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唐长安的劳动者 文



【语音版】唐长安的劳动者  文/陈保琳


【语音版】唐长安的劳动者  文/陈保琳

大唐长安的繁华兴盛,不仅因为朝廷的大政施策和官员们的勤奋理政,更有许多普通劳动者在为这个世界级大都市“添砖加瓦”。对此,文学家、诗人们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他们用一支支妙笔,记载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风采。

  韩愈记载的睿智瓦匠

  《圬者王承福传》是唐代大诗人、文学家韩愈为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写的一篇传记,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在长安揽活的泥瓦匠的精神风貌。

  那时,泥瓦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也许是与泥水打交道吧,这群人被人们称为“圬者”,就是干脏活的人,可见其社会地位的卑微。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离开徐州节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长安,准备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为了更好地研读复习,韩愈找了个住处,把自己“宅”了起来。正是此时,韩愈遇到了王承福。通过与他的聊天,韩愈发现了王承福的许多独特观点,“听其言,约而尽”,韩愈决定为其作传。

  王承福本是农民,因为安史之乱成了一名驰骋战场的士兵,屡立战功,朝廷要封赏他为官,他却没有接受。他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应该“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于是便在长安当了一名泥瓦匠。韩愈了解到,王承福干了三十多年的泥瓦匠,却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寄居在别人家里,按时交房租和生活费。有了剩余的钱,他就送给更困难的人。对于王承福的想法和做法,韩愈很不解,王承福告诉他:“多年来,我一把抹板走过无数的富贵之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世间多变,沧海桑田。当年的豪宅有的已经破败不堪了。我向他们的邻居打听得知,有的是,主人犯了死罪,已死了几年了;有的是,老主人已经去世了,他的子孙不务正业,没能守住祖宗留下的家产;还有的是,人死后,财产都充公了。幸福来得慢,灾难也来得慢,比如清贫人家;幸福来得快,灾难也来得快,比如王侯门第。我虽清贫,几十年了,我没失过眠,没得过病,没有过忧虑,看到身边人那么多的烦恼和灾祸,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韩愈记载的是一个泥瓦匠的朴实想法,其中也透着他的思考和智慧。从另一个侧面,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长安广厦千万间,离不开王承福他们的劳作,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王承福,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柳宗元笔下的木匠

  韩愈的朋友,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的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载了一个木匠,同样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他的身上透着劳动者的睿智。

  柳宗元文章记载的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裴封叔,在长安光德里有一处宅子。一天,有一个木匠想要租他的房子,木匠随身携带了量尺、圆规、曲尺、墨线和墨斗等木工用具,裴封叔就问他有啥技能,木匠回答道:“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才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然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门口来了很多建筑工人,他们大多都带着斧头和刀锯,而被工人们簇拥在中间的正是那个木匠。之后,木匠拿着度量的工具,估量房屋的规格,挑选可用的木头,然后开始指挥大家干活。这些工人都听他的话,木匠怎么说他们便怎么做,即使有人因为做不好而挨了木匠的骂,也不怨恨。房屋建好之后,正梁上的题字,却是这个木匠的姓名。对此,柳宗元感慨万千,他觉得,一个愿意放弃自己的手艺、成为用脑子干活的人,便是有智慧的人。他成为木工们的领袖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难道不值得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学习吗?

  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一位善于动脑的木匠。在长安,这样的木匠何止一人?他们设计房屋,包括装修房屋,甚至能够调动许多工人来建造广厦,他们同样为长安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唐长安手艺高超的厨师

  “民以食为天”,大诗人白居易也曾亲自制作美食,享受劳动的快乐。他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从中不但可以领略胡麻饼的模样与特色,还可以知道,白居易学着做了些胡麻饼,寄给自己的朋友杨万州。当时胡麻饼是长安的著名美食,没有相当技艺是做不出来的。

  唐长安有个著名的厨师叫膳祖,后来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她是宰相段文昌的家厨,其烹调技艺十分精湛。经过多年的潜心苦练,她对原料选择、滋味调配,以及火候把控,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厨艺。她烹制的名食菜肴,后来大都记载到了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编著的《酉阳杂俎》中,而得以流传后世。

  正是因为有了一些像膳祖这样的厨师,当时长安的餐饮水平得以大大地发展和提高,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韦巨源《食谱·烧尾食单》中均记载了烧尾宴,这是当时长安餐饮的典型代表。唐代士子登科、荣进及迁除,好友同僚前来祝贺,必须宴请大家,而款待的盛宴置酒馔、音乐,谓之烧尾宴。

  宋陶谷在其《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在拜尚书左仆射后,以烧尾宴宴请唐中宗时留下的一份食单,使人们得以窥见这次盛筵的概貌。食单中的饭食、点心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单笼金乳酥(蒸制酥点)、曼陀样夹饼(炉烤饼)、巨胜奴(酥蜜馓子)、贵妃红(加味红酥)、婆罗门轻高面(笼蒸面)、御黄王母饭(多味盖浇饭)、七返膏(七卷回花糕点)、金铃炙(酥油饼)、生进鸭花汤饼(鸭杂臊子面)、玉露圆(凋酥)、水晶龙凤糕(枣馅蒸糕)、双拌方破饼(花角饼)、赐绯含香粽子(蜜淋粽子)、八方寒食饼(木模制饼)等。这充分说明,唐代厨师在主食的制作上,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面点花色品种增多、风味独特,在我国面点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劳动者,这些厨师为长安的发展繁荣付出了汗水、做出了贡献。

  王建吟咏的技高艺人

  唐代诗人王建有《寻橦歌》一诗,其中写道:“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馀乐。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习多倚附欹竿滑,上下蹁跹皆著袜。翻身垂颈欲落地,却住把腰初似歇。大竿百夫擎不起,袅袅半在青云里。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诗中记载的是表演顶竿的惊心动魄场面。顶竿,又称戴竿、都卢寻橦等,是当时百艺杂技之一。由一名艺人顶一根长竿,然后另一艺人或多名艺人沿竿爬上,在竿上进行各种惊险的表演,而顶竿人则要始终保持长竿的平衡。这种空中技艺,在盛唐已达到顶峰,在技巧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发展。

  那时的长安,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戴竿艺人。唐德宗时,有一个叫王大娘(三原人)的戴竿艺人,能首戴十八人而行;唐敬宗时一个叫刘交(幽州人)的艺人,戴竿高七十尺,他十二岁的女儿爬到竿顶,然后站在一个托盘里,毫无惧色,技艺十分了得!唐敬宗时一女子名叫石火胡,其戴竿技艺更是高超。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个贫民家庭,为了生存,她苦学当时最为流行的戴竿。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其技艺非同一般。神童宰相刘晏在京城长安观看了石火胡的表演后,写诗赞道:“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

  唐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了石火胡到京城给皇帝表演的经过:“上(敬宗)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有伎女石火胡,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高竿上,张弓弦五条,命五女各居一条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观者目眩心怯。火胡立于十重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持五彩小帜,床子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为之踏浑脱。歌乎抑扬,若履平地。上赐甚厚”,这段记载让人看了真是惊心动魄!即使今天来看,也是十分了得的技艺;同时让人感受到了她们在艺术上的开拓和创新。

  可以说,正是有了各行各业、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和付出,才有了大唐长安的辉煌和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