉家風揚名於世;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蹟載入《宋史》、《元史》、《明史》。該家規經宋濂整理帶至南京,成為明代典章制誥的藍本,史上鮮見;還有"靖難之變"中建文帝的去向一直是中國帝王著名歷史迷案之一。

2006年被浙江省掛牌成立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5年5月22日,中紀委官網頭條曾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首期推薦“鄭義門:孝義傳家九百年”。


古漢語優者傳播者


縉雲縣河陽古民居,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古民居,開發旅遊二十多年,多次上央視節目,仍然不溫不火的在那裡


戎馬十年瞭如煙


翁丁村,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村域面積6.3平方千米。

翁丁村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科學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築價值,是恢弘的佤族司崗裡史詩的完美呈現。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就是雲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雲湖 之靈秀的意思。翁丁最為神秘的吸引力,也許就是任何人都要洗耳恭聽的村寨心臟——寨樁、寨心、司崗裡。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翁丁建寨有400多年曆史,為楊氏家族首先建寨,所以寨主職位在楊氏宗族中世襲繼承。佤族習俗誰先第一個建寨誰就是寨主,翁丁村民早期是從緬甸佤邦紹帕、紹興等地遷到滄源芒回,隨著人員不斷增多,田地不夠耕種,楊氏就帶領9戶人家遷至今翁丁村,楊氏就成了頭人,經過400多年的發展才形成了楊氏、肖氏、趙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為單位連片居住的生態村落。

翁丁村解放前屬控角土司管轄,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為這一片區的地名,當時是翁丁大隊,後經過幾次改動,1988年改為翁丁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