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綽號趣談

歷史上有許多名醫都有綽號,這是患者根據其醫術的特色而擬定的,這恰恰反應了醫者的專長,以及患者對醫者的愛戴和信任。就其綽號及其特色涉及如下幾方面:

根據專科特長:元代名醫沈好問的祖輩是南宋太醫院的針灸醫生,針術高明,常有針起病除之效人稱‘沈鐵針’。宋朝骨科名家嵇清,因擅長接骨人送外號‘嵇接骨’。明代山東眼科醫生趙鏜,有外號‘趙光明’之稱。清代四川有一位姓閔的外科醫生,因其擅長手術人稱‘閔刀刀’反而真名不為人知。還如南宋江西名醫劉開,因其擅於診脈,常於手指點脈三下便知病情人稱‘劉三點’。

根據用藥特點:明代醫家張景嶽,因其善用熟地,他認為‘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裡,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踰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可見其對熟地的推崇,達到無人能及的地步。世人據其善用熟地故有‘張熟地’之稱。還有許多名醫善用附子,如嚴觀人稱‘嚴附子’,祝味菊有‘祝附子’之稱。除此之外還有‘石膏孔’孔伯華,‘王大黃’王莘農等等。

根據其研究方向:以書名為號的,一般表示該醫家對此書有很深的研究。如近代名醫秦伯未,有‘秦內經’之稱。宋代有專注《難經》研究的劉姓醫家人稱‘劉內經’。

根據其獨特經歷的:如宋代兒科醫生李信,常被召入皇宮看病。因年老,賜他坐車入宮,時號‘李車兒’。

還有以療效著稱的諸如‘一劑’、‘一貼’、‘一趟’者居多,如遊延受叫‘遊一劑’、陸才叫‘陸一貼’。更有傳神者以‘半貼’為號,如清代名醫法燮廷,據說治傷寒不盡劑即可痊癒,人稱‘法半貼’。明代名醫張溫,也稱‘張半貼’。諸如此類軼事真是不勝枚舉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